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考作文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第一篇】

高考作文满分学生:他们为何剑走偏锋

今年高考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以写文言文或诗歌等特异体裁而获满分的考生,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的几位,在其中你或许能发现他们得满分的共性。

张倩借题倾泻成长感受

兰州考生作文体裁:散文诗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兰州铁路五中应届高三文科班的毕业生张倩,在她的全国高考作文中这样写道。

尽管这篇名为《蓝色蛹·金色蝴蝶》的散文诗体的高考作文,得了满分,但她所有科目估分不到440分。

“怎么会想到用散文诗写作高考作文呢?”记者问张倩。“当看到作文题目所要求的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时,我就觉得对感情的认知,就像是从蛹到蝴蝶一样,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加上我擅长写散文,因此,在阅读了题目所给的寓言《智子疑邻》后,我就马上确定了这样写。”张倩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

《蓝色蛹·金色蝴蝶》结构奇特,作者在文中设计了四个小标题,这四个小标题连缀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暗示着“我”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

张倩对情感的认知,是由蛹到蝴蝶蜕变的过程,而她自己何尝不是一只破蛹而出的蝴蝶?

张倩告诉记者,由于早年父母离异,自己的童年是在祖父传统而严厉的家教氛围中度过的,“祖父不让与我与男同学说话,上学放学也不能与男同学一块儿走”,再加上,小时候的张倩“长得不好看,又瘦又矮,没有好朋友,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经常受同学们的欺负”。于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张倩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内向的性格,直至升上中学。

“学校三年,我仍然很自闭,学习成绩也无多大长进,中考没考上,差0.5分,我爸当时还说要让我出去打工。后来,高中还是上了,却是班上最后一名。从那时候起我就坚定了要好好学习的信心。”张倩说,高中三年获益匪浅,在与同学们的广泛接触之后,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自闭的心态逐渐放开,学习成绩也开始好起来,尤其是在高三,她的每篇散文都是该校高高三作文课必读的范文。

回顾成长历程,张倩其实就是一只破蛹而出的蝴蝶。

然而,张倩却说自己还没有到破蛹而出的时候,“等到那一天,我实现了最大的梦想之后,那才算是破蛹而出了!”张倩笑着说音清丽而甜脆。

不过虽然得了满分,张倩至今还没有哪所高校有接受她的意向。张倩第一志愿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她想等毕业后去偏远的民族地区工作。

附:《蓝色蛹·金色蝴蝶》

蓝色——流动的忧郁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此处标点原为“,”)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此处标点原为“,”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作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此处标点原为“。”只有寂寞来来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着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babyboom》,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此处标点原为“,”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吴斌时间不够才决定冒险写诗

陕西考生作文体裁:诗歌

悬在吴斌心中的巨石轰然落地。

6月16日中午,当得知自己的高考作文诗歌《无题》得了满分之后,十八岁的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理工科应届毕业生吴斌,连日来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难见的笑容。

“那样子就像一次与诗歌的博弈,只不过无论输赢最后却由我一个人承担。”吴斌说:“当时我在面临这个问题时,真可谓是生与死的抉择,现在想起来虽然心中余悸仍在,但却塌实多了。”

在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中,题目给出的是韩非子的寓言《智子疑邻》,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当时在考场上看到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时,我原本想把它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但构思了半天还是没有头绪,思路也比较混乱。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直至还剩下最后的50分钟,情急之中,我决定用诗歌来冒险一试。”吴斌回忆说:“算起来,整个诗歌构思大约用了15分钟,而实际用来写的时间只有20分钟,写的比较顺,除了中间有一句稍微卡壳之外,几乎是一气呵成,而创作的灵感有些还是从考场现场捕捉而来的。”

其实,用诗歌的方式来解答高考作文题目,对吴斌来说并非偶然。从高三开始,吴斌就陷入了对诗歌的迷恋,常常创作出一首首有感而发的诗作,在班上广为传诵,遗憾的是,吴斌并没有让这些作品见诸报端。在这些诗作中,吴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一些看似庸常的片段一经吴斌的眼睛,过滤下来的就成了作品中的精华,读后让人拍手称快。

吴斌说,他从小就喜欢阅读,但读的书却相当杂,文学、科普类书籍均有涉猎,尤爱鲁迅的小说与杂文,常常手不释卷,而《科幻世界》中的文章却给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得他在诗歌的领域中任意驰骋。尤为难得的是吴斌辩论才能出色,曾代表班级参加过辩论赛,有“铁嘴”之称。

而就在高考前的三次语文模拟考试中,吴斌都在用诗歌的方式求解作文的答案,并分别以45分、48分、52分的成绩一再证实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实力。

“因为不知道对于诗歌这种体裁,在阅卷时字数上的专门规定,考试完后,我按照少写50个字扣1分的标准给自己扣去了10分,当时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像诗歌这样的体裁得分有两种情况,要么就得高分,要么就得低分,因为对自己的诗还是很有信心的,我估计能得50分,但没想到阅卷老师判了满分。”吴斌欣喜万分地说。

吴斌对记者说,高考作文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自己的语文老师是分不开的,虽然老师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指导的不是很多,但老师无数次的鼓励与肯定,增长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信心与勇气。“同时,我还得益于现行越来越具有包容性的高考制度与阅卷标准,惟有这样,我才有获得满分的可能。”吴斌若有所悟地说。

毫无疑问,满分作文的确给吴斌带来意外的欣喜,但一个绕不开的事实是,由于理科成绩不太好,吴斌目前对所有科目的估分不到400分,这对他上理想的高校显然还有距离。但接踵而来的好消息是,日前已有两所高校意欲接受吴斌到此深造,而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栏目也正邀请他前来做客。

诗歌《无题》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题记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不论你喜欢

赤橙黄绿青蓝紫

当然情感无罪

但它好像变色墨镜

把整个世界

染得非喜即悲

把所有面孔扭曲

给你看

于是无知的你伸出指头

“这个丑,那个美”

别总给理智放假

如果感情像雾

那么当心它遮住了

真理的彼岸

如果感情像月光

那么要知道

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

不是说感情总在欺骗

只是它总有失真的一面

时常擦拭你的双眼

别让理智离开身边

拉开窗帘

你是否看得清暗礁

如果是

那么撑起帆

起风了,你看那是岸

蒋昕捷《赤兔之死》一举成名

南京考生(前年)作文体裁:古白话文

“如果平时积累不够,要想在高考这样匆促的时间里,写出得满分的作文,这是不可能的!”谈起高考语文作文,今年已是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高三的蒋昕捷这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第二篇】

高考作文取悦于评卷人五法

分页导航:前言
这里用[@max($key + 1 , 0)]的意思是让$key+1后和0比较取较大的值显示,目的就是显示$key+1 -->1:前言2:高考作文取悦于评卷人五法(2)   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傅新华

技法点拨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皆是有情人。差的文章令人见而生厌,好的文章令人眼睛一亮,精神一振。作文判分不同于客观题,阅卷人的主观情感严重影响分值。那么,高考作文怎样取悦于评卷人呢?这里介绍五种办法:

一、一见钟情法

拟出漂亮的标题,写好文章的开头,让评卷人“一见钟情”。

(一)拟出漂亮的标题

高考作文往往要考查学生的拟题能力。例如,话题作文把给作文命题的自由交给了考生,标题也成为考生展示自己才气的窗口。有的考生不珍惜这个机会,或者题不对文,或者大而无当,甚者忘记命题。无标题就如同人无眉毛,标题好就如同人有一个好面容。题好一半文,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能给人赏心悦目感受。要像给自己化妆、给自己起名字一样,拟题,一定要认真打磨,要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

考生拟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话题作文拟题时,要切合话题。

请看2004年高考湖北省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考生作文题选录:

A.寻找失去的镜子B.残缺就不美吗

C.友人如镜D.明镜昏镜一起买

E.卖镜的转变F.善败者不亡

标题A、C、D扣住了话题;标题B、E、F偏离了话题,标题“善败者不亡”费解。

2.拟题首先求“正确”,然后才是求“巧妙”。

作文题: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学校生等待上中学,中学生等待上大学,等待集合,等待通知,等待误点的班机,等待好友的来信……等待中寄寓着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下面的标题摘自学生的作文:

A.美的极致在等待B.生命诚可贵,等待值多少

C.论等待D.等待中,光阴悄逝……

E.等待需要理智F.不要守株待兔

G.莫等闲,白了少年头H. 精彩,无需“等待”

J.葡萄是要踮起脚去摘的K.掌握命运的纤绳

标题“美的极致在等待”,观点错误;“生命诚可贵,等待值多少”,套用名句,有东施效颦之嫌;“论等待”,如人民日报社论的标题,题目太大。“等待中,光阴悄逝……”“等待需要理智”,用简练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切合话题。“不要守株待兔”,化用典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借用名人诗句;“精彩,无需‘等待’”,活用广告词;“葡萄是要踮起脚去摘的”“掌握命运的纤绳”,巧用比喻的手法:这些标题都拟得比较巧妙。

3.要符合文体。

有些标题文体特征不明,如:《习惯》,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均可。但许多标题却有鲜明的文体特征。考生所拟题目一定要与文体相符。《记一件难忘的事》,只能是记事的记叙文。《诤友》,则写记人的记叙文为宜。为新闻拟出的标题不能像一般的记叙文的标题那么简短,它必须让读者初步了解发生了一件什么新闻,如《中国北京申奥成功》。《评“一窝风”》《驳近墨者黑》,显然是议论文的标题。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有“简介”“说明”之类的词语,如《简介六书》、《的使用说明》。

话题作文,拟的题目应切合自己选定的文体。

4.力求靓丽新颖,一目传神。

下面介绍几种拟题的方法:

①借助话题来命作文题目。

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部分优秀作文的题目是这样的:《放下感情的叶片》《理智与感情的天平》《岂能以亲疏辨好恶》《情感的权力》《理智的重要性》《理性的美》。

②借助比喻的形式来命作文题目。

2002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有不少考生拟定的标题十分出色:《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站在心灵的十字路口》。

2003年高考作文,有些作文题目是这样的:《天平和七弦琴》《雾中的战场》《拨开天空的乌云》《莫让情云遮慧眼》《感情是帆,认知是船》《眼睛上的窗帘》。

③引用式:《问世间情为何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④翻新式:《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没有“异想”,哪来“天开”》。

⑤比拟式:《诚信出走》《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

(二)写好开头

好的开头能一下子吸引评卷人。开头可采用多种方式:

1.开门见山式。如:

记忆可以移植,这仅是一种预测,而我的心已不能平静,一个个希望包裹着美好的寄托跳跃着,为了我的家人和朋友,为了当今的社会,我盼望这一预测成为现实。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格言警句式。如: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

(《给灵魂一个支点》)

3.摄取镜头式。如:

秦末,雄才并起,旌旗蔽日,战火连天。垓下被困,一败涂地,昔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项羽,如今只得仰天长啸:“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终西楚霸王空有一身雄才、满腔豪情,只给自己留下惟一的答案,便投江自尽……

(《多给自己一个答案》)

4.渲染气氛式。如:

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了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际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倚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

(《寂寞的意韵》)

二、高扬旗帜法

在开头用句子点题,在结尾用句子回扣题目,在关键处用句子揭示文章的主旨,在主体段落用段首句表明段落的主旨。这些点题句、扣题句、主旨句、段首句如旗帜在高高地飘扬,对于评卷人形成视觉强刺激,便于评卷人把握文章的结构与内容。这种“高扬旗帜法”是一种取悦评卷人的极好方法。

坚韧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在成功的路上,要用到许多法宝。这些法宝是多彩多姿的,有勤奋,有谦虚,有自信,其中有一件熠熠闪光的法宝,那便是坚韧。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坚韧是攀登智慧高峰的手杖。

我与很多人一样,有着美好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热忱,可是缺乏坚韧的品格。在学习上,开始是天天撒网捕鱼,不久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这样,想得到成功,想得到海底的珍奇,想获得好的成绩,只是一种虚幻和妄想。这是因为,虎头蛇尾的奋斗也是徒劳的。可想而知,如果人类没有坚韧的毅力、执著地追求,我们也许至今还住在山洞里茹毛饮血呢。然而,我们的社会毕竟在飞速发展,人们用坚韧和着血汗,筑起了建设的丰碑,我这才体会到: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坚韧是理想的春雨催出的鲜花。

坚韧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会随随便便地产生。无缘无故的呆坐半天,与其说是锻炼坚韧,不如说是浪费光阴。没有理想和目标的蛮干是盲目的,即使有一身坚韧的毅力,也无用武之地,而只能随着蛮干的一次次失败而消磨掉。理想,要由坚韧的帮助去实现,而这坚韧又是理想本身催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任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坚韧的品格,因为他的心目中,有一个高于一切的概念,那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他可以付出一切,牺牲一切,这要有多么坚韧的意志啊!这理想化作了他的坚韧,使他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我这才深深懂得: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或许你正在向成功努力,那么,运用你的坚韧吧。这法宝可以推动你不断地前进,直至理想的、胜利的彼岸。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评析】这是1998年高考的优秀作文。文章的首段与尾段均以“坚韧——我追求的品格”点题或扣题,给阅卷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此文紧紧扣住题目在作文。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用“坚韧是攀登智慧高峰的手杖”“坚韧是理想的春雨催出的鲜花”分别统领第三段、第五段,便于评卷人把握行文的脉络和文章的内容。在结尾,用“或许你正在向成功努力,那么,运用你的坚韧吧。这法宝可以推动你不断前进,直至理想的胜利的彼岸”,点明文章的主旨。有了这样一些句子,为文章增色不少。

高考作文不同于通常的作文。作者只能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800多字的文章。阅卷人只能在五分钟以内完成一篇文章的判分任务,哪有功夫去为那些主题不明的文章“猜谜语”?因而,特别是议论性的文章,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第三篇】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老子

解读庄子的“一切顺应自然”

云南省砚山县一中 田锦宁

庄子的《秋水》(节选)虽然只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我还是把它当作一篇讲读课来处理,这也许是我对庄子这位大师特喜爱的原因吧。
  说到庄子,就不能不说他那一切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地说,不能不说他的性情率真,胸襟博大,汪洋辟阖,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远离滚滚红尘,又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有所适,自得其乐,行之所安;不能说他一心向往逍遥之游,不为外物所拘,不为俗议所限,风流倜傥,潇洒自在,视名利荣华为生命之枷锁,故弃之如粪土;不能不提他拒意识形态于千里之外,因为他认为,那是自由思想的羁绊。一切顺应自然,虽然不免有些绝对化,也不免太过于消极,但生活在滚滚红尘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本来就如此。
  正如庄子所说的:“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舟。”你能说生活,人生不是如此。确实,谁心灵手巧,谁的一生就注定了是劳累的一生;谁的智慧超群,谁的一生就注定了各种忧愁和烦恼将永远伴随着他(她)走完漫漫人生路。什么人活得最开心,最潇洒,就是那些无能者,就是我们这些文明人所指的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我半开玩笑地对我的学生们说,教室里在座在的青年男女,要想真正地活得潇洒,活得开心,活得无忧无虑已经不可能。我说他们现在的处境是骑虎难下,或者说已经叫上了“贼船”,想金盆洗手,已经不可能。因为他们已经在有意和无意中,卷进了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争名夺利,乐生恶死,斤斤于是非之争,汲汲乎仁义之辩,最终难以逃脱人性的丧失的竞争漩涡之中。那该怎么办,只有克服重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结局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是唯一的选择。
  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越丰富,见识越广,知道的东西越多,忧愁与烦恼就会越多。别的不说,仅就求知而言,那是学到的越多,越觉得有更多的东西要去学,正如孔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也。”活到老,学到老,这就够烦一辈子,够苦一辈子,够累一辈子。
  在激烈的竞争中,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别人的成功而自己仍一事无成而“望洋兴叹”;在艰难的求知生涯中,你无论你有多大的成就感,你都不能自满,要不然就会“贻笑大方”。这也是庄子《秋水》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高中,有的被迫走入社会。是农村的,不可能再向父辈一样心甘情愿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尽管那种生活无所谓太多的忧愁和烦恼。进城吧,但是你这个农家子弟与城市的生活之间还有好大的距离,几年拼死拼活地奋斗,又有几个能成功,又有几个能衣锦还乡,又有几个能真正溶入城市的生活。是城镇的,拿着一张高中文凭,找份工作,同样是何等地不容易,要想生存,同样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在动脑筋想办法。
  再拿上大学的来说吧,别以为他们一跃成了天之骄子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如果高中生活是虎口,那么大学生活就是狼窝。只能是出了虎口又进狼窝。
  大学毕业,又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四年的风风雨雨,四年浪漫,四年的苦读,换来的是什么呢?一是面对各种各样激烈的竞争,一是考研再深造。不论是哪种结局,都不得好过。再往后,那才是庄子所说的“巧者”和“智者”,那才叫做不“劳”就“忧”。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人的生活。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评沈从文】

汪曾祺

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人 赤子其人

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这位四妹对三姐夫沈二哥真是非常了解。——荒芜同志编了一本《我所认识的沈从文》,写的最好的一篇,我以为也应该是张充和写的《三姐夫沈二哥》。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民族”一栏里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作出一个名堂。黄永玉就是这样的人。沈先生瘦瘦小小(晚年发胖了),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小时侯是一个顽童,爱游泳(他叫“游水”)。进城后好像就不游了。三姐(师母张兆和)很想看他游一次泳,但是没有看到。我当然更没有看到过。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创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我1946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信把我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实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行。——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枝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学校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该算是个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契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不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痕迹的手稿。后来还常流鼻血,不过不那么厉害了。他自己知道,并不惊慌。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他这篇小说是《国文周报》上连载的,每期一章。小说共二十一章,21*7=147,我算了算,差不多正是半年。这篇东西是他新婚后写的,那时他住在达子营。巴金住在他那里。他们每天写,巴老在屋里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萌下写,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为了教学生写对话,有的小说通篇都用对话组成,如《若墨医生》;有的,一句对话也没有。《月下小景》确是为了履行许给张家小五的诺言“写故事给你看”而写的,同时,当然是为了试验一下“讲故事”的方法(这一组“故事”明显地看得出受了《十日谈》和《一千零一夜》的影响)。同时,也为了试验一下把六朝译经和口语结合的文体。这种试验,后来形成一种他自己说是“文白夹杂”的独特的沈从文体,在四十年代的文字(如《烛虚》)中尤为成熟。他的亲戚,语言学家周有光曾说“你的语言是古英语”,甚至是拉丁文。沈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词。“结构”过于理智,“组织”更带感情,较多作者的主观。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组织,看看啊一种开式更为合适。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个性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有时改了多次,反而不如原来的,以至三姐后来不许他改了(三姐是沈先生文集的一个极其细心、极其认真的义务责任编辑)。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2页,当前第112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