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生?
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隐居田园的自在与宁静,不能不令人向往。而余秋雨的那句:依我看,夜晚的景色除了月亮,就是万家灯火,更令我欣喜,去欣赏那万家灯火的美,去触摸都市。?
月亮那样遥远,那样宁静,那样纯洁,却在夜晚照耀着喧闹的都市。两者如此不统一,却又如此和谐。而那喧闹的城市犹如在教堂戴着耳机听摇滚一样另类。想去触摸,想去了解,为何如此神奇。?
远方的霓虹灯闪耀,车水马龙,夜深了,却还繁华着的都市,我喜欢你的活力。像是一颗年轻的心,激情地跳跃。不比乡村,那缓慢的节奏,也许适宜老者的居住。都市,我触摸到了你的激情,你的年轻。?
月亮的光芒将渐渐被取代,那快到地平线的太阳即将升起。?
这段时间的都市反而安静了,像一个少妇卸妆后露出干净、朴素的面容,同样的美好;像一个啼哭的婴儿,安静地在梦乡游玩。都市的安静是如此难得,更令人珍惜。昨夜万家灯火的美景褪去。都市,我触摸到了你的宁静,那种比乡村更难得的安宁。?
太阳努力攀爬,那阳光先到达,而后自己才终于气喘吁吁一跃上了地平线。穿梭于小巷的流动小摊叫卖早饭,有急匆匆挤公交上班的人,有戴红领巾拿着牛奶上学的学生,我喜欢那种忙碌的样子,不管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理想,那种被他人认为麻木的忙碌真的让我觉得充实。不像山野的游魂,无所事事。都市,我喜欢你的忙碌,并总在清晨触摸它。?
有次回老家,在家门口等奶奶,忽然安静的心跳莫名加快,偶尔听到家畜的叫声,太寂静了。我适应不了这里的沉静。?
我想念都市的万家灯火,我想念都市的年轻,都市的忙碌。?
这些天中每个时间段所触摸到的都市的不同,使我感到欣喜与新鲜。擦肩而过的行人,绿了又红的红绿灯带给我好奇,好奇带领我去触摸它们的背后的新玩意儿。?
希望可以在城市中找到我的梦想,因为我喜欢它的年轻与忙碌。??
【名师点评】?
英雄所见略同,高手艺术手法趋同。本文在结构上,层次井然。文章开首,总写都市的万家灯火,引起作者触摸都市的欲望。接着分写都市的月亮都市的年轻、活力和激情都市下半夜的宁静、干净与朴素都市白天的忙碌。卒章显志,结尾直接抒情,表达向往年轻、忙碌的都市的主题。书法艺术关于汉字笔画书写有个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规则,写作上,讲究欲扬先抑。本文开头部分,借陶诗从乡村写起,然后笔锋一转,落笔于都市。选取都市一昼夜的时间,从夜晚、深夜、下半夜到第二天白天,触摸都市的年轻和忙碌,进而产生触摸它们的背后的新玩意儿的欲望。在表现手法上多处采用反衬和对比。文中穿插城乡蒙太奇式的切换,构成对比反衬,突出都市的本质特点,表达对都市的热爱。(朱庆平)?
[原题回放]
1、片段。(10分)
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写,不少于200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50分)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今年重庆高考沿袭了去年高考题一大一小的趋势,说明命题比较平稳,两题共60分,小10分,大50分。
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开放、多元的个性发展,更加重视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2006重庆高考命题就充分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创新实践,多向思维。一大一小这种考法,可以检验考生较全面的能力和水平。
这几年,由于话题的兴起,在全国一片叫好声中,学生从入学就开始练话题,这种现象甚至蔓延到了学校。所以,临到毕业,学生也只会那么一二种文体,严重妨碍了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用一大一小两个题,既可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它又有一种导向,以考促学,充分发挥了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那就是,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重庆题启示我们,回归本真,全面考查考生能力和水平,是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2006年重庆命题更贴近考生生活,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健康成长,更注重思辨性,关注考生人文素养、思维品质。
小:注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传达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考查方向是截取生活场面,细心观察体验,从普通生活中发现值得思考的东西。小的考查沿袭了传统的命题方式,以考查各种表达方式为主,这次考查的是描写。这个小的考查,就告诉我们现在的高考,是要选拔新世纪、新时代的人才,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大命题遵循了新课标“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原则,命题思想指向本我与生活,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即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现实社会和现实世界是多元的,命题是开放的、多元的。注重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鼓励多向思维。要求学生重视用哲学的理论指导生活实践,辩证地看待、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小问题中分析出大道理。
大是一个关系型话题,重在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重庆题给我们的启示是,训练,要回归基础,从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入手。教学中,不能死抱着话题不放,也不能只练一二种文体,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今年高考一大一小两个题,就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可以说,这体现了重庆地方色彩。同时,训练要加强语文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的训练;加强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满分]
车站一瞥
下了客车,只见一伙拿着头盔、衣着不整的摩的佬涌了过来,他们紧紧跟随在旅客的身边,个个热情洋溢,手臂挂着一顶简单的塑料安全帽,不停地发问:“小姐,去哪儿?坐车吗?”尽管这时候是大白天,但是我仍然觉得坐摩托车很不安全,怕被他们蛮缠,我不敢看他们,只顾低着头走,走了一段路,跟随的人已经只有几个了,突然有一个中年男子再次问我:“小姐,去哪?”
我抬头看了他一眼,中等身材,穿着一件廉价的罗汉衫,目光中带点浑浊,但是看起来还精神,这让我突然想到了祥子,为了生活,尽管政府一再强调不准用摩托车载客,抓到就罚款,可……是屡禁不止。是啊,我们的社会还是贫富不均,这些人租用不起出租车,只好靠摩托车载客维持生活。如果他们不来拉车,也许家中的老小就要挨饿……想到这些,我微笑地点点头,接过他手中的头盔……
[名师点评]
人物形象刻画逼真,有群体人物描写(摩的佬),也有个体人物描写(中年男子),点面结合;外貌、神情、语言刻画符合人物的身份。文中“我”的心理刻画尤其传神,凸现了一个怕上当受骗而又善良的小女生形象。全文条理清晰,写得很有层次,将车站所遇的一幕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原题回放]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60分)
[文题诠释]
今年辽宁卷的命题形式是命题。由去年此省的“今年花胜去年红”短语类命题,变成了词语类命题。这个命题是今年全国十几套题目的亮点,主要表现在:
(1)本命题是对近两年命题的继承。继承的是近两年命题的基本特点,自2004年第一次分省命题以来,命题就呈现了多样化的特色,话题、材料、命题等等形式纷纷登陆高考试卷,过去那种一种命题形式一统天下的模式被彻底打破(1999年以来连续7年全国卷是以“话题”为主打品牌)。辽宁卷的命题很好地继承了这个特点。
(2)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本题与2005年江西卷“以‘脸’为话题”的相似。它们都是人身体的一部分,都是富有含义的地方。因此,考生看到这个题目,不会感到陌生,考生的第一感觉应该是首先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想到父母是自己人生的依靠,是自己人生之旅的拐杖,因而,下笔是较容易的。但这样的想法不容易出新,人人都这么想,也都这么做,自然平庸了。
笔者认为,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审题立意:一是从肩膀的功能角度来思考,肩膀是一个人身体的重要部位,肩膀的存在意义重大。二是从肩膀的比喻义和引申义来思考,这种思考是创新的最佳角度。如肩膀是信念,肩膀是理想,肩膀是希望,这些支撑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依靠信念、理想、希望。肩膀是一个民族腾飞的保障,自古以来,“铁肩担道义”者不就是最好的范例吗?考生还可以逆向思维来求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矛盾的统一,肩膀的多寡与我们的成长有何关联呢?肩膀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全凭你的认识来决定。
肩膀多,可以使我们衣食无忧,学习无苦,但却带来了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坏毛病;肩膀少,虽然会使我们经历人生的种种不幸或苦难,但却带来我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增强自我抗挫折能力,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长。
[满分1]
肩膀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
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概!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消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礁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他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是责任!
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名师点评]
文章值得说道的有以下几点:
一、立意不俗,选材精当。文章以“一肩担尽古今愁”为题,以历史人物为思维定点,然后一步步搜寻,到底什么是“古今愁”,到底什么样的人能担起“古今愁”,顺着这个思路,作者引出了屈原、鲁迅,并以此佐证只有这样的人,担的才是古今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起古今愁!这“古今愁”就是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能担起这样“古今愁”的人应该有坚实的肩膀。
二、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一肩担尽古今愁”来行文,列举了各种材料,但都围绕这个中心。
三、语言富于变化。语句整散交互出现,语势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