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子历来受到人们称赞,尤其在汉代,孝还和廉一起,成为士大夫被推荐做官的标准,称为察举制,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枭雄曹操,就是通过举孝廉而步入仕途,并最终一手建立起自己的帝国魏国的。由于察举制是士大夫做官的唯一途径,所以,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孝和廉,尤其是孝的追捧,卧冰求鲤之类的孝事也纷纷被人们演绎。
伯瑜有一次犯了错,被母亲用木杖痛打,伯瑜痛哭流涕。母亲问:以前打你的时候,没有见你哭过。今天为什么要哭呢?他回答说:以前被您打的时候,身上十分疼痛,但今天却没疼痛的感觉。大概是母亲您年老体衰,没有力气了。想到这,我才痛哭流涕的啊!
这则出自《韩诗外传》的故事堪称是孝的典范,读来令人感动不已。伯瑜被母亲责打时关心的是母亲老了,并为此痛哭流泣,正是他拳拳孝心的表现。自此可见,在古代,至孝也是一种境界。
二
漫步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他们衣衫褴褛,要么蹬着三轮车,要么拎着蛇皮袋,流连于大街小巷中,捡起人们丢弃的饮料瓶,或在垃圾中翻找可利用的资源,动作僵硬而麻木。
他们都是没有亲人的孤寡老人吗?当然不是。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的子女都还健在,准确地说,过得还不错。但那只是他们的子女。至于他们呢?有那么一小部分被送到了养老院。其余的,就是你在街上看到的了。他们游走于街头巷尾,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忽然想起曾看过的一个电视纪录片。片中,身患重病的老人因无钱治疗而从医院转到家中,躺在床上痛苦不已。而老人的三个子女却在屋外为老人医药费的事而争吵不休,甚至还议论起老人的后事该如何处理。他们吵得十分激烈,最后甚至动起手来,好不容易才被邻居拉开。而屋里,面对镜头,老人流着泪说:我还有几千块私房钱,就用这钱把的丧事办了吧!麻烦你们劝劝他们,让他们别吵了。他们都是我的亲骨肉啊!其声悲切,一言一语,感人肺腑。
最终,老人在床上溘然长逝,眼角还挂着担忧的泪水。记者们都沉默了,屋内一片寂静,只有屋外不断传来吵闹与咒骂声。
三
母亲从小帮你们洗澡到大,你们可曾为她洗过一次脚?父亲从小把你拉扯大,你可曾亲手为他盛过一碗汤?当囚犯嚼着母亲一粒粒剥的瓜子仁时,当失意的儿子靠在父亲肩膀痛哭时,他们可曾感到父母对他们浓浓的爱意?这种爱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它应当和孝一起,充当亲子间关系最好的润滑剂。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孝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跟不上历史的步伐。虽然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孝已渐渐地游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数千年的储蓄,也被物质的洪流冲得无影无踪。它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看着时代变迁,看着大权旁落,却无能为力。或许它曾奋力地追赶上了80后明媚的忧伤的脚步,却又眼睁睁地看着90后们乘着幸福摩天轮远去。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虽然暂时游走在主流之外,但最终,它将重归主流之中,但愿当它搭上幸福的末班车时能看到00后们在向它招手。
对于我们辛劳的亲老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关心、孝心,而非金钱;老人们的幸福,永远基于我们这些做儿女,子孙的关心之上。
题记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在大自然中,动物间的孝敬与恩爱,感恩与回报打动着人们的心。而我们更应对自己的亲老百倍的关心孝顺,始终要有一颗孝敬老人的心,这也是对父母与长辈们的养育之恩的回报。
我只是一个平静而内向的初中生,虽然我在生活中所做的只是再平凡、再应当不过的事了,可在做这些事时,我有尽心尽力。
我们的爷爷奶奶,都可以说是经历过苦难的人,他们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可想而知,在我们家中,爷爷奶奶是最辛苦的一辈人。我爷爷今年已年过七旬,奶奶也已是六旬过半,我爷爷奶奶正值青春年华时,经历了中国动荡的十年动乱与三年饥荒;更何况,爷爷奶奶原来是居于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好,一直到九十年代初,爸爸与爷爷奶奶才搬到了城市里来,可以说,我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爷爷奶奶用半辈子辛勤努力打拼下来的,所以我十分感谢我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操劳,就没有我们全家现在良好的生活条件。
记得有一次,爷爷生病了,医生说要住院,正在过寒假生活的我,看到爸爸妈妈工作很忙碌,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爷爷的责任。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家里厨房就会响起乒乒乓乓的做饭声,虽然我对做饭不熟练,但我可以帮爸爸妈妈把饭放好,就赶紧给爷爷把饭装入饭盒送往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冬日早晨的寒风猎猎作响,吹得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好冷啊!我心里一边想着,一边把饭盒捧在怀中,希望可以为爷爷保住早饭的一点温热,想到爷爷还在等着,我便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坚定而迅速的向医院走去,那刺骨的寒风再也无法影响我丝毫。在病房中,刚起床的爷爷看着我捧着早饭急匆匆跑来的时候,脸上不由自主的扬起了一丝微笑。我喂爷爷一口一口的吃完早饭,然后给爷爷的茶杯中加上热水,放在爷爷的病床边上,温暖的热茶呼呼的冒着热气,如同我对爷爷热心的关爱。我把当日早晨取到的报纸读给爷爷听,爷爷听着那些新闻,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当我看着爷爷挂上吊针,一切正常以后,我才带着空饭盒离开了医院。在我没有察觉的时刻,爷爷好像笑了,笑得很开心,或许是在笑我的孝顺,我的懂事吧!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应当每天来医院看望爷爷。就是这样,当爷爷在十多天后出院时,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爷爷开心,我更开心,因为我明白自己长大了,可以照顾我的亲人了。而那时,我心中感受到的,有自豪、有欣喜、有快乐,也有满足。
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身心俱惫,爷爷奶奶需要人照顾,而爸爸妈妈工作忙,当孙子的我就更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来照顾、关心爷爷奶奶,使他们能够开心快乐。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我们还小,可孝顺并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我们一点小小的行动。在生活中,我们只有时刻挂念父母长辈,这就是最好的孝心。记得《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话: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敬信。由此可以看出:百善孝为先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重庆一男子十三年不回家,可当他回家时,看到的只有父母与爷爷奶奶的墓碑,在碑上刻着的一段话,使他看了之后哭成了泪人。据说他出走是因为父母的训斥,而训斥的原因正是因为不孝。当年他因一时冲动一走了之,十三年后面对亲人的墓碑,他明白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这才突然悔悟。他本以为回来可以尽孝道,可谁知,父母与爷爷奶奶却早已因为思念和焦虑,积劳成疾,最后郁郁而终。看过这篇报道,我心中感慨万千,有惋惜、有伤感、有愤恨、有迷茫,所以我决定,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孝敬父母长辈,回报养育之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或许,这才是人生之中最为悲哀的事情吧!我真的不希望这样的悲剧总是出现在我们的周围,所以,希望我们大家可以在自己的父母依然健康的时候,珍惜这个机会,好好的孝敬自己的父母与长辈,让他们人生的晚年能够安然的度过,可以尽情的享受天伦之乐;让父母少为我们操心,多为我们骄傲!
高一:白钰杰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钦州港中学高一:江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