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战火纷飞,平民百姓无法丰衣足食的年代。一个在后世家喻户晓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用他那绵薄之力推动了科学教育,用他那绵薄之力点燃了希望之心,让中华3400万无文化更无法丰衣足食的平民百姓看到了希望。他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陶行知。
他将自己的衣裳拿去当铺当了,换来了莘莘学子们的一天菜金。而自己却穷困潦倒,夏天仅一件像样的衬衫,湿透了便洗净挂着晾干,既而又伏案疾书。他为了帮助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平民百姓识字读书,不顾风雨的将《平民千字课》挨家挨户地送到百姓家中,并劝他们要多读书多识字。他更是用一万多元的稿费,在南京崂山脚下办起了晓庄师范。陶行知他亦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他却为了能让教育光耀中华,付出了整整三十年。也许他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但也正是这绵薄之力让中华有了希望。他有一句至理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把他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教育这一大事。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一生不仅没有受到公平待遇,反倒受人迫害。他在被通缉后东躲西藏却依旧不忘人民需要识字,祖国需要教育的普及。他宁可勒紧腰带共度难关,也不放弃教育,也不让那光耀中华的教育光辉消之殆尽。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值得我们学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一要。我们应该着重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要,读书不要读死书。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该是酿造出来的。三要,千教万教教真人。四要,爱满天下,乐育英才。我们不能再因为孩子拆坏了一块金表,而打掉一个爱迪生。五要,即自新、常新、全新。六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陶行知的教育之光普照了中华,他虽溘然长逝,但他的精神永在。
高一:谭娇
殷夫,一位革命烈士。
初次听到殷夫这个名字,是在上初中前。因为我将要上的初中名叫殷夫中学。我想,为什么要叫殷夫中学呢?有人告诉我,殷夫中学本来不叫殷夫中学,而是叫大徐中学,后来,为了纪念一位名叫殷夫的革命烈士,才改名叫殷夫中学。就这样,我也算是知道殷夫这个人了吧。
在上初中前的暑假里,我陪我的一位刚从殷夫中学毕业的邻居,到殷夫中学填表格。初次来到殷夫中学,两栋红色大楼映入眼帘,让我不免有点惊慌。尽管在很早以前,我母亲就在远处把殷夫中学指给我看了,但是,这两栋大楼对那时的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它们高大的恍若巨人,仿佛要把渺小的我吞噬。当我进到校园后,我一眼就瞥见了一座雕像在日光下闪闪发光。雕刻的是一个读书人,手持书卷。但,最吸引我的是他那非凡的气质。这座雕像给以我充沛的活力,让我感到斗志昂扬。我想,这便是殷夫吧。
进入初中后,学校给我们分发了纪念殷夫逝世一百周年的《殷夫事迹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激情澎湃的殷夫,为自由而奋斗的殷夫;从书中,我看到了一首首鲜活的,流动着血,奔涌着泪的诗篇;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铁铮铮的汉子,我看到了一个个中国人,一条条中国的脊梁!
后来,我从老师那儿知道了由殷夫翻译的四句诗,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是的,没错。而且,殷夫也正是这样做的。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的一生,他毅然与女友分手,从而创下了《呵,我爱的》这首饱含深情的诗。而当他面对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哥哥时,他断然选择离开,写下了《别了,哥哥》这首充满不舍,但意志坚定的诗。入狱后,当他面对残暴的酷刑和黑暗的手枪,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殷夫,就算我穷尽所有词语也无法表达你在我心中的崇高,也无法描述你的伟大!
初一时,我入团了。我愿踏上殷夫曾走过的道路,那就是加入共产党。是的,我愿像殷夫那样,哪怕是牺牲性命,也要为了中国,为了全中国人的长久的自由而奋斗。那一天,我与其他团员来到了殷夫故居。我们在殷夫像前庄严的宣誓。而我,也更是在心中宣誓为中国而奋斗!
在初三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我并没有放弃。因为我心中的殷夫指引我向前。每每经过殷夫像,我总是望着殷夫,望着那坚定的身影,望着那不屈的精神。我不断告诉自己,殷夫在抉择生与死时都没有动摇,如今的这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我再次坚定信念,向前迈进。
已然初三,再过半年,我就要离开了,但殷夫的形象永远印在我的脑海,永远烙在我的心里,一直指引我向前,永不变。
至此,缅怀殷夫!
高一:炫彩星蝶
未曾担心不会有明日的黎明,
未曾感到对光明的如此热烈渴望,
不曾想到一个人背对世界,面对所有目光
讽刺,嘲讽,同情,不曾走进心旁,
今日的我为何如此恐慌?焦躁?不安?
是丢了心,还是弃了魂?
是丢了人?还是弃了神?
面对与放弃,坚强和软弱并行。
虽然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但在我心已照亮明灯,
虽然双眸带着泪水,
但在我心已在雨天撑开花伞
远离家乡,一个人的孤单,一个人的思念,
一个人的伤痛,一个人的泪衫。
名利和功利并行,
梦想和现实同步,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思念,
孤单一个人的思念,思念一个人的孤单,
未来
高一:刘俊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