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曾说:何方圆之能周兮?提出的正是方与圆难以相合的道理。反观社会,园瓶,方盒,方圆之用,各得其妙。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人生的几点智慧。
人生中,方是一个人的棱角,是一个人的个性,人人因方而不同。圆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圆让我们藏其锋芒,在与别人相处时减少摩擦。而我们只有融合方圆之道才得成就一个完美的人生。
有人曾说:方圆齐用,功效俱呈。处于青年时代的我们却常显刚烈有余而圆润不足,不懂处世之道常让青年人在社会浪潮中屡遭打击。因而作为青年人,我认为要适当收锋芒,提升自己处世之道是十分必要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包容打造圆的基础。青年人激情澎湃,追求个性、探寻独立也为时代所需要。但青年人的胸怀却难以容下自己的激情。而成大事者,未有无宽广胸怀者。曹操容下许攸,成就官渡之战的辉煌;蔺相如宽容廉颇,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有人说:要想自己被社会包容,就要有包容社会的肚量。青年刚迈入社会,难免会对社会的种种弊端怒不可遏,但如果我们能退一步,多宽容一些,是不是就达到了海阔天空的境界呢?
心静如止水,用冷静作为圆的润滑剂。刚烈而又易激动是青年人的一大特色。激动往往使我们失误,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保持冷静是青年人与世相处的另一个好方法。冷静使我们保持清醒,似隔热层对于火箭,缰绳对于骏马,能束缚住情感,使情感不至于失控。这样当我们遇到社会不公时,就不至于让情绪成为与社会相处时的摩擦力。
我并不是只看重圆,方圆合一,方显人生智慧。只是在我看来,方是每个青年人本来具有的,而如何做圆正是我希望所有同龄人去学的。因而我想说:把心放宽一些吧,何必要让一些小事折磨你美好的心灵呢?保持冷静吧,日本又拜神社,砸汽车岂能解决?城管凶悍,打人又有何用?冷静、包容是成圆之道。
让我们一起融合方圆,功用信俱呈,显出智慧吧!
去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我家门前的樱桃树第一次开了花,美丽极了。
那天,我穿着新式检察官服,第一次参加提审犯人。
没想到还真发生一件意外的事情。
怎么是你?玲?我脱口而出。我实在没想到,我第一次审问的对象竟是我高中时同桌玲。
上学时,玲对我很好,每年她家樱桃红的时候,她总是一大早就捧着樱桃在我上学必经的路口等着我。那艳如红玉的樱桃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那是我对玲的甜美回忆。
而今相逢,我们竟然近在咫尺却身处两个世界里。
素品的侵蚀,已让玲的眼睛变得混浊,干裂的嘴唇透着青色,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神采。看着可怜的玲,我一句也没有再询问她,从头到尾都是老赵一个人问的,我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玲手捧樱桃的笑靥和那张痛苦的脸却总是在我的脑海里交替浮现。
后来,玲被拘役5个月。出狱那天,我去送她,把手机号告诉她,叮嘱她稳下来给我打个电话,并说:玲,我家也种了一颗樱桃树,等樱桃红了,我也送樱桃给你吃。
玲没有给我打电话,一切都像门前树上的樱桃花一样随风飘散了。
今年春天里的一天,翻开卷宗,我再一次惊呆了。因为玲的名字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她是这起绑架案中唯一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一天傍晚,我正坐在窗前看雨点打在开满樱桃花的树上,电话响了。是玲打来的,我该怎么办?她抽泣着说。你只有一条出路,回来吧或许,等樱桃红了,电话的那端忽然没有了声音,玲的声音最后听起来细如游丝,我拨她打来的手机号码,却无人再接听。
樱桃花落了,露出一个个绿豆大小的青樱桃。我忽然发现门前树上远远看去已经一大片红了,我从树上摘下几颗樱桃,我要把它送给昨晚已经回来自首的玲。
满分理由\\发展等级:文章双线并行:樱桃的成熟和我的成长。而樱桃成熟又不单是起了线索的作用,还象征了我的成熟;我的成熟又与同桌玲的刑事案件并行。这种结构可说是作者匠心独运,体现了考生高超的写作技巧。从思想内容看,既写我并没有因同桌的亲而疏法,也没有因公正热法而失去情这种情当是对一名犯罪者的人文关怀我从树上摘下几颗樱桃,我要把它送给昨晚已经回来自首的玲,含蓄而诗意地表达了这一点。
考生个性特点:阅读面宽。亦刚亦柔,精于谋画。
文化背景分析:文学素养不错,象征手法、小小说的谋篇布局熟稔。
建议:在司空见惯的文体里,探索新的路子,哪怕只有一丁点儿,文章也就新起来了。
去年是父亲七十寿辰。在我们乡下有逢十必大肆操办的习俗,何况父亲还有我这样一个略有点儿名声和出息的儿子。
父亲有三个孩子:大哥、姐姐和我。大哥交游广阔,朋友多,强烈要求大办。姐姐也认为可以回收一些份子钱。父亲爱热闹,又是他的寿辰,自不必说。母亲支持由大哥来操办。
我对乡下的这种人情南北深恶痛绝。小时候因为不绝于缕的红白喜事,我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里陪着母亲挨家挨户去借个三十、五十块钱,只为第二天哪一个不知拐了几道弯的亲戚或者一两年也难得互相串回门的邻居家谁过生日,或者还有其它什么名目繁多的喜期。母亲之所以带上我,是因为我学校成绩超好,带上我借钱成功的概率会要大增。
我知道当今的乡下每家每户每一年的收入并不多,大肆操办酒席的结果是,城里人的烟、酒那一些非健康产品卖得很好,而农村许多低收入家庭苦不堪言,却碍于面子泥足深陷不能自拔,索性破罐破摔干脆攀比到底,这种农民思想恶性循环,导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在农村愈演愈烈。
我始终执着地认为,天下熙熙七十多亿人,一生中能真正交往好七个人都已很奢侈,不需要跟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人在生活中必须有交集,那都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因此我不但不赞成,而且坚决抵制大办父亲的寿辰,而是建议他和母亲外去旅游,一应费用我来承担。我表态不管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还是出于我的本心,我都不会支持操办,如果他们非要大办,我届时连回去都不会回去。
父亲对我的态度很失望。他早就放出风去我会给他捧场唱七天七夜花鼓戏。我说唱花鼓戏也不是不可以,可是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你可以唱七天,那么那些比你勤劳、比你辛苦的乡里乡亲他们过生日时是不是要唱上十天十夜,否则他们的儿女如何自处?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一味想着自己去表现什么炫耀什么,而是我们自己付出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是不是符合一个社会公平的法则?
大哥一家辩不过我,春节还没过完就负气早早去了省城的家。父亲心有不甘,发动母亲、姐姐、姨父、叔叔等许多人来做我的思想工作,我坚硬地表态不办。在我离家前的那个夜晚,父亲幽幽地说难道以你一个人的能力就可以扭转这股社会风气?我说:能不能扭转那不是我能决定的,但我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呢?当时的我颇为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和对父斗争的胜利而骄傲。
那个夜晚,我躺在床上想着父亲三岁丧父、七岁丧母的大半生不受人待见的人生坎坷经历,以及他就办这一次吧的近乎恳求,我情感的天平开始倾斜,一夜无眠,内心甚至有些自责。第二天清早离家上车前,我对父亲说,你的寿辰爱办就办吧,我不可能大张旗鼓支持你,但也不抵制了,那一天不管有多忙,我都会赶回来给你祝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