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午十二点。是餐厅业务繁忙的时刻,点餐台前的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的七嘴八舌议论着要点些什么来充实午餐,服务员也忙得不可开交,而座位自是在此时显得更加供不应求了
面对陌生请心怀感恩
感恩好似一条无尽头的线,它的长度与那一头连接的人都是可以变化的,正是因此才演变出了千千万万的感恩的事件。但是,谁言感恩只能对亲近的人说?那条线的对面也可能系着的是一个陌生却并非陌生的人,他与你因一时的碰撞产生火花而有了联系。
正如一面之缘。
正午十二点。是餐厅业务繁忙的时刻,点餐台前的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的七嘴八舌议论着要点些什么来充实午餐,服务员也忙得不可开交,而座位自是在此时显得更加供不应求了。
而我的身边恰好空着两个座位,只是它们的空间小,几乎是挤到了墙角,椅子又些许偏高,黄色的椅面上面好像还显出一层表示着很久没有人坐过的尘埃,这似乎是一个不被人们看好的地方。因为在这里的午餐或许会少了点惬意。
但是它还是被一双眼睛的目光所占据了,能理解那目光中的无奈和杂交的一点点欣喜,毕竟是轮不到得站着解决一切的地步了。来者是一对母女,那女孩三四岁的样子,头上扎着两根小辫子,穿着一身花裙子,脚上是一双黑色小皮鞋,手紧拉着妈妈的衣摆不放,眼睛四处在张望,她们走到座位前停下了。
妈妈蹲身下来搂着小女孩的肩膀轻轻说道,宝贝,你先爬上去坐会儿吧,妈妈去买点东西,很快就会回来的。
小女孩点了点头,然后用双手撑着椅子,吃劲地往上爬,可不管她的身体怎样摆动,都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姿势能够使她完成她的动作。她的身体摇摇晃晃,似乎是一个不小心就要掉下来的样子,看得出来这对她来说实在是有一点困难。小姑娘,轻唤着她的是一位坐在不远处的老妇人,卷曲的头发下有一双笑弯了的小眼睛,即使眼睛很小,但仍能看出那目光后的诚挚的心,她正用她和蔼的声音说着,到奶奶这儿来坐吧,我马上就走了。言毕,指了指她对面的空位,起身示意小女孩可以坐到那儿去。
女孩望了望她的妈妈,好像在用那双水灵灵的眼睛征求她的同意。
突如其来的好意让妈妈顿时不知所措了,她思考了片刻,还是牵着小女孩的手走了过去并让她坐下,并在她的旁边耳语了几句,接着便离开了。小女孩端正地坐着,用目光打量着这个老妇人,但却一直一言未发,静静地等待着那个本该坐在她面前的人。旁边人来人往,却没有人会认为这一老一小从不相识,倒像是老奶奶和自己的孙女了。
十几分钟后,小女孩的眼睛里闪出了一丝喜悦,不远处她的妈妈正朝她挥手。
老妇人便也起身离开了。小女孩和妈妈也朝她道了谢,并微笑示意。
妈妈坐下后对小女孩说:妈虽教过你不可随意跟陌生人打交道,但面对这世界的一切,你还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世界想得美好了,它才真的是美好了。我相信小女孩再遇到那位老妇人的可能性很小,相认的可能性更小。可是何必要相认呢?小女孩会记得曾经有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让出她对面的座位,老妇人也会记得她曾与一位小姑娘同坐一张桌子。
我们虽然不能肯定每一张面孔之后的那个真实的身影是毫无恶意的,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还有一个词汇叫做戒备。但是仍有一个可以打破这个潜意识的常规的词叫感恩。人心就像是一面镜子,将自己的镜子擦透擦亮后便能反射出更明亮的光线。我们在面对陌生和未知时更应存的是一颗感恩的心,用感恩才能换得人间的美好。
摘要:中国古代没有歌星影星,孝子孝女便顺理成章的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孟红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病危的婆婆想喝汤,家中又没钱买肉,遂割股煨汤呈给婆婆。婆婆喝下几天后含笑而逝
书上所谓感恩
诸位一定觉得说感恩有些多余,教科书上已经说得足够详细。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感恩的传统。十八世纪的传教士惊愕于没有宗教洗礼的中国竟有如此的道德传统(见诸《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古代没有歌星影星,孝子孝女便顺理成章的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孟红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病危的婆婆想喝汤,家中又没钱买肉,遂割股煨汤呈给婆婆。婆婆喝下几天后含笑而逝。
这便是中国人推崇的所谓感恩,或曰书上说的感恩。张爱玲认为割股煨汤只有疯狂的恋人才会做。为了婆婆临死前吃炖肉,儿媳妇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这完全是一种扭曲的孝道。区分某种孝行是否出于感恩并不是看这孝行有多么悚人,而是要关注一下驱使孝行发生的动因。
孝是礼儒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孝是自上而下的,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因而得以宣扬。一切过分的举动包办婚姻、子从父命,在孝或曰感恩的大旗下得以合理合法。
元代郭居敬编成《二十四孝》,颇受世人推崇。其中有一篇确实我忍不住脊背发凉。汉代郭巨,家贫。生了个男孩(已经三岁了)。巨害怕抚养孩子会影响供养老母,遂语其妻: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他的理由倒还充分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呜呼,要孝道不要人性焉!
这便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感恩。埋儿奉母不但会赢得极高的社会评价,还会从察孝廉的选官制度那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这无异于上终南山去做隐士。从动因上看,此类孝行不是感恩,而是一种吞没一切的,集体无意识的热情。
传教士初到中国的确是被中国的道德水平怔住了。然而当他们与中国人交往,一天天加深了了解之后总算看清了中国人的狡诈、欺骗、丑恶的一面(详见《中国人的宗教》)
这并不足为奇。中国人的道德实质上是道(或曰礼乐)而非德(或曰思想品德)。二者的区别很明显,在于动机。传教士认为中国人未经宗教洗礼是不对的。中国人信仰的是人际关系,后来演变为礼乐。一切传统美德皆指向统治阶级,并由他们垄断对于感恩在内的一切道德标准的最终解释权。
因而,中国人的道不是德,即使是道也仅仅是统治者的道。中国人的道仅限于谢主隆恩。而劳动人民得不到丝毫的精神慰藉。并且在礼乐的大旗下,这些都是合理合法的,更是被宣扬歌颂的。
这样的孝、这样的感恩、这样的道德结果怎样呢,这是有史可稽的。礼乐自产生以来遭遇过两次危机。一次在战国,所谓礼崩乐坏,诸侯称王、食九鼎(如楚)。此时道有多么沦丧正史野史已经写得足够叫人触目惊心了。
另一次发生在近代中国百余年民主革命大浪潮中。彼时,打倒孔家店是街头巷尾的流行语。推翻了礼乐又能如何?无非是又一轮无休止的政治迫害与权力厮杀。缘何?中国人习惯了尊卑分明的阶级体系,不会用那颗温热的心去感知、感受、感动、感恩。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道德实际上是一种冷冰冰的、机械的、缺少人文关怀的,庞大的精神泡沫和思想统治的机器。
故而,学会感恩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从中国的历史、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来看,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会感恩。
近几年,有了感动中国这一奖项,是个进步。当然,这是不够的。学会感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感恩不再成为话题的时候,才能算大功告成。在此之前绝不能盲目乐观,我们已经看到,几千年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不该有丝毫的优越感,一切尚需从头开始。
摘要:自从我们学校开展感恩活动以来,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我也就知道了感恩,我也就学会了感恩,感恩的意思就是别人帮助了你要回报别人
感恩感受
自从我们学校开展感恩活动以来,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我也就知道了感恩,我也就学会了感恩,感恩的意思就是别人帮助了你要回报别人。
在感恩活动期间,我帮助爸爸妈妈做了许多事情,帮爸爸拿一拿拖鞋,帮妈妈扫一扫地、倒一到垃圾,我还做过许多事情。
我以前觉得扫马路的清洁工人干的活不好,可是我现在知道了,清洁工人能给我一个很美丽、干净的生活环境,所以我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垃圾,还可以减轻他们的劳动量。
我还要感谢警察叔叔是他们在天天竖立在十字路口的中央来指挥交通,因为没有了他们我们就没有很好的交通,而且还会死亡好多的人,我要好好的遵守交通规则。
老师是我最需要感谢的人了,因为他们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和各种知识,我要在老师的教导下,认认真真地学习,长大了要做像老师一样的人。
我还要对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拿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