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短歌行》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身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上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来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自然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用“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向,周游列国后没有成功,退而办学。他成了很好的老师,弟子遍及天下,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见,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被人取笑。后来,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不能不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他正确认知自我并发挥了自身优势。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某著名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研发、设计,终于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财富。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俱备,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点评
作者引用曹孟德的诗句作为标题并贯串全文,贴切自然,古朴典雅,是构思上的一大亮点;阐发观点时,事理结合,旁征博引,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等实例涉及古今中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语言表达简洁晓畅,富有张力,也是此文胜人一筹之处。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叶剑英
曾经,踏着铺满层层砾石的崎岖之路,我茫然;握着已被雨打日晒得满身疮痍的雨伞,我哀叹;举目眺望我将踏上的漫长历程,我祈盼……
曾经,面对人生的多舛,仰视成功的伟岸,跋涉已荆棘满布的丛林,我埋怨人生多难。于是,我要问,成功为何不青睐我的人生港湾;于是,我要问名人,问伟人,问英雄,寻找生命的答案。
问名人
我问那个在绿茵场上所向无敌,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足球的球王,他粗糙高举的有力的大黑手,似乎自信地告诉我:“只要你真心付出,上帝不会亏待你”。我问那腰缠万贯,稳坐世界首富宝座的商人,他微笑着,用手指着前方的那座高山说:“翻过去,你就能看见灿烂的阳光”。我问那长相身材都不能令人满意却能用气势磅礴的歌声征服世界的音乐家,他好像在自豪地说:“勇于拼搏,就能成功。”
我问名人,我会认真去铭记他们的教导,用心去践行他们的思想。
问伟人
我问贝多芬,他好像伸出手指,在钢琴上拨弄,琴声悠扬,飘进我的耳鼓。我的心随着音乐飞向远方。突然,琴声的节奏好似发疯了,冲上山巅,我的心也随之上升,直入云霄;猛地,琴声似乎低沉起来,我的心也随之跌入低谷,掉进浩瀚的大海水。最后,琴声又恢复了温暖与和谐,让我顿时觉得心情舒畅,全身舒展。我向他深深鞠了一躬,微笑着走开。
我问贝多芬,音乐使我心灵陶醉,情操高尚,生命灿烂。
问英雄
我问共和国的开国英雄毛泽东。他好像点燃一支香烟,看着慢慢腾起而又散开的烟圈,亲切地对我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我会心地笑了。放眼当今的祖国,英雄毛泽东的豪言正激励着华夏儿女为富国强国而英勇奋战。
于是,我不再茫然,不再哀叹,这些历经沧桑的名人、伟人、英雄用心灵告诉了我人生的真谛,告诉了我生命的答案;我不再祈祷前路平坦,不再埋怨命运的多舛,将用心去迎接前路的崎岖。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点评
这是一篇用议论散文写作的考场佳作。作者从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诗中摘出两句,打造美文,演绎话题。一句摘引,一石数鸟,既用作标题,又用作题记。不但彰显了主旨,总领了全文,而且贯穿始终,前后呼应,使文脉流畅,结构严谨,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富于哲理的语句的锻造,更是使文章熠熠生辉。
月泻树丛中
闲庭信步,一览无遗的月光直泻而下。这让我与归有光颇有同感,看那庭阶寂寂,风移影动的景色,与项脊轩无异。树木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而此时,树影斑驳间的那点空白却泻下点点清光,尤为别致。这使我想起了有关空白的种种物象。也许“满载一船星辉”的充实值得羡慕,而我觉得留点空白亦会有别致的情调。
“宝玉,你好……”黛玉在红消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劲的话让人们猜之思之。如若直接喊出“你好狠”或“你好自为之”之类的话,我想《红楼梦》的意蕴一定全无。正是这“好”后的空白让人们揣想深悟,才不致流于俗套。似乎中国文学传统对此道已深谙。像沈从文先生《边城》里傩送的回与不回,余秋雨先生《垂钓者》中瘦老人钓鱼否,都有同样的留点空白让人回味的意趣。无怪乎有人说黛玉的一句不尽之言已将《红楼梦》的精华囊括呢!文学中的留一点空白,发人深思。
建筑中的空白亦有令人遐思之妙。而得此妙意的莫过于艾菲尔铁塔了。人们只听说艾菲尔铁塔是标榜工业革命成就的物体,却不曾知当初在其骨架构成之时有一阵争议。争议焦点即是否要用建筑材料将塔身充实。所幸,最终建筑师还是让它镂空地置现在世人眼前。今日望它,铁塔在空白处亮出巴黎的建筑风光。建筑上的空白独辟蹊径,让美景一览无遗。
生活中亦不乏空白之义。像插花艺术中的衬托,往往在一侧留出一点空白,给人以似有若无之感。像绘画中的浓淡相宜,也隐透了空白的旨趣。而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将不尽之音蕴于空白的回味中,余音不绝如缕,绕梁三日。
“留一点空白”,在生活中、艺术里随处可见可闻可感,我想我们的思维也该在物欲横流的快节奏中暂停。留一点空白,去回味人生中的快乐哀伤;留一点空白,去描绘未来的蓝图;留一点空白,让消磨在马蹄轮铁,无谓敷衍中的光阴回溯到原始情愫中来,让生命在空白处闪亮起来。树影参差中的月光如清泉抚过我的心灵,在空白处余光不散……
点评
文章由“月泻树丛中”这一极其普通的意象切入话题,可谓角度巧妙;并由此引发联想,生发感悟,可谓机智机灵。
文章开篇扣题。作者由“月泻树丛”想到归有光,想到其《项脊轩志》,想到有关空白的种种物象,想到人生留点空白的别致情调,并进一步联想到《红楼梦》的意蕴、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和余秋雨先生的《垂钓者》的意趣,感叹“文学中的留一点空白,发人深思”;再联想到艾菲尔铁塔“在空白处亮出巴黎的建筑风光”,感叹“建筑上的空白独辟蹊径,让美景一览无遗”;并进一步联想到生活中、艺术里留一点空白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可闻可感。最后,作者深深感叹,热情呼告,让我们“留一点空白,去回味人生中的快乐哀伤;留一点空白,去描绘未来的蓝图;留一点空白,让消磨在马蹄轮铁,无谓敷衍中的光阴回溯到原始情愫中来,让生命在空白处闪亮起来。”有力收束。
文章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由文学及建筑及生活及艺术,左右逢源,看似信手拈来,实是别具眼光。作者的思维不可谓不活跃,眼界不可谓不开阔,目光不可谓不犀利,感悟不可谓不独特啊!另外,文章开头与结尾相呼应,首尾圆合,也是获得高分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