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合上书本,闭着眼深呼吸,这本叫做《童年》的书,是在某个很平凡的下午翻开它的第一页。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有些压抑,可能是被文中的气氛给感染到了吧。
阿廖沙的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已经离开了他,虽然阿廖沙那时候还很小,不过我猜阿廖沙也很心疼吧,自己深爱的人离开了自己,能不心疼吗?躺在昏暗昨小房子里,穿着一身白衣裳,光着脚的那个人,已经不能再见到了, 失去了父爱的童年不是一个完整的童年。阿廖沙的母亲在知道自己心爱的丈夫离开人间的时候,想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坚强形象,可是眼泪还是不争气地往下流,她在哭,哭到手都抖了,可见她是多么喜爱她的丈夫。
没人知道她有多么想替躺在地上的这个男人与这个世界别离。
因为父亲的去世,令到他们母子两个没办法在这里生存下去,就这样,阿廖沙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
外祖父是个很奇怪的人,脾气时好时坏,阿廖沙经常遭受到他的毒打,阿廖沙某次毒打过后,外祖父却意外地来看望他,还给他说了很多自己的故事,阿廖沙从那天起觉得外祖父并不是很可恶。善良的外祖母也经常处处护着阿廖沙。在外祖父的家中,阿廖沙认识了他的亲戚,两个贪得无厌,自私自利的舅舅,为了争夺财产不停地在吵架,我猜那时候阿廖沙的心情应该很沉重吧,明明是一家人,应该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互相帮助,却因为财产的问题每天闹得不可开交,谁不想拥有一个和和气气的大家庭?谁不讨厌那个自私自利的混蛋?
其实他也想过调节家里的关系吧,只是他没有能力。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贪婪,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中度过的。虽然这样,不过他认识了深爱着自己的伙伴小茨冈,每次遭到外祖父毒打的时候,小茨冈都会用胳膊挡住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我猜那时候阿廖沙的心里面很幸福吧,除父母跟外祖母外还有人对自己这么好。小茨冈那么好的人,有时候却去偷窃东西,外祖父知道后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从这里可以看出外祖父的贪得无厌,小茨冈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阿廖沙那时候肯定好心疼吧,不过应该也有些麻木了吧,已经是经历过一次了。
我在想,小茨冈在他的年龄段正处于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可是却因为家庭的环境被迫谋生,从前的我还一直抱怨着什么,不过看完小茨冈的经历以后,我会好好地珍惜着我眼前的一切,我不想后悔,我会抓紧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高一:CJ
对于我们来说,那段最美的时光早已经过去了,可是,我想,这世上不会有一个人能忘记这重要的时间。我总是想起原来的事,有趣的,后悔的,还有,我突然想到,原来小女孩的虚荣心可以让我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呵呵,想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我会有如此毅力。
和别的小女生一样,我从小就去少年宫学舞蹈,准确的说,并不是我自己对舞蹈感兴趣,顺着潮流走,何况,淮南的少儿舞蹈也算出名,放着好条件不去,是否有些浪费,所以,我也去了,还就真的起了兴趣,又一阵,我是死活都不愿放弃,不管是谁来做思想工作,我都不动摇,我想,如果那时,老师对我说你学舞蹈没希望的话,我都会坚持的。原因就在此,第一次登台。
少年宫每隔一段时间会排练一个舞蹈去市里参加演出,在我学舞蹈的前几年中(记不清是几年,总之是好几年),从来没有被选上,对此,我真的很气愤,我非常认真的学,难道真的这么不如人吗?可是,就在我在抱怨和羡慕的同时,老师给我打了电话,我可以参加下一个舞蹈的排练。我已经记不清是怎么告诉父母的了,总之是非常激动,我就要登台了,小女生的虚荣心告诉我,能不激动吗?也许不应该说是虚荣心。
从那个电话以后,可以说就没有轻松的日子过了,每天顶着学习的压力,放学后感到少年宫排练,回家后还要写很长时间的作业。可我那时从来没有觉得累,一想到要登台了,一个小学生第一次站在众人面前表演,又激动又紧张。
时间过的很快,我们去演出了,当换上漂亮的花裙子后,我感到自己已经登上台了。音乐想起,我们跑上台,紧张的心放下了,几个小朋友一起舞蹈,美丽的舞姿,震撼了我们自己。我从来没有梦到仙境,也许那时就是,优雅的仙境,我们翩翩起舞,舍不得音乐停下,舍不得离开舞台。那时,我告诉自己,我要坚持学习舞蹈。
童年的时间过的很快,孩子们也会时常改变自己的愿望,后来,我不知道又有了什么新的理想,最终放弃了舞蹈,但并没有失去对舞蹈的兴趣,直到如今,我还依然喜欢看舞蹈节目,也许就是童年时的那一丝意念藏在心里,时常出来影响着我的情感,想起第一次上台的情景,真的回味无穷。
童年就是这样,曾经的我们,是多么的可爱,多么的天真,世界上只有我们会相信有圣诞老人的存在,只有我们有特权享受每个人的爱,也是由我们能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的童年,眨眼而逝,然后每个人都开始怀念,怀念失去的童年,就像失去了青春的中年人总是在回忆一样,这世上的人们都是爱回忆的。虽然说少年不食愁滋味,但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们,还是那么喜欢回忆,这不是痛苦的回忆。我就是时常回忆原来经过的事,偶尔,漏出一丝微笑,想来也许有些可笑,可是,美好的时光又怎能让人忘怀,永远在心中的快乐,我会珍藏在心底,真的是失去后才后悔,原来童年真的这么好,有永远不会失去的笑声,又永远不会玩腻的游戏,美好的童年,我会永记在心。
那一年,我五岁,父亲二十八。因家庭困难,面对人多地少的情况,最终父亲的思定下带着母亲和刚学会各种常识的我踏上了进城打工之路。没有钱去租车,只是背着行李,带着几个玉米饼和馍馍。在不知登上过多少次的山顶,坐了不知多少个休息过的大石头,终于在当太阳完成他一天路程的时候来到他们将要拼搏的城市。
望着这个陌生的地方,他迷茫了。最起码的住、吃都难以解决,去哪里找个即稳定又赚钱多的工作都是个问题。那夜,因父亲身上没有多余的钱,最后在车站里度过了那个让他久久不能入睡的一夜。
第二天天刚亮,父亲又带着母亲和我徘徊在各个大街小巷中,希望可以找一个能够安居的房子。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望着天高似的房价,父亲摸着兜里仅有的五十一元钱,只能是另寻他地。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个让父亲心满意足的房子。那时的房租每月只收二十元。
在简单的布置完家后,父亲急匆匆的走了,听母亲说他是去站桥头去了。还记得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刚进门就高兴的把当天仅赚的十二元小心翼翼的放在装衣服的大纸箱下,然后蹲在纸箱前想了一会又把钱拿出来,又连续放在几个地方都不觉得安全,最终在母亲的提醒下用塑料袋把钱包好以后塞进了炕洞了,还用几张报纸把洞口堵上之后才安心的吃起了饭。
在之后的好几个月里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站桥头,而母亲则在一家私型手套厂做皮手套,我也在家附近的幼儿园里上了学。然而那段有相似性规律的日子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被一位中年男子打破了。
那天我上学回家不久,父亲就带着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回来了。听父亲说:这个人要教他当瓦工,还要让父亲和他去很远的地方工作,明天就走。吃晚饭的时候,父亲再三叮嘱了母亲很多事。而母亲一直低着头,没有说话,只是把她下午新买来的绿色球鞋递给了父亲。第二天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不见了父亲的踪影,只有在一旁低声哭泣的母亲。父亲每隔半个月都会往回打一次电话。在电话里他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不要惹母亲生气,他很想念我和母亲。有好几次我发现母亲在打完电话后躲在房子里哭。
让人讨厌的沙尘暴不知刮了多少回,大大小小的雨不知下了多少次,白皑皑的雪也不知下了多少场。都不见父亲回来。突然有一天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前。是父亲!蓬松的长发像是被石灰水洗过,发尖还挂着一两粒泡沫小球。脚上还穿着临走时母亲给他买的那双球鞋,隐隐约约可以看出那鞋还泛着绿色,只是鞋面上多了几块补丁,少了半个鞋底。右手拉着肩上的行李包,左手提着当瓦工的工具袋。父亲憨笑着走进来,把行李包放在地上,把我抱起来亲了亲又高兴的说:阳阳长高了,想爸爸没?那晚,母亲特意买了半斤肉,那是我来到城市以来第一次吃的最开心的晚饭。在之后的那几年里,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每年都会回来两三次看望我们母子俩。
今年,我十八岁,父亲四十一。这些年,父亲已经不再在外打工了。曾经岁月的洗礼给了他太多的经历,然而在各种经历中父亲变老了。
高一:袁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