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歇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骑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他终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
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滑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梁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圆形吧!
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弯才更富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犹有余香。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
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飘》中的女主角思嘉丽由一位娇弱的千金小姐因时代的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而转变成了坚韧而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剌克利夫,由一个单纯、爱意绵绵的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因爱而起的悲剧摄人心魄,因为这转折突然而精彩,这样骤变的人性更是突出了爱在他心底炮烙的深刻印记,更多的如希区柯克、欧?亨利那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处决定性的转折更是蕴藏着无穷的魅力。这些作品的转折,我想无论是美好或惊艳,都会令我们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思考,它们无疑是精彩的。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其最终却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如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心香,也正是这些转折,激发了更多人更多的感喟……
记得林清玄说过“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哪里放上一个门框,那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转个弯;去寻求生命的出口。”是啊,我们的生活之路一定不是平坦笔直的。有的转折也许是不情愿的,就如自己孩提时得知要离开居住已久的城市迁往北京时,心中的那份不快一样,不愿意离开相处已久的亲朋,对每一条街道,甚至是街边的陌生人都有一分不舍,毕竟没人愿意面对离别。到了北京后慢慢地适应了,认识了新朋友,生活有了新的精彩。这样的转折,乍看不美好,似乎是一种结束,如今想来,反到觉得是一个起点。
生活中的转折,快乐或痛苦。我们都应该微笑着面对,生活本来就有起有落,我们也应该如此看待生活。愿一个个转折为你我交织出一条值得回味的生活之路。
柳靓,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单身母亲。就因为是教授,就因为是单身母亲,柳靓才请了个学校毕业的乡下妹子当保姆,一个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当家教。这故事啊,也就从这里开始……
你看那乡下妹子,圆圆的脸蛋,小巧的嘴,一双汪汪的眼睛清纯着那,住了那么个个把月,可把柳靓家里弄得井井有条,喜人呐!柳靓心里自然欢喜,大大方方地将所有生活费给了小保姆,
更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妹妹。
你再瞧那家教,马尾高竖,精神抖擞的,和柳靓家女儿聊得可火热呢?!但似乎,她工作做得不够好,那小女孩除了会吐一两句洋文,考试总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靓正思索着要不要换个家教。
唉,也怪教授她自己心理作用,用什么“分而使力,用心专矣”,心理不平衡了吧?!
星期二,正赶上柳靓的新学年报告会,这可是全校性的活动,仪表上不得马虎。想起假期新买的长裙,柳靓不禁笑了,连那个当家教的二十出头的姑娘都说穿不出自己那样的洋气,自己都三十四了。就这么想着,柳靓喜滋滋地从衣柜里取出长裙,比划着……“哎哟!”毫无预警的,裙子的下摆破了个大洞,柳靓大惊失色,这到底会是谁干的,好好的一个心情全给破坏了。柳靓无奈地坐到床沿,眉头深深锁起……
“会是谁呢?不可能是小保姆,对,不可能!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边看,不可能弄坏的。女儿又穿不了这么大的,肯定是那个小家庭教师,那天,她看我穿的裙子,眼睛眨都没眨过一下,肯定会是她!”好象没经过什么思维斗争似的,柳靓一口咬定是家教弄坏了裙子,愤然夺门而去……
忘说了,她不是去[找那个家教]理论,而是去讲学了,因为,她知道,下午女儿要补课,自己又不在家,家庭教师一定会趁这个机会拿她的衣服穿,到时候,就可以逮个正着。一切照计划进行着……
到家门口了。对了,就是那个人!柳靓差点没冲上去按住她。“等!等!等!等她到家门口,就捉住她,我上个月才买的鞋子,你也穿,太放肆了吧,讨厌啊!”(尔等生气就跟柳教授现在这样没风度了,)她一个箭步上前,扳过对方的身子,惊了――保姆!她的脖子上还多了一串项链。
这样,我想,柳靓又可以在学会上发表论文了。
评点:这是一篇构思颇有精巧之处的小小说。文章没有“感情亲疏”、“认知正误”之类的字眼,但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显示了感情对认知的影响。开笔用不多的笔墨,自然得体地表明了“感情远近”,为裙子下摆破洞认定是家教所为作了必要铺垫。而事情的结果却在意料之外,蓄势突转,形成波澜。教授精心设计的“捉贼”也来得巧妙,“扳过对方的身子,惊了――保姆!她的脖子还多了一串项链。”戛然而止,止于适可。结尾一笔,社会学教授“又可以在学会上发表论文了”,加大了讽刺意味。
综合看来,作者明于小说之道,懂得技法;语言流畅和谐,形成特色。尽管有个别句子表达不甚准确,“捉贼”一段在情理上也还有可推敲之处,但考场之作已属难得。
(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汤正良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