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母鹰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
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
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些都是曾经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
就像画中那个男孩在摔跤后,面对来自老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询问,我们都应大胆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
就像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洪战辉所说:困难,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它,解决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摔跤并不可怕,就像我们总是有勇气唱起这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要说,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
名师点评(姚绍清)
文章切合题意,这一点从标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就可看出;结尾处再次点题,中心明确。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语言流畅,少了正统议论文的呆板枯燥,多了鲜活的灵性、灵气,更加耐人品读。
作者对“成长与挫折”关系的认识比较深刻,并能运用例证、引证法透彻地进行分析,取得了启人心智、发人深思的表达效果;而比喻、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又使全篇文采斐然。
玲子六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于是,妈妈决定送她去上学。学校就在玲子家的旁边。玲子的教室就在一进校门的不远处。
第一天上课,玲子特别的高兴。
玲子的第一节课是美术课。来了一位漂亮的女老师。老师说,现在我们开始学画画。玲子想,画画?好啊,我喜欢画画。于是,玲子开始在自己的本子上画。有小鸟,有小鸡,有小猫,还有白雪公主,可是,老师说,先别急,我们今天学画花,玲子想,画花?画花就画花。于是,她又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画花。她画了一朵有白色、蓝色和黄色的花。可是,老师又说话了:“先别急,我来教你们怎样画。”于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红的花,绿的叶儿。玲子便在自己画的花背后又画了一朵花,像老师画的那样。
可是,她看了看老师画的花,又看了看自己的那朵三色花,她还是觉得自己画的比较好看。
第二天,又来了一个老师。老师说:“今天,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冰雪融化以后是什么样?”玲子想了想,举起手来。老师让玲子回答,玲子说是春。老师摇了摇头,老师告诉同学们,冰雪融化后是水。玲子想了想老师的答案,又想了想自己的答案,她还是觉得自己的答案比较好。
就这样,玲子渐渐地学会了等待和听课。
有一天,玲子家搬家了。于是,玲子便转学了。学校离玲子家很远,而且玲子的教室也不是在校门口。玲子每天必须爬两层楼才能到自己的教室。
第一天上课玲子仍然很高兴。
第一节课仍然是美术课。老师说,现在我们开始画画。玲子坐在那里等着。老师看玲子不画,问道:“你不喜欢画画吗?”“喜欢。可是,我该画什么呢?”“随你。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吗?”“当然,要是大家都画一样的,我怎么知道是谁画的呢。”
于是,玲子又拿出了白色、蓝色和黄色的笔,画了一朵三色花。
第二天,老师也问了同样的一个问题。冰雪融化后是什么?玲子说是水。老师说不错。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什么都可以说吗?”“当然。”“是春。”玲子眨着她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老师。老师感到很惊奇。“错了吗?”玲子有些胆怯。“没错。很好,你的想像力很丰富。”玲子很高兴。
晚上,玲子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喜欢这样的学校。我喜欢这样的老师。我喜欢这里的课堂。虽然,学校不是很近,虽然,教室没在校门口.......”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简评】
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材料的作文在这次阅卷中数见不鲜,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间攥取阅卷老师的眼光,其特点在于它新颖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
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优雅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亦展露无遗。考场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