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孔乙己》一经发表,加上媒体大力炒作,孔乙己一路窜红。不仅如此,他还当上了教育局副局长。想当初,他教人写字,连毛孩都不搭理,谁能想到他如今当上了教育局的副局长呢?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吧!
刚听到风声,那些取笑过他的人纷纷前来拉关系,也有部分人是慕名而来,虽然他的破屋子因此受了不少磨损,但他却满心欢喜。
上任第一天,他就优先分得一间屋子,还预支了工资。之后,几乎每天都有人登门造访,他家堆满了茴香豆和酒。其中许多人都是来拉关系的,说希望孔乙己照顾照顾,可孔乙己从没放在心上,其实是他不懂那些人的意思。他吃着茴香豆,想着要为大家作贡献,于是抛开以前好吃懒做的习惯,靠着他的偶像――孔子的精神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果不然,那地方的教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两年后,孔乙己晋升为教育局局长。
这回他的屋子更大了,而且常常是高朋满座,来客除了带一大袋茴香豆外,还提着茅台、金六福、五粮液这些名酒,敬的都是红塔山、熊猫、大中华、芙蓉王这些贵烟。现在的孔乙己再也不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的那个孔乙己了,他现在是西装笔挺,已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上走上小康之路了,其实他算不上很富有,住的只是屋,而非楼,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对于一个教育局局长而言,算是挺寒碜的。
有一次,有人找他说是希望给他儿子安插个工作,那人先是敬了支芙蓉王,又给孔乙己一瓶小糊涂仙,还塞给他五百块钱,意思是好歹糊涂一回,就安插一个。哪知孔乙己一脸严肃,说:你把我们读书人当什么了?怎么会干这种勾当!那人一听这话,缩回那只手,灰溜溜地走了。
而后,来他家的人越来越少。任谁都看得明白,那些极力讨好他的人无非是想讨个工作,安心工作或者升职,他们一听孔局长不吃这一套,怜惜以前送出去的贵烟酒都来不及了,谁还会再去送几回呢?而孔乙己去年看不明白,一直在纳闷。
一天,孔乙己独自走在街上,忽然一辆奔驰停在他旁边,司机向他招手,谁呢?定眼一看,原来是老乡阿Q呐!阿Q俨然一副富豪样,他俩寒喧了几句,阿Q载着孔乙己到了他家,是一幢别墅,现在他的老婆就是那个小尼姑。阿Q谈起了他自己的事,显得自豪而得意:俺当初也只不过是文化部的小职员,后来花了近万元请领导吃了几回饭,到领导家作了几回客,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就一步一步升到了文化部部长。俺是有求必应,收钱是多多益善,没两个月呢,就将那请客用的本钱捞了回来
阿Q说得是津津乐道,孔局长听得是咬牙切齿,所谓人比人,气死人,想想自己兢兢业业干了两年,生活水准不过是在一个层面上徘徊,而阿Q呢?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家伙不足两个月就攀上文化部部长的地位,又才一年零十个月的功夫就住上了别墅,开起了汽车,连尼姑都还俗给他当了老婆!哎
阿Q看见孔乙己这副表情,便说:想要致富,就这条路;不要这路,忙忙碌碌。想必这是阿Q说过最押韵的话了吧。这话可不得了,孔乙己这个知识分子那坚固的心理防线,连500元也没有使它一丝动摇,这寥寥数语就彻底攻破了。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呐!
从此,孔乙己是一边受贿一边行贿,有时做梦都会梦见自己在数钞票,嘴里还叨念着:多乎哉,不多也。想必是早已忘却了他的偶像,也是同姓之人的之乎者也了吧!
过了再三年,孔乙己果真和阿Q一样住别墅,开小汽车。而孔乙己所在区域的教育事业一直在走斜坡路。终于孔乙己被撤职,不久又接到法院传票,最张孔乙己以受贿罪和行贿罪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所有个人财产。
在牢狱里他见到了阿Q,他已是颓唐不已,与那次他看到的阿Q简直判若两人。孔乙己后悔不已,谁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简直是间接将他送入地狱。孔乙己忽而记起他再三年没说过的之乎者也,嘴里念叨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身后的咸亨酒店中,掌柜的与短衣帮取笑学他,跌断,这是跌断哈哈哈哈讥笑声连成一片,在脑后此起彼伏。孔乙己长叹一声,低咕:想我乃一介读书之人,岂容你们这群乌合之众讥笑!呜呼,哀哉!哀哉说罢,又双手撑地,艰难前行。
如今隆冬降至,已有寒风呼啸。大街小巷行人甚少,来去也匆匆,更无人能将孔乙己这半个人的可怜模样收入眼底。孔乙己靠这双粗糙并且因久久摩挲而干裂的枯柴般的双手支撑着整副残废的躯体,穿行在街巷。土地越发冰冷,连尘埃也冷得无力扬起。
孔乙己漫无目的地走着,如今折了腿,又该何去何从?找一碗温酒钱也显得难上加难。转个弯,又拐上另一个巷子。这里景象也如同刚刚那边的街道,冷清又萧条。不过,巷子中倒是有几个约摸十来岁的孩子在追逐打闹。嬉笑声浮上头顶,又消失在黑瓦枯树梢。
孔乙己靠着这双枯手,仅能摇摇摆摆地前行,样子活像一把安乐椅,可他并不安乐。他要快一点前进,也许那些孩子能给他解解闷。说不定那些孩子还吃过我的茴香豆呢!他这样一想,又莫名其妙的觉得自己不同于短衣帮,非也,我乃一介读书之人,非短衣帮者能及!
这样想着,他便越发觉得自己就是高人一等。不知不觉已近了那群孩子,可孔乙己还不愿意从刚刚自我编织的有自豪感的意境里面出来,还回味其中,未曾注意孩子们已跑到了他声旁追逐。他继续前行,身体摇摆不定。一次双手撑地头向前倾前进时,正巧撞到从前面冲过的一个孩子身上。顿时整个人向后栽倒下去。那孩子发现自己撞到了人,就停下来,站在孔乙己前面。看到残废的孔乙己吃力地从地上坐起来,顿生怜悯。
眼看孔乙己好不容易摆正了安乐椅,一抬头却迎上了这么个同情的表情,顿生不快。嘴里又埋怨:慢行,汝等慢行!可又挺挺背脊开始嘀咕,罢了,读书人经得起这挫伤突然又一声凄然长叹,呜呼,哀哉又怎可落得这般田地呜呼悲叹之时又略微一顿,好似想到了什么,唔!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孔乙己越想越觉得有理,眼睛也越发的有光,只为增益其所不能!哈哈哈哈自顾自说着,觉得到底还是要高人一等的,不禁大笑起来。
孩子们见他古怪,尽说些听不懂的话,也搞不懂这么莫名其妙的大笑。刚才的同情顿时烟消云散了,暴出一阵讥笑,一哄而散。
孔乙己也不再理会孩子们,自顾自的说着,又用力的点了几下头,再吃力地继续走去。
前方,是巷口的尽头。只有寥寥的几座瓦房,还有棵枯败的老槐树,支起了一块灰茫茫的天空。
四川雅安名山县名山县第三中学高一:柏新田
当历史的车轮转过悠长的五千年,当我们用满目辉煌去看待历史时,可有人去叹息历史的悲哀之处?孔子的知名度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妇孺皆知,可是有人去探索过孔子的悲哀之处吗?
自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便不断地被后人改进和完善,使儒家学说成为后世统治者巩固封建礼教和稳定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如果孔子泉下有知可能会很高兴,他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思想的主流思想。因为他生前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死后地位却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形象逐渐被神化,不断被各代统治者加封,成为那所谓的圣人。在我看来,圣人应该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为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孔子却名不符实,他应该感到悲哀才是。因为他原本的思想精华让后人篡改了,他只不过是被精心雕琢的形象和被美化了的外衣而已。
最初,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人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的初衷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福利。他要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然而后人的改进和完善却大大的歪曲了孔子的初衷。从儒学被汉武帝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开始,那些纲常礼教便成了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害人利己的思想毒瘤。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三纲五常,美其名曰凸显人性的庄严,其实是在作秀罢了。去禁锢反对的呼声,阻碍真理的产生,使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得到强化。正如黄宗羲在《原君》中指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统治者在那强调三纲五常,宣扬存天理,灭人欲。自己却沉沦堕落。使被陈腐了的纲常礼教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暴露的更加充分,这些统治者无疑是在作茧自缚。披着孔子的外衣教化百姓,却连累了孔子成为他们的挡箭牌。所以孔子应该为此感到悲哀。
统治者利用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推崇孔子政治思想中较为保守的一面。例如:贵贱有序来划分等级制度,形成一套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来混淆是非。这也许是孔子最大的悲哀了,正是他的保守使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然而后人将他的形象逐渐神化,使他成为神乎其神的圣人,大大违背了所主张的敬而远之。孔子应该为后人把他尊为神灵一般的供奉与崇拜而感到悲哀。神化他的形象,提升他的地位只是统治者为自身寻求思想统一的一种手段,使统治者更加为所欲为的催化剂。
所以后人的篡改加剧了孔子思想的歪曲,这是一种愚昧的作为,试想这种篡改怎么能使孔子不感到悲哀呢?这是一件很另人值得深思的事情。这不仅是孔子的悲哀也是华夏儿女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