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一

关于三国杀的作文

《关于三国杀的作文》【第一篇】

  三国旧梦琉璃,

  忆往峥嵘朝夕。

  手持方天画戟,

  最终与谁相依。

  青龙赤兔在即,

  怎奈孤傲难敌。

  丈八蛇矛屹立,

  百万曹军退避。

  阵中子龙忠义,

  舍命护主如一。

  运筹帷幄妙计,

  不想命殒他地。

  看天下,

  西蜀东吴销声匿迹。

  观三国,

  司马家族一统称帝。

  一生戎马厮杀,

  却为别人争霸,

  再回头,

  重温旧梦,

  剑指天崖。

高一:远去一曲离殇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文》【第二篇】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置。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还46天就开学了,这个班里个个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学,当效吴下阿蒙。

楚州中学高一:1018na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的作文》【第三篇】

  一.司徒王允

  说起司徒王允我便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他是姓司徒,还是姓王?据我了解在当时司徒是官名,司徒与司空,司马为三公!其中的司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但在查阅百家姓后,其中也有司徒这个姓为表示尊敬,我就暂且称他司徒王允

  公元184年,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司徒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计杀董卓可谓功不可没

  但司徒王允拒绝了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的投降。唉!唉!结果长安城被董卓残部攻破,李催纵兵屠城,司徒王允以封建士大夫的忠勇,完成他认为应该尽忠的朝廷,临危不逃不惧,被李催等处死长安,尸弃于市,时年56岁。

  司徒王允可谓一等一的忠臣,但由于封建士大夫的忠勇,思想死板,不知变通,拒绝董卓余党投降。结果他若接受投降,一番安抚之后,大可借力打力,借其之手剿灭其它逆党。

  司徒王允不但勤政爱民,更有王佐之才。他的死都是封建惹的祸呀

  二.常山赵子龙

  赵子龙乃五虎上将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人称常胜将军说起赵云最着名的当数单骑救主这单骑救主其实有两次一次是长坂坡之战,一次是截江救阿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刘备便丢下妻儿,向南逃逸。

  人说患难见真情,你说这刘备办的什么事,打了败仗,丢盔弃甲不说,还抛妻弃子。多亏了人家赵云。危机之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在曹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连斩数将。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刘备出征西川的时候,孙尚香抱阿斗回吴,赵云察觉后乘小船追赶上来。他不顾大船上射来的箭枝,靠上前去并纵身跳上大船,将阿斗夺回

  。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这在古今都极其罕见,实在让我敬佩不已。

  前面说到赵子龙文武双全,武大家都知道,我再来说一下这文

  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起身在曹营心在汉,诸位想到的定是关羽关云长,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位名曰徐庶,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起徐庶在桌游《三国杀》中他的一个技能,可概括它的主要形象---无言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在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国最重要的谋臣,什么大破八门金锁阵、直取樊城、大败曹仁、你在蜀国是立功了,把曹操给气的,正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母亲被曹操掳获,于是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前往曹营,从此一言不发,满身才华就此埋没。

  要说曹操小气,那徐庶活的了吗?,其实曹操也爱才,不但没杀徐庶,还给予高官厚禄,徐庶最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赤壁之战时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就是不向曹操说。徐庶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这曹操要知道还不得气死?

  除此之外,要没徐庶引荐,诸葛亮也得埋没在农田之中,更不用说三分天下了。

  所以说徐庶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蜀国开国功臣。

  不过你这样对人家曹操真的好吗?

  四.乱世之奸雄

  在读到第78回,一代奸雄曹操逝去之时,多少感慨溢于心头,今日就说一下我眼中的曹操

  说到曹操大家想到的定是奸诈多疑不过在我看来,你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当时那乱世之中,做一个儒家所推崇的正人君子,你活得了吗?在乱世之中也许只有曹操这样奸诈的人,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他的奸诈也许是环境所迫。这多疑反映出的是曹操的谨慎

  曹操可谓治世之才,在统一北方之后,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当时的北方,可谓乱世中的桃花源。

  曹操在诗坛也有很大的造诣。他的诗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这说明曹操也是一个爱民的统治者。

  曹操爱才。曹操对关羽那是要多好有多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要想杀他,他走得了吗?,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曹操还是给予厚遇。赵云长坂单骑救主,连杀50名曹将。要不是曹操爱才,下令不准伤着赵云,你赵云早被乱箭射死了。

  刘备等人称曹操为曹贼但曹操一生未称帝,刘备你哪?。其实曹操也是一个坚守道义的人。当时曹操深得董卓器重,曹操敢只身一人前去刺杀董卓,刘备你敢吗?少年曹操不畏权贵,造五色棒。

  对于曹操,我称他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才

  五..三寸不烂之舌

  今天就说一下这三寸不烂之舌,不用猜你第一个想到的这舌战群儒的诸葛亮。

  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在当时刘备打了败仗,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情况万分危急,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在辩论过程中诸葛亮先守后攻。面对诸儒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是为守,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

  除此之外在气死周瑜之后,前去吊唁,三寸不烂之舌,使得吴蜀联盟得以维护。加上之后的诸葛亮骂王朗,活活把王朗骂死了。

  但诸葛亮在他面前,也得自叹不如。他就是以三寸不烂之舌,致使蜀国迅速灭亡的谯周。

  说起谯周,他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对此不满。在邓艾大军攻到成都之时,刘禅惊慌失措,但人家刘禅没想过投降,刘禅想向南撤,这谯周以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把蜀汉其它官员,包括;刘禅说的投降了,于是诸葛亮一心维护的蜀汉政权被谯周给说没了。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六.三国

  在读完三国后,便心生感慨。

  1。在国家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想当年诸葛亮多次赴吴,建立的孙刘联盟,在国家利益冲突面前,顷刻间土崩瓦解,刀戈相向。

  2。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到三家归晋,百余年间,验证了此言。

  3。世间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才华横溢之人,未必流芳于世。奸诈小人,未必不得好死。竭尽忠智之人,未必功成名就。好逸恶劳之人,未必生活拮据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非命,而软弱无能的刘禅却被封为安乐公。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上方谷内火攻司马懿,司马懿本必死无疑,但多年未下雨的上方谷,却下起了倾盆之雨,司马懿得以解救。诸葛亮七星灯续命,却被魏延打翻。。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一:荆宗鑫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