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考作文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第一篇】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每个人出生就保有了一颗童心,就像人们说得,孩子的世界是最简单、最多彩的,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没有太多的杂念和世俗的烦扰。他们一定是活在世界上最开心的,他们用那颗一尘不染的童心去仰望尘世。但随着慢慢地成长,那颗青涩的心灵变得成熟了,原本简单的事物也渐渐复杂了。这时的我不禁感叹道:我们还能孩子多久?

  其实大人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满了十八岁又怎样?孩子就是孩子,就该做孩子该做的事。可每当我把自己最真诚的童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的时候,得到的确实这样的结果。

  当我在折纸时,同学们却嘲笑说是小儿科;当我喝酸奶时,会问我几岁了,断奶了没有?当晚上睡不着觉想和妈妈一起睡时,妈妈会说:长这么大还要和妈妈一起睡,不知羞。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想保留的童心吗?

  大人们总喜欢把任性没收,却不知在无形中他们已经扼杀了自己心底那最后一抹童真。高速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正在一步步吞噬他们的童心,他们早已是体无完肤了。

  时光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却只剩下麻木的我们,没有了当年的童真。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当初的童真在哪里?事到如今只好用来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却再也找不回最真的我们

  最后的最后,我们渴望守住童真。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第二篇】

 

  看到诚信二字,我不禁为造字者的智慧所折服。人言必可信,信言方可成事,古人说得如此明白,俯仰天地间,我们焉能不诚信?

  既然诚信二字皆含言。那么我们就以言说起。言不仅仅是说话,它更指写文章,做评论,大臣向皇上禀告,即称进言,可见言是不能任意而为的。孔子说:吾一日而三省乎已。他反省的主要就是说话,生活在人群中,语言的交流不可谓不重要。也许你仪态端庄,也许你相貌堂堂,但一张嘴便开始满嘴跑火车,必然让世人敬而远之。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试想如果每一个人都成了故事中的那个小孩子,生活岂不是令人恐惧了吗?有人说,你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我们可生活得好着呢。此言差矣。如果说电视作为一种媒介,那么它的受众不可谓不多,但在这样大的平台上,我们见惯了双鹿双汇的言而无信,则多了名人明星的掩耳盗铃。世界变得虚假,人情变得模糊,信赖成了奢望,难道这不可怕吗?是警醒的时候了。

  下面我们再说言的第二个方面。古时候《尚书》称书诗三百称诗。即便到了后来,也只有四书五经。可见,中华民族对于书是非常崇敬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今天,我们虽然看到了一派繁荣的图书市场,但却很少有开卷有益的精品,听得书评说得言之凿凿,翻看书页却令人大吃一惊。好书难得是爱书之人一声无奈的叹息。看遍绣花枕头的偶像作家,还并无几分愤怒。但看到中学校生耽于其间,不可自拔,并奉其为圭臬,摆出一副不可侵犯的架势时,我真的怒不可遏,如果以次充好成为主流,如果鸠占鹊巢变得普遍,如果鱼龙混杂已成常态,那么我们寄希望下一代岂不成为一纸空谈?没有了甘露,大地就不再枝繁叶茂;没有了开花的激素,美丽的花朵就不能绽放;没有了翅膀,天使又怎么能飞翔?

  让我们多一些诚信吧,这样的人生大树就会更加参天;让我们多一些诚信吧,这样生命之花才会更加绚丽绽放;让我们多一些诚信吧,心中那圣洁的天使才会自由的倘徉在生命的天堂。

  当著书作文都变得诚实可信时,也许做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舆论的监督和导向至关重要,还望诸位携起手来,还人言一片诚澈的天空!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第三篇】

 

  看到旧书,首先想到的是破书,但仔细一想,旧未必就破。如千年狐妖,反诱人得很。《聊斋》里的那些穷秀才,没几个逃得出她们的裙摆。我又想到老书,但老书和旧书又不一样,现在不是时兴国学么,大量的老书得以再版,大量老书以新书的面孔出现,即老书又未必就一定旧。

  少年时代逛书店,最常光顾的地方是新书专柜,认为那里才能见新作品。可读来读去仅两字:新瓶。现在,每到一个地方,我仍然会逛一下书店,直奔书店的角落,挤进那几乎蒙尘罕迹的柜前,取上一本最旧的书翻看。

  可看得多了,又索然无味,仅觉两字:旧酒。因为据说,只有封坛的才是好酒,酒如不封坛存它个百五十年,则不醇。所以,窃以为把旧书比作旧酒是非常高的评价。思及此处,我于是又开始责怪自己:少年时不知珍惜,竟把老祖宗留下的旧书当成草纸,揉擦扔弃我甚至想,如果当初懂得珍惜,自己或许已是国学大师了。看来,草纸未必就不值钱,至少是有很大的机会成本。

  为了挽回把旧书当成是草纸的损失,我于是开始培养自己的另一个陋习:于草纸中找旧书。很庆幸,我的运气还真是不错,什么国语读本,什么规,什么戒,什么奇,什么异,通通都被我翻出来了。可是,翻去覆来,除了爱莫能助,我什么都没有读出。无语。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位老妪,每到傍晚的时候总会站在村头的田埂上用晦涩的古语骂街,我当时很是不解她究竟在怨恨什么?而立之年后,我终于醒悟,那位活了90多岁的老妪其实也是一本旧书,当她好不容易熬成了一本旧书,希望别人去认真读她的时候,却已没有人愿意再读她。不久,老妪逝去,我却于葬礼上的哭呵之声中又听到了晚辈后人们的悔悟之心,当时我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又觉得自己又一次失去了成为国学大师的机会。

  思之及此我才明悟,我们芸芸又何尝不都在去往旧书的过程?且不说多么惊艳花前的玉容芳华都终将老去,即便是那经年苍柏的翠枝上,条条纹路,又哪处不折射出岁月的无情。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