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地生活,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一片闲适悠然的情怀。
自懂事以来,便居住在这青瓦白墙的古巷中,清晨,巷口包点铺的香味和着小贩的叫声氤氲在雾气里。隔着木门可以听到拖鞋打过青石板路面的响声,踢踢踏踏,像一首慵懒的歌执一柄密梳,坐在雕花窗前,细细的理顺,理顺心中的烦闷苦恼,一天的心情便无比顺畅。小巷人们朴实醇厚,仿佛刚从桃源中走来,纤尘不染,小脚的老人们,走东家串西家,闲话家常,巷里大抵都是四合院子,家家户户都有着“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景致,玉兰开得正欢,洁白的瓣朵仿佛在绽放一个个的梦,这里的人们安然的体味人生,享受生活,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也不会占谁家便宜。他们会的,只是在院里的大树下下几场棋,在堂前的书案上挥毫泼墨,在桃花树下拉着二胡、弦子。我有幸生活在这里,见证着这里淳朴的风气,诗意飞扬的一切。
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到黄昏,在夕阳下漫步,只叹“夕阳无限好”,不管近不近黄昏。折一枝垂柳插在蓄满清水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映,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像写诗一样去蕴酿每一分情感,是古巷人们的共同特征。我热爱这片土地。这里纯净的心灵与天空,连空气的味道都有棉花糖的香,待白发苍苍时,请故乡的风再把我带回此地,吹一曲箫音,诗意地生活在这里,以终余年。
点评
这篇文章得高分,恐怕主要是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诗意充盈的江南古巷,表现了古巷人“闲适悠然”的诗意生活,抒发了作者追求诗意生活的情怀。阅卷老师在见惯一篇一篇堆砌陶潜李白苏轼的文字后,读到“清晨,巷口……心情便无比顺畅”“下雨的时候……啜饮天降的甘霖”这样的句子,便有了在茫茫沙漠苦苦跋涉时偶遇一泓清泉的感觉,对文章自然喜爱有加。认真读来,觉得这篇文章较之今年湖南那些最好的高考还是有距离的。比如说,全文描绘的当是理想中的“桃花源”,“踢踢踏踏”“拖鞋打过青石板路面的响声”,“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当是戴望舒《雨巷》时代的特征,却说自己“居住”“生活”在这里,显出些不真;文章叙事写景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逻辑的角度看都条理性不强,另外,从整体看,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都显出些不谐。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陶醉于《一帘幽梦》,某丙……
我突然感到一种失落,好像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于漪老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诗意的美好会成为纤细的火柴微火,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可是,今天迅猛发达的信息时代,文学天空中的明月却并不皎洁。审视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我们心中的宁静便注定要被打破。有多少人知道茨威格?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到赵万里“静水流深”的意境?不敢说,我真的不敢说。毋庸置疑,时代潮流浩浩汤汤,今天我们的生活充斥了快餐文化,更有所谓“哈韩哈日”之风侵袭。快餐文化、商品化文化符合了当前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符合了争分夺秒一族的审美需求,也契合了青少年充满好奇与梦幻、极易为新鲜事物所动的心理特征,这才得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样的文化生活充满刺激、激情与快感,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汉语真正质朴感人的诗意之美与人文关怀,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也愈走愈远。它所造成的决非仅是几句诗的遗忘,更是心灵诗意与真正深刻隽永人文天堂的破灭,是更多单纯美好情感的流离失所。与之对立的,是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观点的滋生和所谓大众文化的蔓延,实则是缺少文学涵养的低俗和对通俗文化的无端膜拜。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自然无法回到天真无邪的古代,采薇而食,种菊悠然,如古人般寄情于诗意的山水之中。今天的我们在物质上得到了许多,在新兴文化中游历,而文学真正的精神家园日渐狭窄。
当我浅吟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我的残缺的诗意天堂中,何处有我悠然散发的扁舟?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想起余光中的诗,但愿我们的文化生活少一份狂热的躁动,多一份诗意的静气。
■点评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这篇文章,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深厚的文学修养,富于思辩的理性目光,挥洒自如的语言表达,很难不让人为之侧目!内容上,作者紧扣“诗意”为话题,对当今的流行文化进行深刻的辨析和反思,从而对物质丰富而“诗意缺失”的当代生活作出清醒的质疑和批判。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对古典精神回归的深情呼唤!形式上,全篇亦以“诗”贯穿,文题别具一格,以李白诗句开头,又以余光中的诗句收束。文中诗文典故俯拾皆是,流光溢彩,显示了作者广阔的阅读视野和卓越的语言功力。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我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思维基石。——题记
为人入“内”有生命,出“外”显文才;为人入“内”存真诚,出“外”不虚伪;为事入“内”看本质,出“外”循规律,因此联想到了下面三个镜头:
镜头一:创新为文
他——一个学生,在写,老师要求“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诞生美文。于是他就关起门来“创新”哪!
殊不知,创新又必须建立在对生活的深深体味之中。夏衍不知多少个夜晚步行几十里路到日本纱厂去观察包身工的生活,终于写出了惊世之作《包身工》;赵树理从不脱离劳动,与农民打成一片,才开创了“山药蛋派”,写下了《小二黑结婚》等脍炙人口的篇章。试想作家不去深入体味生活,不去思考生活的真谛,又怎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故曰:为文,须入乎其内,品味生活的甜酸苦辣;出乎其外,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治文!
镜头二:朴实做人
她——一个小姐,在化浓妆。大家都喜欢漂亮,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于是她用非法手段弄来的脏钱为自己乔装打扮。
为人处世,我们应该真诚,不慕虚荣。所谓的真诚,是指我们做人实际、诚心和朴实,不能追求奢靡的生活,过着虚伪的日子。雷锋同志勤俭生活,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诚做人,一件件真实的小事铸就了他伟大的人生;当代“雷锋”吴天祥,常年心系贫困人民,整日奔波在助人解困的旅途中,用爱心和朴素树起了人生的灯塔。唯有朴实做人,并付诸生活之中,才能让人生绽放异彩。相反,如果贪慕虚荣,只会害己损人。玛蒂尔德贪慕一晚上的虚荣,却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成克杰贪慕一时的享受,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受到法律制裁。还是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融入百姓生活之中的朴实的人吧!
镜头三:深入探究
他们——一个小组,在进行课题研究。社会都羡慕其成果,因为事业成就,是吸引众人眼球的敲门砖。于是他们利用剽窃手段为自己粉饰门面。
在观赏自然和认识社会时,我们一定要耐住寂寞,苦心钻研,由表及里,深入探究,而不能用剽窃手段走捷径,为自己粉饰门面。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牛顿被一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中了头,于是深入探究苹果能掉下来的原因,从而得出了令人惊叹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用水壶烧水时突发奇想,从而思考出水蒸气的作用,发明了蒸汽机,揭开了人类飞速发展的新篇章。由此可知,我们在认识事物和社会时不仅要结合表象、事实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及时总结事物的规律,才能有成就。
所以,凡事遵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和谐统一观点,就离成功之路一定不远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可能不是解决问题最快的方法,也可能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它一定是最好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思想基石!
【点评】:用小标题揭示各层内容或观点的行文方法并不稀奇,但读完本文后仍为作者的巧妙构思叫好。内与外、入与出,本就不好明论,可作者利用3个镜头从“为文”、“为人”、“为事”等角度,引导我们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内外”关系。在几段论说中,以夏衍、赵树理、雷锋、吴天祥、牛顿、瓦特等几个人们熟知的例子,将难明的深奥道理清清楚楚地摆在人们面前,不由你不接受其观点,这大概就是作者的写作技法的高超之处吧。但对镜头的内涵分析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