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虽强大,好战必亡,这句话告诉我们,战争必然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即使再强大的国家,如果频繁的对外发动战争,穷兵黩武,那是很危险的。因此每一个善良的人们,都渴望能生活在一个宁静和平的环境中,享受一下和平带给人们的闲适和惬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人,无疑是幸运的,我们每天都感受着生活的宁静祥和的幸福。
但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却始终没有完全摆脱战争和战乱阴影的笼罩,并且战争似乎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生灵挥之不去的噩梦。睁开眼睛看看世界吧: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等国家,每一天人们都在饱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煎熬!每一天有多少妇女、老人和儿童被杀害,或在无休止的轰炸变成残疾人?有多少家庭失去了亲人?有多少人逃离家园变成无家可归的难民?
如果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等国家没有战争、仇视和杀戮,那该多好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没有残杀和流血,孩子们可以快乐的去上学,不必有恐惧的眼神和血腥的记忆,让和平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显然也是极端危险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为天下从此太平无事,无视四周强敌的虎视眈眈,故意营造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把自己麻醉在灯红酒绿之中,这无异于在虎狼群中裸行。因此我们又可以说国虽富强,忘战必危!
如果说发生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等国家的战争、仇视和杀戮还没有让我们一些中国人惊醒,那么随着美国推行战略东移和日本的购买钓鱼岛事件,以及随后的日本政府严重右倾化等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切切实实嗅到了战争的气息。冷眼看世界,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战争似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遥远,似乎就在眼前!
对于我们当代的中国人来说,钓鱼岛似乎是永远之痛!政府的东海识别区早已划定了,执法船也巡航了,可是渔民被驱逐、别抓的事件仍然发生!不要指望让日本政府承认钓鱼岛是中国的固的有领土,就是要让日本政府承认钓鱼岛是争议领土,也简直是与虎谋皮!那么,除了无休无止的口水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仔细想一想,冷眼看待今天的日本,就好比一个人在街上遇见条疯狗,他当然要认真应付,不然被咬上一口会很痛的,可再凶的狗在人的眼里仍然只是一条狗,它变不成人,甚至连对手都称不上,因为即使再懦弱的人,也不会把自己贬低到狗的高度!
因此。善良的人们啊,请你牢记并准确理解国虽强大,好战必危;国虽富强,忘战必亡。的古训,否则,某一天,假如真的有一条疯狗向你扑来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手里哪怕甚至一块板砖、一根打狗棍都没有,那么,你肯定悲剧无疑了!
生活在当今这个纷乱的世界上,我们爱好和平,我们珍爱和平,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但是,也许我们良好的希望,深深地祈求,有时是徒劳的!我们应该睁大眼睛,时刻警惕,做好备战!如果有一天有人要将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或以战争相威胁,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把战争还给他!
因此,我们应该说国虽富强,好战必亡,但是切记忘战必危!
高一:邢汉威
教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这几年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然而却又一直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这不是一件小事,它所决定的不只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关系到中国教育理念的落实,牵涉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将影响好几代人的态度和未来工作的取向。中国提出素质教育,这很好,但现在又存在只提出不落实的矛盾。小学,中学,,中学到大学,甚至于硕士到博士,哪一个不是要爬上堆满试卷的阶梯上去的。
素质教育很好很优秀,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真正体现教育理念的意义,真正落实的教育的本质中去,从而真正提高中国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文化素质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另一角度看来,应试教育就存在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等的缺点,不是说绝对,而是从相比之下它确实比素质教育要差得多。现在出现的许多高分低能和高分低素质就是该观点的一个很好的表现。
教育在另一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其不稳定性。今年说要选科考试,明年要文理分科,后年要全科统考,再后年又不知道要改个什么为推进教育的全面发展而设的新制度。再次申明:教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教育不容许作为学生的我们草率等待,而作为学生的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把我们的学习当作儿戏。既然无法协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在教育上负责的机构就应当对我们有所当当,我们不是教育机构的试验品,我们不愿做教育试验的废渣。今年的教育制度是推进、是改善、是完美,那前年的学生是不是白学了。我们不是一味摒弃教育制度的不断改善和其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的完善也是作为公民的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应当深思熟虑,都应当顾全大局,都应当有发展的远近,不要动不动就说改。
相信我的观点也是不少同龄人的共鸣,我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但只希望每一个人都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教育的合理化|
华侨中学高一:雨霖铃zmj
学习这二字,你会想到什么?
作为正在学习的一名学子,谈起学习这个话题,猛然地觉得无话可说,因为这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充斥于我们的生活,甚至于可具象到一本书,亦可抽象到我们个人,乃至民族的未来,但放慢思考的节奏,浅斟慢酌,心中便涌起千言万语,不吐不快。
我们究竟学什么知识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二字,从字面上来看,无非解为学而时习之意,但我认为这二字后的深意,大有可究之处。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人类社会一路跌撞着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难以计数的文明成果,而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地汲取任何精粹中文明的汁液,并结合新时代的特色在脑海融会贯通,加以创新。然而,我们的生命定有着或近或远的终点,那时我们头脑中的一切智慧都会随着生命温热的血液流向下一代,并期待着他们的继续创新与完善,这便是文化的传承。我们天天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学习知识,笔耕不辍,却常有人评论我们学到的只是偏激,而不是理性,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多愁善感而非博爱天下的悲悯之心,总的来说,我们只学到了知识,而没有重视文化的素质培养。什么是知识?知识如果不加以自身的感情去理解,去感悟,去揣摩推敲,那么它就是简洁的文字印在黑白分明的教科书上,呆板而又苍白,事实上它也的确是这样。那么能推动你情不自禁地去想象,畅游并理解,感受的那本能的力量是什么呢?这就是文化。文化为什么常与精神一词而连用,大抵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太多精神意志的伟岸与瑰丽,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社会的持续进步。就像荷兰姑娘钟情于郁金香花海,喜欢摇曳旋转的风车,美国大兵难忘记手中一杆枪那样,文化中所蕴含的,是因地制宜,因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天赋的异禀,一种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截然不同的气质与风气。正因为如此,在关中八百里的黄土地上才诞生了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农业文明,而在其正北的草场中,是风驰电掣的马群与随风起舞的蒙古姑娘飞扬的衣袂。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效果,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的儿女天生就有诗人的气质与广阔的胸襟。文化是血脉中洋溢着的灿烂激情,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从一而终的脉脉滋养,是因我们黄皮肤,黑头发的血统,从小饮黄河水,食关中米而注定的必然,是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已经体悟到的祖先的力量。
综上所述,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而另外的部分则无可置疑来自于有心人终生孜孜不倦的追寻与探求。《诗经》以其独特的地位传承于世千载,但当你初读时,读至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之句,虽朗朗上口,幼岁垂髫之童会念之几遍后,弃之案侧,而学者则会反复斟酌,于脑海中勾勒描绘彼情彼景,兴许还会写下几句精要短批,享尽文字之馥雅醇厚,就如清人方润玉的《诗经原始》与二毛的《毛诗新注》,均是文化沉淀之结晶。这便是不同的文化累积所赋予心智的不同见术。学习,首推文化,因这是一种人来于世上必要的涵养与修行,是厚重历史的最好载体。我们至少应熟识本民族文化,才不枉为人一场,为学一世,切莫辜负了这人杰地灵之气。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知识的文化是空洞的,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作为中国的新希望,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力求在人文科学与伦理道德之间创造出新的制高平衡点。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阔,自然兴趣爱好也就非常多样。就我个人来说,从小学习舞蹈,也十分喜欢音乐,后来也学习了笛子,又很乐意享受运动那种同场竞技的激烈与兴奋,但步入初中,沉重的课业负担不得不让我抛弃了许多自小坚持的爱好,起初也很遗憾,但后来想想,这世间有多少能让人沉迷的事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业,不能舍本逐末。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也是一样,无边无际的黑夜笼罩着波涛汹涌的海浪,纵使我们发扬鲁迅先生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的精神,也难以学懂所有的知识。因为客观的讲,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块不大的海绵,再努力也吸不完一片汪洋之水。所以才有了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的哲理之句,但这不是说我们应只读分内的书,再扩展便都是不益的,而是指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军事战略,医药饮食,文学经典等诸多方面,我们均应有所涉猎,以便构建一个人存活于世间最基本的常识体系,令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多彩,而这之中的重中之重是切不可忘记自己最基本的事业。换一种角度讲,多读书,读书广本身便可以推进自己对于本行的研究探索,以达到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效果。梁启超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说书宜读杂,而业宜精专,就是这个道理。是故,一个真正的大家,他一生的突出成就决不可狭义的只定义在他从事的职业内。正如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学者吴小如曾评价他说周汝昌先生学问渊博的程度,绝不是一个什么家就能概括得了的。学习知识,广而不滥,研究问题,稳而不憨,是我们应具备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想问,是什么支撑着你一刻不停的迈动步伐,勇往直前,在孤灯下零点时仍?是胜利后内心的满足,他人的赞扬,还是那笔并不丰厚的奖学金?类比于学习,在越野中促使我们不断进取,勇攀巅峰的动力又是什么?是对未来的憧憬,理想的向往或是不得已的选择?这些因素因人而异,难以确认其中的些许规律,但肯定有很多人会回答是激烈的竞争。
少年游
树繁林密,不胜雀多,终四向散去。广袤华夏,难耐人聚,争一方水土。
怜惜雀哉,为食而亡,性命何之浅。辗转思索,汝急戾天,吾等番同也。
虽说积极且健康的竞争意识是我们追求上进的表现,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几分拼搏的紧凑,但我知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强打着精神,坐在这里奋笔疾书,有很大一部分必定是为了埋藏在我们心底的同一个目标国家的崛起。周恩来从小就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声,郭沫若说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这几个字说大很大又说小很小,但它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民族意识赋予我们天生的神圣使命。清华大学20门课程中15门满分,4门99分,1门98的超级学霸韩衍隽就曾表示,他入学时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为解决人类文明与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而努力奋斗,在本科阶段结束时自问无愧于学校与国家的培养。的确如此,作为中华少年,祖国在我们心中所占席位众多,每次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谁人的心中不燃起一团赤色的爱国火焰?当我们所有的精神寄托都破灭时,谨记只要国未亡,我们的内心就仍旧坚韧铿锵,这是我们最牢不可破的精神底线,象征着所有人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我们将为扞卫国的尊严与地位奋斗终身,这便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当你把整个国家,全体人民都想作你的关怀对象时,你也许会在精疲力尽时精神饱满,毅然向前。也因有了此念想,我们将团结一致,不骄不躁,永不放弃,以促进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之路艰苦冗长,故我们需知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需尽苦功夫,乘驾一叶扁舟,出没于风波浪里而分毫不为所憾,谨以此共勉。
换个角度看学习营造一种学习的意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最喜欢苏轼的一阕定风波,诗人在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全无,在无遮蔽的天空下却毫不狼狈沮丧,反而在一片青翠中兴致高扬,恣睢放歌,好不快活!我们学习的道路亦如此,但纵然千难万险,我们都不能因畏惧而退缩,而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徐徐向前,用自己的臂力游刃有余地擎住这项细水长流的终生的事业。我认为所谓学习的意境即内心一种平静的心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却无风雨也无晴,平定的不只是翻滚的乌云,倾盆的雨线,更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曾晴雨不定的心态。
咏雨
旋风卷水绕青萍,乱雨若珠散云端。
惊破波下池鱼梦,扣断穿林佳士弦
兰香绕指悠幽雾,竹露排闼轻霏烟。
几杯香茗伴棋盘,浊酒孤灯相与眠。
一瓢弱水饮路客,笑谈风雨望凡间。
夜来坐谛雨霖铃,晨起寻向阡陌去。
愿大家营造一种自己的意境,在学习与生活中斡旋着寻觅希望之路,谨以此与诸君共勉!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一:李怡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