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最崇拜的是爸爸,因为爸爸的啤酒肚里仿佛藏着数不胜数的好听故事。
这天,小明蹦着跳着挨上正在看报的爸爸,爸爸一惊,没等爸爸开口,小明就道出了个所以然来。
今天,老师教了平庸这个词,他还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拒绝平庸,让我们解释含义。小明摸着后脑勺,瞪着两只大大的圆眼说道。
爸爸扬了扬嘴角,放下报纸,抱起小明,说:待会儿我讲四个故事,你要告诉我什么平庸的,什么是不平庸,好吗?小明重重地点了下头。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甲,他和你一般大,他的爷爷有一个很大的农场。
哇!
他大清早被爷爷喊去挤牛奶,天天如此。你说他平庸吗?
太平庸了,他应该去上学的。小明眨眨眼。爸爸默不作声。
后来他变得特别勤快,爷爷让他做了放牛娃,牛背上他会捧书翻,翻烂了好几本书。你说,他平庸吗?
不平庸!?小明说。
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是乙。他比你大些,他在师父的木匠店里干活,师傅对他很严厉。有时候,他一块儿木料搞得不好,他的师父会拿棍儿打他。
啊?小明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
第二天,他几乎不能走路了,但是他没掉眼泪。你说,他平庸吗?
嗯,平庸。
第三个故事,主人公是丙。爸爸以前坐火车时,经常能看见他。他吆喝着卖报,但凡有人来买,他都会咯咯地笑。无论天气好坏,他都坚持。下雨了,他会找个角落,坐下来,掸掸报上的灰尘,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好天气时,他会卖力的吆喝,一天下来,喉咙嘶哑,只赚了五个硬币,可他还是咯咯地笑,你说他平庸吗?
嗯,不算。儿子犹豫的说。
第四个故事,主人公是丁。他跟爸爸一般大,讲他之前,爸爸先问你一个问题,知道《晚报》吗?
知道,爸爸天天看。小明喊道。
丁是《晚报》的总编辑,你说,他平庸吗?
不平庸,简直伟大!小明说。
爸爸放下小明,拿起《XX晚报》,若有所思地说:甲既是挤奶娃,又是放牛娃,但是他起早贪黑;乙是木匠徒弟,他做错事经常被打,但是从来不哭;丙是卖报郎,尽管有时赚的不多,但是他总是咯咯地笑;丁是发行量很大的晚报总编辑。我想说的是,事实上,甲乙丙丁是同一个人。
不会吧!小明脱口而出。
爸爸摸着小明的脑袋说:的确是同一个人。你说,他是平庸的,但他有没有片于平庸?
没有。
爸爸感悟道:生活中充满着平庸,拒绝平庸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勤奋,坚强,乐观,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你现在明白了吗?
小明愣愣地点了点头。
(江苏考生)
满分剖析
本文是一篇构思巧妙的小小说,作者以生活中父子的对话,串联起一个人的四段人生经历(片段故事),自然真切展示了一个挤奶娃、放牛娃、木匠徒、卖报郎、总编辑不同身份同一种追求,反映了拒绝平庸的主题,简单而朴实。思路简明,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无华,平淡而有味,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来。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5分+表达分20分+发展分15分=总分60分
推荐:更多高考满分作文
小时候,期待长大;长大后,期待成功;成功后,期待归真。人生,就是在期待中成长,在期待中越来越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无论多么失意,总有一种期待,在冥冥中给我们力量;无论前路渺茫,总有一种期待,在前方闪亮;世界或许黯淡,总有一种期待,指引我们方向。希望之树常青,人生之路常新。
命途多舛,只要还有期待,新生之路将更加坦荡。让我们增强了对生命的认识,可乐男孩,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还有被埋100小时后奇迹生还的幸存者,他们都让我们认识到,期待,在远方熠熠闪光,新生就在一念之间。
海阔凭鱼跃,只要还有期待,人生之路将谱写新的篇章。李白吟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离开了长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不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当他专注于一支笔时,写就了一代诗仙的传奇。苏轼被贬杭州时,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被贬黄州时,筑雪堂,辟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写下前后《赤壁赋》,传播了东坡居士的美名。陶渊明意识到不能再为五斗米折腰时,毅然离开樊笼返自然,书写了《归园田居》的新诗篇,成就了一代田园诗人的美名。他们都是在失意时,怀着对生活永不放弃的那份期待,书写了人生新的篇章。
生活无限美好,只要还有期待,生命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商纣暴虐,姜子牙一心推翻暴政,虽已是半百之龄,却怀着期待,在周文王回都途中,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终令文王称奇,得以发挥奇才,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好为《梁父吟》,甘当卧龙。一曲《隆中对》,让卧龙不再孤芳无人赏,他在期待中得遇知音,最终成为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彪炳史册。他们都因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永远期待,才创造辉煌。
总有一种期待,让理想之树开花;总有一种期待,让人生之路常新;总有一种期待,让生命之树常青。
只要明天还在,不用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我会永远期待,用热情拥抱每一个黎明。
更多高考满分作文: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爷爷用玻璃做佛龛。
爷爷少年时是大户人家的少爷,青年时遭遇侵华战争,中年时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他做过地主,也做过农民,是旧时代到新时代的缩影。因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积攒下来的智慧在爷爷身上得以集中体现。爷爷做的东西,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做的玻璃佛龛细致又精巧,每一条接缝都是笔直的,每一条花纹都是对称的,放到现在,一定有人会说爷爷是有强迫症的处女座。
除了玻璃佛龛之外,爷爷令人啧啧称奇的小玩意儿还有很多。红红绿绿的胶片唱片剪成各种花色图案,贴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灯。元宵节的时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塑料或纸质的兔儿灯也好荷花灯也好,都要精巧透亮。奶奶穿旧了的衣服,爷爷戴上老花镜,一双粗大的手上下翻飞,不一会竟缝出一个小布包。别看这布包小,里面竟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暗袋,钱财放进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窃。最妙的是爷爷亲手做的一根拐杖。普通的拐杖上,爷爷用榫卯安了一个可折叠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拐棍正好4根,拐棍瞬间变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后,爷爷去世。我便再也没有见到过那样精巧的佛龛,也再没有见过那样玲珑剔透的花灯。爷爷给我做的那只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柜里。可不管是妈妈还是姑姑,都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手艺。只有那个带小凳子的拐棍,悄然间成为广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个早,便能看到满大街都是拄着这种拐棍的老人。那时候爷爷已经过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们能想到的总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用智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他们智慧光芒的指引。然而我觉得,另一种智慧也不容忽视。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细思量,甚至不觉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会觉得生活失去了斑斓色彩。这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黄土地上积攒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爷爷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东西算不上作品,更谈不上有造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后,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随风消逝再也不见踪影。华夏文明传承千百年的漆雕、精致中药、古琴演奏、宣纸刺绣等等,这些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正在慢慢消亡。没有传承人,我们终究会有一天只能在史料上看到它们,轻轻感叹一句:我们的祖先真有智慧!
发展科技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曾经灿烂辉煌的智慧的结晶。关注技术革新的同时,传承文化的瑰宝,人们的生活才能更丰富、更精彩。这何尝不是更高三层的智慧?
爷爷在世时做的玻璃佛龛还有一尊保存完好的放在家里,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能做出比这更精巧的佛龛来。把这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