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在我认为,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比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所以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是不同的,文品几乎可以说是关乎一个人的自身发展状况的概述,就像一个人的人品,如果人品不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遭人唾弃的,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看,相反,那些品性正直的人,它的文章必然能给人以正能量,教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东西,这样文字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所以说,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欢迎追捧。无论如何,请记住,应该做一个大写的人。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生命这一程长路,不能指望孩子一天长大,也很难让生活中的所有误解马上消除,从冲动到冷静,从狭隘到宽容,缓一缓,等一等,冷却原因不明的是非计较,让所有的误会成见都成为对自己胸怀的一种提醒,客观已经那么简单的存在,人生更需要长养的是等一等的智慧和从容。
岁月匆匆,行路也匆匆,人生活的不是一场劳碌,风风火火赶过去,辛辛苦苦一场历练,冷落了美景,闲置了好心情,有些事情等一等,又何妨?让人生的思考有机会沉淀,也减震急于事功的浮躁,面对着生活的如意不如意,不忘当年的素心初衷,生活的脚步慢一点,学会欣赏,学会平常,闲一段流光读清风明月,留一方背影给瓜豆田园。
这茫茫的人海,宽宽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学会理解,这世界是大家的存在,而不在于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忽略了别人的无奈,更不要因为自己的奢望,而拉远了和生活本身的距离,这朴朴素素的生活,把握住内心的厚重与温度,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生活从来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和存在形式,每个人走过人海都需要秉持一种善意友好的态度,咀嚼着自己的辛苦,也体谅着别人的不易,自己的艰辛需要自己毫无畏惧的承担,但内心世界也要明明了了,别人的不幸和苦难也并非言过其实,就像这人生,每个人都想活出自己张扬丰富的个性,但迎面走来的、身边同行的也同样是鲜亮温暖的生命。
大事小情一箩筐总是生活的家常便饭,需要用一种态度去面对。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酝酿效应,给鸡飞狗跳落地的时间,让选择变得更理性,凡事学会放一放,冷一冷。不和闲事较劲,不跟心窄费时间,生活的艺术就是候着尘埃落地的耐性,在决定向左走向右走之前停一停,不急躁,不固执,让选择的理智有机会醒一醒,既然无法陪这个世界到地久天长,那就选择一份豁达与真诚。
人生在旅途,虽然是急匆匆地向前赶,且慢在慌张中做什么决定,对着挫折常懊恼,且慢抱怨多逆缘,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相信生活总有峰回路转,?那些人生的温暖总蕴藏在生活的那些不经意间,怎么样的生活才叫幸福,怎么样的生活才叫充实,也就在于这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