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征文:见过领袖毛泽东
43年前的国庆节,我是在首都北京度过的。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北京,也是有幸第一次亲眼见到在世时的毛泽东主席。
9月下旬,南方山城的暑热尚未消退,在我就读的那所军医大学的校园里,一个比这暑热的气候更加火爆的消息不胫而走:按军委和三总部的通知,学校将选派学员代表赴京参加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17周年庆典活动。这一特大喜讯使全校数千名师生都为之欢呼雀跃,企盼着当选代表的好运能够降临到自己头上。通过紧张的推选和严格的政审,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幸运者的行列。
9月25日是我们出发赴京的时间,学校里敲锣打鼓欢送我们。那天,我们全体代表乘坐一列日本昭和三十年代的旅客专列,从南方的山城向首都北京飞驰而去。在我们这些代表中,除了十几位北京籍的同学外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去北京,虽然三天两夜的旅程不算短,但大家一路都表现得异常兴奋,沉浸在对首都北京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之中。9月28日到达北京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旅途上些许的不适和疲劳,也早被北京城这秋高气爽的惬意气候给驱散了,负责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按预先安排好的地点,把我们接到了住地北京万寿路中段的总后勤部后勤学院招待所住处。下榻的第二天,学校负责带队的领导就召集我们开会,给我们交待了进京后的若干注意事项,并传达了我们参加这次国庆庆典活动的任务,那就是进行进入天安门广场按要求排成的队列和图形组合动作的操练。动作并不复杂,基本要求是按大会组织者在不同时间阶段发出的不同信号指示,挥举不同颜色的彩带和鲜花,完成广场上图形变化的组合。动作显得机械而简单,但完成的频率和节奏变化却很快,质量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参加者精力高度集中,做到动作协调统一,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疏忽。好在我们这些穿军装的大学生,脑袋瓜儿不笨,对动作要领领会很快,做得也极认真,因此在预定操练时间的情况下,很快进入了角色。
国庆节一天天地临近了,我们的心里活似揣着一个小鹿,显得极度兴奋和紧张。10月1日凌晨3点是我们从万寿路住地出发到天安门广场东长安街集结的时间,30日一整夜都未合眼的我们,登上早已准备好的交通车,迎着北京的秋凉向天安门广场目的地进发了。我们到达东长安街时,只见参加庆典活动的许多单位都早在这里集结等候了。七时许,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自全军院校系统的代表按照指定的位置进入天安门广场。我们人人身着崭新的戎装,显得精神抖擞,英武洒脱。这是我们到达北京后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那宽广无比的天安门广场,那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那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那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像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像一组雄浑壮丽的英雄交响曲在我们心中荡漾。此时的北京城正是晨曦初绽,整个天安门广场沐浴在一片金色的朝霞之中。说来我们也真是幸运,在偌大的天安门广场内,我们被安排在距离金水桥仅只三百米正对天安门城楼中央不远的位置,从这里眺望天安门城楼,真是清晰可见,一览无余。只见城楼上花团锦簇,彩旗飘扬,写有欢庆国庆四个大字的大红灯笼更显得喜气盎然。随着庆典活动的临近,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花的海洋,红旗的海洋。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民族群众,高举红旗,手持彩带鲜花沉浸在一派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九时许,盛大的国庆游行庆典活动开始,天安门广场上碧空如洗,艳阳高挂。无数只彩色气球悬挂着欢庆节日的标语,彩带在半空中游弋。随着象征着国庆十七周年的十七响礼炮的轰鸣,在高亢悦耳的国歌声中,盛大的国庆游行活动开始了。这时广场上空一个激动人心的声音在回荡: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于是整个广场都为之沸腾起来,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长时间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激荡。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边欢呼,一边按大会组织者发出的信号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彩带、鲜花。我们已顾不得几天来紧张活动的疲劳,在烈日的照晒下,汗水和眼泪交织在一起,溢满了我们的面颊,此时此刻我们都为自己能实现今生今世梦寐以求的夙愿亲眼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而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整个身心都完全沉浸在一种高度亢奋和难以控制的激动之中。我和我的战友都一个个踮起脚,睁大了眼睛,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仰望着天安门城楼,泪眼模糊中我们终于看见毛主席那如巨人一般伟岸的身躯和他那高扬着向我们挥动致意的大手,此时此刻我只觉得热泪盈眶,心跳得比任何时候都快,真是巴不得能靠天安门城楼近些、更近些,真是巴不得能来到毛主席的身边,让他老人家那双温暖的大手紧握着我们的手。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我们欢呼着,虽然声音早已有些嘶哑,但我们总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尽情地欢呼着。我们的欢呼声汇入了那欢呼声如潮的天安门广场,化成了一股发自亿万人民心底的时代的最强音。国庆游行队伍在喧天的锣鼓声和欢呼声中一队队整齐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在最后一支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后,数万只放飞的彩色气球升上天空,把整个天安门广场的庆典活动引向了最高潮,此时广场上各民族群众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大家不约而同地离开了自己原来的位置涌向天安门城楼,孩子们也被大人们举到了自己的肩膀和脖颈上,大家都希望能在这国庆庆典活动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刻,能再亲眼看到自己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随着那如潮水一般涌动的人流,一直向前向前,来到了金水桥头。此时我们离天安门城楼真的是很近很近了,我们仰望天安门城楼,再一次有幸亲眼看见了毛主席,看见了他老人家那如巨人一般伟岸的身躯和那高扬着向我们挥动致意的大手,看得是那样的真切。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我们尽情地一遍又一遍地欢呼着,我们感到了今生今世在精神上从未有过的满足。
国庆征文:巨变--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
1960年,我出生在北国海滨城市大连。在那里,我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读完学校,上完中学。1979年,随部队离休回乡定居的父亲,回到祖籍地安徽皖西的一个小县城。同年,县人事部门招干,我被当地的农业银行录取,工作多年后,调农村合作银行工作至今。转眼30年过去了,30年来,我一路奔波着,忙碌着,记忆中的许多往事,今天回想起来,已变得遥远而模糊不清了,但伴随我一路走来的风雨岁月,并没有完全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却是日久铭新,点点滴滴令我终生难忘。
记得那是30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只身来到皖西一个山区小镇的银行报到。那时的银行非常地简陋。小镇上,几排青砖瓦房,临街的几间对外营业。厚重的木门旁,悬挂支行营业所的牌子,远远望去,那样朴实,素静,简单,不事张扬。门前是青石搭起的台阶,拾级而上,步入银行室内,环顾四周,昏暗的营业间里,有两位五十多岁的工作人员在低头忙碌着,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珠算声。连结营业间与外室通道的是半人高、用水泥砌成的台子,台内墙角边靠着两个蠢蠢的、笨重的大木柜子,柜头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中间摆着古老而破旧的桌椅,桌子上放着珠子已磨得发亮、显得破旧的算盘和一册册发黄的账本。桌子旁的板凳上,放置着一个用了很久的小木箱,里面摆放着一打打捆好的钞票,这就是30年前基层银行或信用社所有的家当和真实的工作写照。
从北国滨城来到偏僻的南方山区小镇,对我这个城市里长大的青年来说,一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每天清晨,小镇的空气是清新的、湿润的。街上拥挤着操着山腔,讨价还价,熙熙攘攘上街赶市的小贩、市民和农民,偶尔看见穿着红色衣衫的靓丽姑娘从街上走过,在那个衣着单调的年代,显得格外地耀眼。街边田野里,有弯腰收拾庄稼的汉子,有低头伺侯菜园子的妇女,有光着身子、牵着水牛、嘻笑玩耍的孩童。极目远眺,小镇周围群山环抱,绵延起伏,远远望去,一片蒙蒙的墨绿色,像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在稍近的山坡上,到处生长着水杉树、板栗树和山茶树,山林中偶尔夹杂着一抹抹翠绿,仔细一看,那是竹子,是一片片小小的、不成气候的小竹林。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竹子,虽数量不多,面积不大,但在春风吹拂下,竹枝摇曳,不时飘来阵阵泌人心肺的竹香。
从踏入银行大门的那一天起,我的一生便与金融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小镇银行,我干过会计,搞过外勤。调到县支行后,干过业务,搞过行政,当了多年的部门领导。由于从事农业信贷工作的关系,我主要同农民打交道。在这个两千多平方公里,九十多万人口,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中工作,我要经常上山下乡、进村到户,了解掌握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为信贷决策提供服务。为此,我睡过百家床,吃过千家饭,脚步踏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弹指一挥间。转眼30年过去了,我这个当年只有20来岁的毛头小伙子,现已步入中年,携家带口,孩子大学毕业后也参加了银行工作,成为金融队伍中的一员。
时光已转入30年后的今天,30年时光,30年巨变。今天的银行早已告别了传统依靠算盘手工作业的时代,变了模样。无论你是身在城市,还是小县城,人们所看到的最为壮观的建筑是金融大厦。就是偏远的小集镇,盖得最高、装璜最考究的房子,也是银行。那些统一着装、统一标识、青春靓丽的银行员工,无论是英俊潇洒、神采熠熠的小伙,还是热情大方、美丽动人的姑娘,在铺满着洁白大理石、装着空调、宽敞明亮的营业大厅里,操纵着电脑、击打着键盘的工作场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许多人驻足观望,羡慕不已。今天的银行,现代化的办公条件,早已取代了昔日的手工操作。工作效率成倍增长,融资能力显著增强,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昔日那些头戴草帽,身背挎包,走村串户、饱经风霜的老农金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脑海里怎么也赶不走、抹不去..。
闲暇之余,我勤于笔耕,用文字记录着身边所发生的点点滴滴。由于工作关系,我更喜欢金融调研和写作。主要结合业务工作实际,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意见建议。由于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加上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许多文章有幸在国家有关刊物上发表,不少文章获奖,一些书籍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并取得国家认可的著作权和署名权。为此,我曾被选为农村金融学会的秘书长,被安徽省自学活动指导委员会、省总工会授予全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称号,被县委聘为政策调研员,被一些杂志报社聘为撰稿员、通讯员和特约记者,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聘为特约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人总行、银监会、财政部和一些国家专业学术团体看中我,授予我中华知名专家、当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英模人物称号,颁发我中国科学技术功臣勋章。我多次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开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共赴国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宣传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我知道,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应无足挂齿,但国家却给了我那么高、那么多的荣誉和待遇,想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为了不负众望,我只有下定决心,努力工作和学习,用更多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报答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与信任。
今天,我们伟大祖国已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忆往昔,我心潮彭湃,看今朝,我感慨万千。为了民族独立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父辈那一代人付出了很多很多。正是他们,中国人民才从此站了起来。建国60年来,在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冲破种种险阻,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从白手起家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争取到了世界公认的国际地位,到港澳回归、载人航天发射成功、青藏铁路通车、百年奥运举办,当今的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0年的辉煌,无不令所有的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自豪、扬眉吐气。中国已告别物资匮乏、经济短缺的时代,用占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贫穷落后的中国已成为历史。且不说我们今天的各行各业科学技术如何如何先进,单说说老百姓人人都在使用的手机,各种功能、各种款式、一应俱全,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中国人的手机拥有量是世界第一。再说说十几年前,我回一趟大连,需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中途还要转车。几天下来,是人困马乏,狼狈不堪。最近几年,我去大连,每次都是从省会合肥骆岗机场出发,乘坐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准点到达。飞行途中还能免费吃着午餐,喝着饮料,看着报纸。旅行一趟,精神愉悦,格外惬意。
我深知,我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伟大祖国只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历程,这是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对真理的探索与付出,其中付出的有鲜血和生命,有苦涩和激动的泪水,而更多的是幸勤劳动的汗水。说句实话,辉煌成就的取得的确来之不易。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感慨多多。面对今天我们这样殷实、详和、安宁的幸福生活,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作为我们的下一代,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认真思索和回味,时时警醒和告诫自己:要倍加珍惜和维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和幸福生活,不忘过去,牢记传统,敢于拼博,勇于创新,真情付出。相信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明天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会越来越美好,前进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国庆征文:手持红宝书参加阅兵式
他与共和国同龄,未满16岁走进军营,18岁参加援越抗美战争,20岁参加国庆大典。他在部队度过了13年军旅生涯,退伍后又把自己惟一的儿子送进军营如今,谈起40年前的经历,他依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几十个国庆节,惟有那次给我的印象最深。
18岁参加援越抗美战争
八一前夕,笔者在山东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耿庄社区见到了侯宪广,他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腰杆挺得笔直。
侯宪广1949年出生在原菏泽县吕陵乡窦庄村(今牡丹区吕陵镇窦庄村)。1964年冬至那天,未满16岁的他穿上了向往已久的军装。蓝裤子、绿上衣、黑棉靴当兵的那种自豪感别提了。45年后,侯宪广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依然豪情满怀。侯宪广与两名同乡先乘坐拉煤的解放卡车到济宁火车站,随后乘坐闷罐车,经过上千公里的颠簸,于1965年元旦到达福州,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炮某师13团。在新兵连训练三个月后,他被分派到团部警卫排做通讯员。1966年11月,侯宪广所在的部队调往广西驻防,此地距离越南只有20余公里。1967年5月22日,侯宪广所在的部队开往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
在越南9个月的时间里,该高炮部队打下美国飞机七八十架。侯宪广也在此经历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时刻。为避免敌机轰炸,侯宪广每天凌晨三点起床送信。1967年7月的一天,外出送信的他未能在天亮前返回驻地。当他经过一条大河时,三轮摩托车出了故障,还没来得及维修,就被美军发现,3架轰炸机很快飞过来,炸弹在侯庆广的身边不时爆炸。机灵的侯宪广跑到一个河沟里猫了起来,轰炸机一阵狂轰滥炸,趾高气扬地飞走了。侯宪广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这才发现一只鞋不知什么时候跑丢了,再看摩托三轮车,也已被打烂。经过简单维修,他克服困难,驾驶摩托车安全返回驻地。由于他表现英勇,荣立三等功。
参加国庆二十周年阅兵式
1968年2月,侯宪广所在的部队返回祖国,驻扎在福建漳州。1969年,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步升级,毛泽东发出了准备打仗的最高指示。当年八一前夕,侯宪广所在的部队奉调北京。在那里,侯宪广迎来了其军旅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时刻。
当年8月,为迎接国庆20周年庆典,中央选拔一批战士组成受阅部队。8月中旬,侯宪广与其他入选的300余名战士一起在北京通县一个飞机场集合训练。时间紧,任务重,受阅部队加大了训练强度。首先是单兵训练,从立正、稍息、起步走、正步走等基本功练起,随后是10人合练。最后20天的时间,他们组成50X50的方队进行大合练,互相调整步幅、步频。时值酷暑,在骄阳的烘烤下,训练场上冒着蒸人的暑气,战士们都把裤子绾到膝盖以上。他们白天在飞机场训练,晚上则转移到天安门广场实地演练。在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左右400米的距离,是国庆阅兵式关注的焦点地段。他们就从东到西,一遍遍操练。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士气都很高涨。每天晚上训练到12时左右,第二天凌晨5点又起床了。
9月29日,受阅部队停止训练,进行短时休整,准备受阅服装。侯宪广介绍,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战士们并没领到新军装,只好从原有的衣服中选出比较新的。
阅兵式前默读毛主席语录
大典场面热烈紧张,政治氛围很浓。谈起参加国庆20周年大典的感受,侯宪广说。多年后,他才从收音机里了解到,为应对紧张的中苏关系,中国在那年国庆前两天进行了两次核试验。1969年10月1日,是受阅部队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的日子。当日凌晨3时,受阅方队就集合在东长安街。随后在指定区域,按照事先布置好的顺序站位。侯宪广站在方队中第五排左数第10名的位置,大家手持红宝书,默读着毛主席语录。上午8时许,首都四十多万军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农兵代表一起,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前。10时许,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时,4个观礼台和整个天安门广场沸腾了。受阅部队和现场群众都激动万分,高举《毛主席语录》,高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欢呼中,不少战士都流下了幸福的热泪。随后,庆祝大会开始,乐队高奏国歌,礼炮齐鸣。短暂的阅兵式后,盛大的分列式开始。按照规定,我们这些左手持红宝书的受阅战士踢正步时,必须目视前方,不准向右看,所以,我至今也不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站着哪些国家领导和贵宾,到底接受了谁的检阅。侯宪广不无遗憾地说。
分列式结束后,受阅队伍被直接带到北海一个饭店吃饭、休息。为防止频繁小便,部队要求战士们尽量少喝水。当日下午4时,侯宪广等人再次集合到长安街,参加晚上的群众大联欢,几十万人载歌载舞,盛况空前。联欢活动结束时已经是夜里11时了,侯宪广与战友们赶到北京航空航天学院吃饭、睡觉。
受阅老兵默默奉献
参加完阅兵式,部队给每名受阅战士3天假期。侯宪广与菏泽两名老乡到天安门广场、军事博物馆、颐和园等地游览,还特意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那时,侯宪广所在的部队已经调到张家口。他第二天急忙搭乘火车追赶部队。几年后,他又被调到包头驻防。1978年10月1日,侯宪广转业回到菏泽。原菏泽地区供销社、原菏泽棉纺厂虽然岗位多次变换,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参加国庆阅兵的老兵,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多次立功受奖。1992年,侯宪广惟一的儿子参军入伍。子承父业,儿子也是通讯兵,部队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地方。侯宪广激动地说。
我曾多次从睡梦中醒来,梦想自己有一天再次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感受那个给自己带来无穷动力的受阅时刻!采访中,侯宪广称,他从未向别人炫耀过亲历20周年国庆大典。他说,作为一名普通人参与国庆大典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它是纯净而神圣的,它是激励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此后的1984年、1999年国庆大阅兵,侯宪广都在电视机前观看了现场直播。他家至今还保存着新中国历次国庆大阅兵的光盘。
2003年,侯宪广退休。每天剪报、喂鸟、锻炼身体,他现在的生活十分悠闲。当笔者询问他是否观看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时,他爽朗地说:还用说,一定会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