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友人印象中,秋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浪漫的文人。年少的他,在绘画、治印、音乐上颇有造诣,这并非出于他对艺术的好奇,而是他的心性,更适宜在这样的领域挥洒。于是,偶尔他在月夜里吹起洞箫,友人都会产生奇妙的错觉,觉得他跟箫声融合在一起,再难区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
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他,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
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国民党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显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这样的人生,常人无法解答。它提醒我们:人与路,路与人,这超过“表现”所揭示的含义。其间的深远,要用生命去体会。
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被人遗忘或想起。被人遗忘,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不清楚,或许只有路上留下的点滴,提醒人们,怎样的人曾在怎样的路上走过。
同秋白一样,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的丰富的生命。而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人。明于此,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
哲一格稔
[序]听有人说,学生生活中转折不多,这个问题会使学生为难,甚至逼着他们说假话。我真的不知道有哪个题目能让所有学生如履平地,坦诉心曲?“转折”真的不多吗?这本集子中,有一篇短文,《绝句中的转折》,不禁使我想到许多。“北雁南飞”是转折,“碧水东流”是转折,“路转溪桥”、“春风化雨”是转折,“怕上层楼”、“听雨僧庐”是转折,“柳暗花明”、“枯木逢春”、“落红狼籍”、“物是人非”、“春江水暖”、“悬崖冰解”、“天涯沦落”……不都是转折吗?也听人说,考场上学生不注意审题,我很难想象,一个高三毕业生,分不清“转折”、“变化”、“挫折”或“奋进”。那么学生欠缺的是什么呢?我想,我不想说,《转折》打到应试教育的软肋上,我只用下面这篇作文,表明《转折》应该给我们哪些启发……
父亲是摄影记者,我也爱好摄影。在我家堆叠如山的摄影作品集中,有一册题为“转折。” 作品集中多数是父亲的作品,其中有两幅他最为得意―― 一幅是一个小男孩转身回首的特写:乱蓬蓬的头发,脏乎乎的小脸,眼泪汪汪,手擦抹着鼻涕――这是我。父亲说,当时我将满三岁。那天他去郊区,看望插队时的房东,带着我,却完全忘记了我的存在。那间房里没有电视,没有玩具,更没有玩伴;两个大人聊得热乎乎,我被冷落在一旁。父亲后来告诉我,他在和伯伯谈开发乡镇摄影事业的大事,可这和我有什么相干?我生日才只过了两次的!磨唧、哭泣、干嚎、甚至打滚,十八般武艺,全都无济于事,我只有拔脚就走!在陌生的乡间小路上,我趔趔趄趄地奔着,现在已全然不记得路边风物、心头感受,很可能只是一片空白。父亲不远不近地跟踪着我,以他专业摄影师的敏锐,拍下了我停步转身的刹那。细看照片,那一瞬间我的神情极其微妙;裴戚委屈中渗露着开朗和宁静,闪闪泪光里透射出喜悦的神采。父亲曾郑重解释:这是你由懵懂到理性的人生转折啊。是啊,当时的大情小节我已全都忘却,但转身回首间,似有天光开窍,却依稀在心……
又一幅是父亲的得奖作品,照片上横写四个大字:“小平,你好”――父亲在国庆游行时拍的一张新闻照片。画面不用细说,大家都很熟悉。我问父亲,这张照片为什么不放进“庆典”、“佳构”或“金奖”,不放进那些名目更辉煌的册子?父亲反问,你不觉得“转折”更伟大些吗?中国喊了几千年“万岁”,皇帝倒掉又喊了几十年。直到“小平,你好”才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从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万岁”,不可能再用于十几亿炎黄子孙中的任何一个个人;从此,“万岁”,才可能真正属于神州大地和中华民族。是啊,在这平平实实四个字的背后,分明矗立着一位历史性人物的伟岸身形,奔涌着一代青年学子推卷起的时代洪流…… 作品集中也有少量我的作品,在这里也拈出两幅说说―― 一幅照片有点模糊,是我从电视荧屏里抢拍下的。那天,在沈阳五里河足球场,中国队如能战胜阿曼队,就将提前出线,实现走向世界的伟大转折。我早早地支好脚架,调好焦距,对准荧屏……只见范志毅门前抢点,狮子甩头,将球摆渡给埋伏门前的郝海东,海东就势一蹴,皮球轻轻巧巧,滚入网窝。历史性的转折实现了!“郝董”高擎手臂,做出V形手势,同伴们从四面跑来祝贺。我突然注意到,范大将军,也奔跑过来,郝范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国足球积怨甚深的两员主将,一笑泯恩仇!五里河体育场,欢声雷动,灯如白昼!我按动快门,捕捉下这拥抱的特写,这颇有象征意义的镜头。是啊,正是中国足球的“将相和”,打造了中国足球历史性的转折……
另一幅照片分外清晰,那是我精心拍下的特写镜头。画面展示出这样的景象:橙黄色的灯罩半撑开一柄光晕的伞,灯光静静涂撒在书桌上,照亮一摞摞参考资料,一张张模拟试卷:英语阅读、数学卷子、物理练习册。纸页松弛地展开,红笔、蓝笔、直尺、橡皮,散乱点缀其间:一个物件,一种色泽;一个物件,一只身影。堆积的本册中,一杯热茶特别显眼,轻巧、洁净的玻璃杯像一柱亭亭玉立的琥珀。琥珀的光泽晶莹,却又很难看透。从它宁静的液面,飘起一缕淡淡的热气。热气仿佛在光伞下盘旋,袅袅升腾,越过光的界限,躲进无边的静夜。我的记忆像照片一样清晰,那个夜晚,高三繁重的课业搅得我意乱心烦,胸腔有阴风怒号,脑海被浊浪排空。这时,妈妈无声地递过一杯清茶,我轻呷一口,馥郁茶香,似乎宁静的灯光沁满胸膛。一杯清茶呀,顿时潮平浪静,月朗风轻…… 转折常有,感悟为难:一个转折,一级台阶;一次感悟,一层升华――写在摄影作品集扉页上的话。(人民网北京6月23日讯)
作者:杭二中607班 胡蕴(保送北京语言大学)
破败的茅草屋,低矮的围墙。雨滴顺着屋檐滑落,一滴一滴在泥泞的地表绽开。门边,倚着一个女人,披散着头发,形容憔悴。雨水和泪水交汇,弥漫了女人的眼睛。怀里,是
一个刚出生还没见过爸爸的婴儿;身旁,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哭着嚷着要爸爸。
女人木楞楞地站着,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的小山坡。她知道,男人一定会从此经过。哪怕只有一个背影,一声呐喊,这对她来说已经是老天莫大的赏赐了。
突然,女人眼睛一亮,使劲揉了揉那几夜没合的双眼。“是他,没错,是他!”女人抱紧怀里的孩子,理了理头发,整了整衣服。前方,是浩浩荡荡的一群男人,行色匆匆,表情严肃。带头的男人手拿工具,脚步越来越快。同时内心翻江倒海,是的,他听到清脆而又带着哭腔的一声“禹――”,声音在空旷的山坡上方回旋,直刺进男人的心里。
只要一个小小的拐弯,一个小小的回眸,他就能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还有那群可爱的孩子,还有那个在襁褓里哇哇大哭的孩子。
“就回去看看嫂子吧,你们都多久没见了……”
“是啊,这里有我们,你放心吧,耽误不了多久……”
一片沉寂。
女人向着这个方向跑来。泥泞的山路,磅礴的大雨。一具虚弱的身体怎能负荷?终于,女人滑倒在路上,怀里的孩子哭得歇斯底里。
男人没有犹豫,也丝毫没有减慢脚步,他头也不回,只是大喝一声“继续赶路!”
雨水顺着女人的发丝流下,冰凉冰凉的。她的心,碎了一地。“孩子,你的父亲不仅仅是你的了,他还是天下子民的。你不要怨他……”
女人号啕大哭起来。禹,我只是想见你一面,难道真的这么难吗?你的生无所息是对我们的残忍,你就真的忍心吗?我只要你给我一个肯定的眼神,只要你抱一抱孩子,只要……我只愿你有所息啊!
女人哽咽了。哭声喊声响彻天边。
一片沉寂。
男人最终还是没有回头。义无反顾地走了。山的那边,一只浩荡的队伍,一片匆忙交叠的脚印。山的这边,一声悲凉的叹息,一颗破碎的心。
后记
历来颂扬的生无所息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于是,日以继夜的工作,公而忘家的拼命成了成功者的追逐。在受到无数羡慕眼光,成就无数事业的同时,是否有人同情他们的家人?是否有人知道他们生命中最最基本的情愫正在被忽略?
我只愿生有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