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六跪二螯,只能托身于蛇鳝之穴,全因心躁之故;蚓无爪牙之利,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只缘用心一也。故欲成事,必先凝神守一,唯心在焉,方能滴水穿石。
凝神守一,心在焉,必先心有所止。观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名利已然成众心之所向。于本职,则已心不在焉,何以成事?
《庄子达生篇》提到一个驼背老人,他用竿子粘蝉就好像从地上拾取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因老人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这就是心在焉,有所止一心只专注于蝉的翅膀,从不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转移注意力,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凝神守一,心在焉,还需心有所指。心在焉,不是单纯地用志不分,心有所止;而是在此之后有所指。只有有了明确的指向,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用心,才能够真正专注于一事,实现术业有专攻。因此,若要心在焉,就既要心有所止,更要心有所指。
仍是《庄子达生篇》,有个叫梓庆的能工巧匠,他擅长刻木制成乐器,见者惊犹鬼神,连鲁侯也问他秘诀。原来他在制作乐器前必齐以静心,这便是心有所止;而后才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当他选中契合的木料时,乐器的形象已了然于心,之后才动手制作,这便是心有所指。心在焉,就要像梓庆那样心有所指,找寻到那块合适的木料。
凝神守一,心在焉,终要心有所执。心在焉,不只心有所止,也不只心有所指,还需心有所执。这执,不是拗执,而是执着,是对心之所指的执着奋斗。
林书豪,一个不久前还不为人知的板凳球员,是什么魔力让他一飞冲天,在纽约刮起一股林来疯,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究其实,是因为他心中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梦想进入NBA打球!所以,哈佛毕业后,他未曾想过如何进名企、赚大钱,而是加入职业球队,继续执着追求自己的篮球梦想。尽管两年多来他一直只是二线队员,甚至数次降级,两度被开,可他依然初衷不改,孜孜以求,哪怕是睡沙发床,坐冷板凳,也不言放弃。正如他所说:努力,努力,再努力!这就是凝神守一,心在焉,有所执。
凝神守一,心要在焉。唯心有所止,有所指,有所执,才能专其业,攻其术,得其果。
人问:名利为逐,术业难攻,如何是好?
我答:若能凝神守一,心要在焉,便得花开心中,硕果累累。
心是尖锐的,不是宽博的,它执着于一个点上,并从不活动。泰戈尔如是说。的确,心若在,梦就在。心要在焉,因为理想要在焉,信念要在焉。
梦想有如风筝,若不执着奔跑,又怎能永远翱翔于天际?纳兰容若,用了他的一生去追逐梦想,丞相之子,家财万贯,锦衣玉食。纳兰拥有了太多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他却从来不属于这些华而不实的拥有。他要的,是精神的至高境界,是一份死寂却又绚烂的人生。他不愿入朝为官,并不因其孱弱,而是不愿扈从,他不愿成为朝中的一粒棋子,因为坦然,所以淡泊,纳兰始终执着于诗词,执着于人生的真谛,最终他作到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两句诗一语道破人生真谛。豪放是纳兰外放的风骨,忧伤是其内敛的精魂。一生恰如二月花的他,用执着的心,执着的追求为后世演绎了一段传奇。心要在焉,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同样,人生需要信念,如若失去了信念这个支点,又怎么拥有撼动人生的力量?贝多芬的一生充满坎坷,从小便被严厉的父亲钉在钢琴前学习音乐,使其差点对音乐失去兴趣。稍有成就时,却双耳失聪,失去听力。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何其痛苦,何其悲哀!然而,贝多芬并没有放弃,他扼住生命的咽喉与生活抗争,最终谱出了无数经典之曲,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他的音乐,在人们心中,从未消失。诚如此,心要在焉,信念要在焉,成功才会如期而至。
然而,社会中却不乏心不在焉之人,深圳市长许宗衡抛弃了初上任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走上不归路,最终因贪污罪被判刑。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曾经拥有经天纬地的理想,有执着的梦想,执着的心,却逐渐被金钱名利所吞噬,他们内心的眼睛紧闭着,看的见世界,却看不见美,看得见金钱,却看不见理想,以至于到生命终结之时发现自己仿佛从未活过。的确,从心不在焉的那刻起,他们便已陷入泥淖中无法自拔。
如此,心要在焉,梦想才会延续,信念才得以强大。
评语:[54分]
高三(9)班学生欧燱辰评论:这篇文章整体条理非常清晰,结构分明,先在开头说明心要在焉的重要性。首先点题,然后,引出纳兰容若的例子,他一生专心于自己的追求并获得成功,论证了他的观点,再用了一个贝多芬的例子,再次论证他的观点,写出了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击倒专心于音乐。两个并列式论据充分,且有道理。最后,用一个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心不在焉的结果是怎样。再次点题心要在焉,梦想才会延续
高三(9)班学生李金珊评论:该文章开篇点题,紧扣题目,论据有代表性,论证充分,是大家熟悉的例子,且立意很好,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的突出了主题。
教师朱志钢评:两个同学字写得很漂亮,文章也写得漂亮,所以请班上的学生来评论学习。我认为学生的评价基本到位,在这里就不再赘叙。
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学生文体的操练也基本成熟,但我们的努力不能停止:内容能不能更丰富一些,能不能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心要在焉,即讲究全情投入的专注。不论是专注于自身所爱的事物,或是做学问与处事,心在焉,何有不成事之理?
心在焉,即褪去浮华纷扰,付出全情于自己的热爱,去追寻,去达到,而没有利益打扰你的专注。
让人难以忘记的大提琴演奏家杜普雷,以生命为代价忘我演绎热爱的大提琴---她拉弦的姿势并不如女性的温和,而是充满野性与疯狂。她全心专注,没有观众,没有外物,她全心全意地演绎着自己热爱的音乐。一位提琴家在听过她的琴声后预言:这样演奏提琴的人,一定活不长久。不幸的预言成真,杜普雷在风华正茂的年岁患上多发性硬化症,从此无法演奏,最终年轻地逝去。然而她的演奏,她专注地演奏却成了乐史上的华美乐章,她演奏的埃尔加协奏曲充注了全身心血与情感,至今无人超越。
心在焉,心专注焉,心热爱焉。因而书写传奇。如杜普雷,她比烟花寂寞。却远耀眼过烟花。
也常常想起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他身上有太多耀眼光环,国宝大师,他自己却不以为傲,甚至将头顶光环个个摘掉。季先生,一心一意做学问,专心致志读国学。他心在焉,心专注于做研究,罢却名利,罢却荣耀。
在季先生自己的回忆录中曾写到他翻译印度巨作《罗摩衍那》的故事。满目梵文,生涩难懂,然季老坚持不懈,未言放弃,一译十年。十年,一棵幼苗已而参天;十年,蹒跚孩童已而挺拔独立;十年,一切都已改变,然而季先生以十年的专注像我们展现了坚毅的,一心向学,全情专注的高度境界,专注,没有时间束缚,心在焉,即成事。
如今,世人常叩问,为何我们的时代再难出天才,为何我们的时代再难出大师,天才的音乐家们,不朽的文学巨匠们,他们都随岁月而逝去,而再难寻得接班人。
原因在何?只因对比之下,过去的大师们哪一个不以毕生热情投入自己的事业,哪一个不以追求学术顶峰而全心为之?他们,都共同拥有心在焉的专注品质,因而铸得大器,因而书写传奇。
反观急功近利的当下,哪一位演奏家能够不为高昂演出费而出场?哪一位学者能够不为响亮的头衔而潜心钻研?一旦贴上利益标签,心,也难在焉。
世人难道不应冷静下来,慢下生活的步调,心专注于事业,心在焉。那些,我们便可坚信,传奇将会再现,大师将会再临。
心要在焉,专注,投入,热爱,钻研。
点评:[56分]
文章落笔入题,直接亮出观点:心要在焉,即讲究全情投入的专注。然后以并列方式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专注于音乐,因而书写传奇;专注于学问,因而成就大师。所举事例典型而贴切。文章行文流水,一气呵成,结尾处再次点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但文章流畅有余而深度不足,对材料缺乏深入的挖掘。(肖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