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三

关于于蒹葭处留恋的作文

《关于于蒹葭处留恋的作文》【第一篇】

  独撑一叶扁舟,在几许清冷,幽静的江上默默寻觅。两岸的白霜倒映着我那无从拾起的思念,苍茫的蒹葭在眼前铺成茫然一片,而我的视线也模糊成了无尽的焦点。

  朦胧的白雾也朦胧了她那本就朦胧的身影,在隐约的江面上隐约。几许水波,几许荡漾,几丝波痕,几缕清幽,几多依恋。流水无尽,亦如我的向往无尽。多情的流水啊,就让我御你前往,去到那可人儿的倩影旁,去那令人梦魂萦绕的江水中央。

  怎奈这繁华的三千流水转瞬即逝,纵有千般思绪,于流水而断绝,于繁华而寂寞,更于何人诉?

  晓风多许婉约,残月映出我那残缺的心。照无眠于多情。心中多情涣散亦沉吟愁丝,心头眷恋涌起亦辗转反侧。回不去脑海中一裘白衣倩影,断不了思绪中几缕朦胧影像。

  娇美佳人,几弄清江水,似水双眸,无意回眸一倾城。

  痴情郎君,几度梦里寻,踏遍红尘,为情而醉几度休。

  依旧是撑舟江上,惟烛火与伴。灯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满地白霜,蒹葭过肩;杨柳依依,何处寻觅,抚琴之人,泪已满衫;溯流从之,不见佳人,江南何处?

  少了那隐约与朦胧,只能怀恋霎那闪烁;少了一夜的流星滑落,只能将心意淡漠;少了那一次的匆匆一瞥,只能铭记刹那芳华。

《关于于右减于左加的作文》【第二篇】

  生活是个充满离乱的长途,这路的左边荆棘丛生,而路的右边却花香弥漫,行人们便也在这曲折小路中平衡内心的平衡,行走这生活的长径。

  也便是在这不平横中,海子去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在那样一个没有纷繁复杂的精神困扰,也没有角逐名利的欲望,只有一份平和坦然的自然心境,默默品味这简单而实在的世俗生活中,他对姐姐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但生活让你在左手中握着金币,右手便会让你捧满欲望。海子最后卧轨自杀了,因为在那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谁能包容那样一颗纯洁的心灵,让其在一方纯净的泥土中生根发芽。

  然而也便是在这一径长途中,那位世纪老人--冰心,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地芳香弥漫,她用爱的语言让行走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不是悲凉。她用自己的爱去加世界的爱,于是这爱便成了大爱,成了那条汩汩流淌在几代人心上的爱河。

  海子也想做加法,用自己的爱去加一加生活,但到底由于对生活想要的太多,他只能用正数加负数,最终那变成了负数的生活索链成了牵绊他前行的栅栏,海子倒下了,可是冰心,那位世纪老人成就的爱河却仍在汩汩流淌,毕竟水以其柔软的包容性,曾成就了海的阔广。

  我们一直小心翼翼的生活着,渴求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当某一天这平衡攸忽消失时,我们会变的歇斯底里,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学学古人:

  如果我们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我们就且放白鹿清崖间。

  如果我们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我们就坦然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果我们拔剑四顾心茫然,那我们就自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右减,我们能享受一种豁达的内心,于左加,我们能感受一种甜蜜的欣喜。即使不能于右减,于左加,那么我们不妨试着于右加,于左减。总之,在生活中寻找一种平衡,让和煦的春风鼓动生命的航帆,驶向生活的彼岸。

  点评:文章紧扣生活中适时加减的人生主题,对海子和冰心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娓娓道出了于右减,于左加的道理,突出了中心。同时,文章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对古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有很好的语言功底。

《关于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的作文》【第三篇】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

  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

  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余秋雨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贤的话说,就是要摆脱“小人儒”而达到“君子儒”的境界。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描述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他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历史的生气驱除了“文化苦旅”的单调和干枯,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活泼与洒脱,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张昭君等《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社会科学探索》)

  4.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这是真正的大忧患大悲怆,说是历史的泼墨一点都没夸张。你看整个“文化苦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起初,你还会拥有一份自豪,一丝安慰,因为我们毕竟拥有过一个大唐盛世以及大唐盛世所创造下的辉煌的敦煌文明,尽管后世不肖子孙是如何地把她糟踏了。接着你便感到了寒冷,因为文人的孤魂野鬼出现了,慢慢地你会沉默,你会忧伤,你会呜咽,最后面对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却不再操华语的异乡故人,你能不悲鸣?中国的文化啊,难道你真的就断送于此吗?难道你真的最终也像古埃及、古希腊一样文明沉沦了吗?不,不会的!

  《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

  余秋雨是那种乐意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经历着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领纳着风一更雪一更的寒冷,这里面怎能没有沧桑?一座破旧斑驳的牌坊,一堵朱红剥落的庙宇的断壁残垣,一条海岸边被风霜侵蚀的废船,那是岁月的层层结痂的痕迹,那是岁月无声却残酷的铁蹄,人类所无法承受的无奈。在这里,沧桑成了一种人文景观,该需要多么高品位的审美心境啊!(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印象》)

  5.《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办”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

  《道士塔》写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一个早晨“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开始他的粉刷”。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在这里读出黑色幽默,因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传的敦煌壁画!──这种生动又时时转换感情内涵的描述,充满在全部的余氏散文中,且经常是写得更精彩。

  (偌大的中国句)如此忧愤之语,道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爱以及对文化命运的无奈,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道士塔》正好印证了鲁迅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