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由此可见,咸阳风水奇佳,真正是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又因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后以咸阳为都,故咸阳乃中国第一帝都。至此,奠定了咸阳文化古城的地位。
两千年前。
一座雄伟壮观,古朴沉重的宫殿静静矗立在咸阳大地上。只见此殿瞻天恋阙,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便是筑于皇家园林上林苑,征七十万民夫,集普天下数国宫廷建筑之精英灵秀造就的阿房宫。
天色微醺,残阳如血。
焚宫。
一个低冽而威严的男声响起,在周围的士兵立即将火把扔向廊内的桐油。霎时,火光冲天。点亮了每一个人眼眸里的激动与不安。
公元前206年,弥漫在中国大地上的硝烟战火烧到了咸阳。金戈铁马,长驱直入,刘邦自立为王。楚霸王项羽因巨鹿之战而贻误时间,心血付之一炬,一气之下,怒烧阿房宫。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在秦皇暴政,刑法残酷,饿殍满地的都城咸阳里,一场连绵数月的冲天大火,烧尽了奢华侈靡,烧去了满城血腥
但大火却没有烧尽咸阳的气数,咸阳如一尾衔着金轮的凤凰,口含曦阳冉冉升起,一时无比耀眼炫目,无人敢与争锋。而当繁华落尽,却也在烈火中覆灭,从遥不可及的神坛跌下,涅盘成水墨画上的一朵青花,静守渭水旁,唇边敛笑,看盛世烟火,世人浮夸。
人世蹉跎,流年转换,今夕咸阳又新妆。
本就是钟灵毓秀的宝地,数千年的休养生息,虽已是江山犹似昔人非,却成就了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的美景。
青青垂柳,潺潺渭水。春至细雨如丝,杨花飞舞;夏则傍流水亭轩,赏芙蓉花开;秋来隔窗听雨,小扇扑萤;冬可踏绵柔雪地,聆暗香遁地。
素笔染墨,淡然勾描。寥寥数笔便可勾勒出一座清净古雅的小城。城中的人们也随着城市的韵律生活,日子安逸而详和。
过往风云叱咤,赤血黄沙渐渐消弭在历史长河里。然而无论何时忆起,咸阳的过往都会是我身为一个咸阳人的骄傲。
百世绛色渲墨意,且看咸阳描新妆。
初三:提子
今年是4008年,我又活了2000岁,这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早已成为了经济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了!
我用200亿人民币买了一架时空机,我将要乘坐这价时空机到古代去,在时空机上,我随意打开了前些日子买的三国演义,由于刚才我把机上的窗子撞坏了,我一矢手把这本书给掉了下去,被一个叫诸葛亮的人拾到了!我把这本书全背下来了,使他后来成了有名的军师,而且百战百胜因为他早已知道未来的一切,我朝别国飞去,路上我肚子饿了,我打开包,看见里面有一个腐烂的苹果掉在他们的头上,使他大发灵感,使他发表了万向引力!
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从舱中看到了四个人,一个人在马上摔了下来,我一惊慌,不小心按到了仿制孙悟空的按键,可是在时空机上里出了一点小故障,使得加孙悟空变得非常坏,想抢走唐僧的包袱去取经,后来,与真孙悟空大站了300回和之后,终于在如来的手掌下打败了假孙悟空,又让我叹了一口气!
我的机舱里有着一个特殊的大脑,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正在穿梭时空是不小心与另一个空机相碰,将大脑从舱内飞了出来,落入爱因斯坦的脑袋里,因为有两个大脑,使得从新复活,那时的他是一个爱思考问题的人,现在他成为了人类的榜样!
要是没有我,他们也不会留名于千秋百世,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他们有的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如果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也不会有现在的他们!我揭开了他们自己的秘密,大家千万莫谈!
叮,叮,叮闹钟响了,我的美梦又被大破了,只好被逼起来上学了!
早闻大足石刻的盛名,只是未有机会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今年暑假,听友人提议,便欣然前往,却未曾想到有了不大不小的发现。
众所周知的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卧佛自有其妙处,在此我不必多谈,而使我兴趣十足的圆觉洞,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这一组石刻艺术中蕴涵的现代科学知识,才是感悟最多之处。
圆觉洞中运用的光学、声学及排水系统
来到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有一座让人惊叹的洞穴――圆觉洞,窟高6米,宽近10米,深12米,洞口左下方刻有宋代着名学者魏了翁书写的宝顶山三字。进入洞中,洞内即使大白天也显得十分昏暗,唯一清晰可见的只有背对着我们,跪在供案前的菩萨,他与天龙八部里那位向来以背视人的枯荣大师倒有几分神似。石像雕刻精细,质感特强,供台犹如丝绸。可是,为什么只有这樽跪佛像在黑暗的洞里可以看得见呢?环顾洞内,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在石像背对的方向上方,开了一个天窗。而天窗与石像又呈45度角,光线透过天窗,正好射到了佛像上。这就是古代的聚光灯。古人在设计时巧妙地利用了光学的原理,就解决了照明问题,而且还环保不用其他火种光源造成洞内的污染,这也是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体现,这不得不让人折服,堪称大足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在洞里轻言几句,就会发现没有明显的回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是因为洞内石壁凹凸不平,从而减少的回音,这说明古人对声波的反射原理是清楚的,因而,就运用石壁凹凸不平使声波发射紊乱,相互抵消而导致回声消失。这简直与解放后修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回声处理不谋而合,但前者却比后者早了整整800多年。
而还有更绝的,那便是它的排水系统。若是在雨天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环绕洞中的额众多石像中,有一坐石像的手不停在接水。随着手臂往上看,可以看到一条长龙在石壁上蜿蜒。石龙把水吞入体内,又顺着身子排出,排出的水又通过石像的手流入地下的暗道,再排到洞外去,真是巧夺天工,而比起现代的地下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的力学、透视原理
来到宝顶山上,有一组很独特石刻,它就是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间释迦身着敞领袈裟,普贤、文殊在左右内饰缨络赤足立于莲台之上。普贤手托大宝楼阁,文殊左手捧着7层宝塔。石刻独特之处就在于这座文殊像。文殊捧着的7层宝塔高近1。8米,重达350-400公斤,倾斜10度,可是却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而未坠落,原因就在于袈裟与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支撑着宝塔。在多种结构中,惟有三角形稳定性最强,这是教科书里告诉我们的东西。可是这种力学中的的原理在这里却得到具体的运用。我们只有为古代的能人巧匠惊叹了。
释迦、普贤、文殊为什么要向前倾斜10度呢?这是因为石刻不仅要结实更要注重美观。为了避免人的视觉上出现雕像身体与头像的比例不协调,这几樽雕像的身体都有十几度的倾斜。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透视原理,这可是在当代美术教科书上才会学到的。能工巧匠却在宋代就知道了,还把它应用的炉火纯青,不得不让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