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提琴,操在乐师指间,光阴便融化了;
一支画笔,挥在画师手中,冬天便盛开了;
即使一句简单的颂词,只要挂在爱人唇边,日子便醉了。
然而,给母亲的祝福,再多,再深沉也道不尽儿女心中的感恩。
我的母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农村人,和大多数农村母亲一样,她不善于唱歌哼曲,总是沉默地劳作。
母亲的厨艺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经她手做的饭菜,再简单普通的家常便饭也会变成美味。所以,母亲常被人请去做大厨。在农村,做大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每次帮别人回来,母亲都会腰酸背痛上好几天。看到母亲消瘦的身体,我就对她说:妈,以后别帮人家那种忙了,又没个报酬,还这样折腾人。而母亲却说:傻孩子,邻里乡亲就是这样,帮别人一点忙,咱不过出点力,又没要咱个啥。
母亲是一个要强能干的人。父亲常年在外,她一个人操持农活也总是要干在人前,把活干得很漂亮。农忙的时候,天还没亮,她就起来收拾准备下地,中午也只是啃点冷馍又继续干活,直到摸着黑回家。记得有好几次周末回家,母亲都是因为我回来才匆忙收拾锅灶,我不在的日子,她几乎没吃过像样的饭。我心疼地劝母亲爱惜身体,母亲总是说:农民嘛,不吃苦咋办?只要孩子有出息,吃再大的苦都值……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禁不住打转。
母亲身体并不好,但她生病时总是硬扛着,不让家人知道。我快高考了,母亲得了眼病,再也无法掩饰了。那段时间,母亲眼睛红肿起来,让她去医院检查,她却说是因为天太热了,医院也不是谁都能随便进的。终于,眼病很严重了,母亲看不清东西了,而且眼睛刺痛。医生检查后说是因为长期熬夜劳累,心里负担太重引起的。然后,医生推荐了好多治疗方法,但其费用都高得吓人。母亲毫不犹豫说,就开些药吃,很快走出了医院。从此,母亲的眼病成了全家人的心病。每次我想到那些,心中都会很痛。
母亲节,我打电话问候母亲。她在电话另一端说,咱农村人哪有那么多节日,你在学校好好的,妈心里就高兴,再苦再累也不觉得了……电话这头的我无语,泪水又一次充盈眼眶。
我为母亲祈祷,可是,再多、再深沉的祝福也不能表尽我的感恩。站在高考的战线前,我要全力以赴,争得一缕春光。让我归去时,提上一篮春光看母亲。
我想,天下母亲都一样伟大,面对母亲,每个做儿女的,又有何言能一表心意?当年,一首《常回家看看》使多少在外的儿女落泪。如今,我们也该提着一篮春光看妈妈,照耀她慈爱的心与渐逝的生命,相信,只有爱,才不会让岁月褶皱!就让我们栖息于爱的枝头,去为母亲吟唱最伟大的颂歌!
【满分亮点】
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的母亲颂歌。文章开篇排偶式短句的运用是母亲颂歌的序曲。这序曲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为下文奠定了浓浓的情感基调。中间部分作者运用几个段落写出了母亲慈祥善良、勤劳节俭等优秀品质,这是母亲颂歌的主体。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展示了妈妈的伟大,内容丰富,细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最后两段作者以抒情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对妈妈的敬意以及报答母亲的美好愿望。这是颂歌的尾声。文章主题积极,思路清晰,表现了较扎实的写作功底。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苍夷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国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烟柳何处觅郎踪。小径一片残花色,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怨曲重招断头魂。曲中有恨细细思,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破镜分飞幽恨传。贱妾独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一帘幽梦半湖萍。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风吹庭竹蒙玉尘。阴阳相隔分歧路,和妻浅唱回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画船东去橹声迟。攀折柳条题血书,随江悠悠随君王。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点评】: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真英雄耳。其妻曰: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水意思就是:今生把你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为英雄被铭记,被妻忍痛忘记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样刻骨铭心。
【点评】:爱与恨的交织,情与理的交融,忘记与铭记的沉思,组成了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响乐,弹奏出这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考场绝唱。谭嗣同,这位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与小作者亲切接触,亲密相拥。作者机智地将彩笔一挥,就成就了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考场佳作。
佩服作者的真情,他将谭嗣同的一腔爱国情,一腔爱家意渲染得令人落泪;佩服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他化诗用典,巧用修辞,不但使诗歌音韵铿锵,雍容华贵,而且使诗歌极有历史厚重感,极富文学的底蕴。诗前小序,高度概括,巧妙入题;诗末后记,巧扣话题,凸现主旨,使诗歌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她,总与它形影不离。上课的时刻她带着它;吃饭时她总会翻一下它;晚自习时,她会在上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呢?一定会捧着它吧。
这本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呢?好奇心催促着我去了解。
一个课间,她离开了教室,走得匆匆忙忙的,它就平躺在讲台上,静静地。去看看吧,好奇心驱使我走上讲台。偷看别人的隐私不是君子所为,我心中又有了犹豫。它纹丝不动地躺在那,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我侧目看了看同学们,他们似乎有着同样的好奇心,但都没有付诸行动。毕竟它是老师的东西。
既然走上讲台了,没理由空手而回吧,我暗自对自己说。“嘿,你看看,上面写什么!”一位同学两眼放着光,小心翼翼地提醒我。我的意志更加坚定了。“你,去帮我把风。”我嘱咐那位同学。“好的,放心吧。”说着他冲出教室,站在走廊上东张西望,眼珠骨碌碌地转悠。我放心地迈开大步,走上讲台,微眯起双眼,瞄着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心丝细腻,不够坚强,要注意不能过于责备她。”
“××(我的名字),有小聪明,却不踏实,要善意引导,不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翻过一页,“今天××同学考试作弊,我责备了他,我的心揪成一团,该怎样才能使他理解我的心呢?”
又翻过一页,“今天孩子不舒服,可学校太忙,记得提醒孩子外婆来家照看他。”
“过不久,我的孩子们要高考了,我该怎样鼓励他们呢?”
……
我不再往下翻,这是老师的日记本啊,我居然偷看了老师的“秘密”!我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她多少个日夜为我们操劳,有多少个难眠之夜?她怎忍心舍小家为大家,连孩子病了她都无暇顾及?她又是何等地坚强,用她严厉的外表来掩藏她炽热的心?她的身躯为何日渐消瘦,她的双鬓为何日渐斑白?此时我的心中已有了答案。
老师,她用真诚磨炼我们这一颗颗沙砾,使我们成为光彩熠熠的珍珠。
我用好奇心换得了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简评]
今年高考作文,“偷看”父母、老师、同学日记和私藏的文章不少,但大多平平,有些“做”。此文虽短小,但情节完整曲折,生活氛围真实可感;“我”的犹豫心理,同学的目光鼓动,“把风”的神神秘秘,均写得鲜活、灵动,故能在同类作文中胜他人一筹。(潘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