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简介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WorkingWomen'sDay)又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U.N.DayforWomen'sRightsandInternationalPeace)或三八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妇女,不分国籍、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差异,共同关注妇女的人权。近几十年来,联合国的四次全球性会议加强了国际妇女运动,随着国际妇女运动的成长,妇女节取得了全球性的意义。这些进展使国际妇女节成为团结一致、协调努力要求妇女权利和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日子。
国际妇女斗争的纪念日。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因要求男女平等权利而举行示威,次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第二次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为了促进国际劳动妇女的团结和解放,以每年3月8日为妇女节。也叫国际妇女节。
三八妇女节诗歌---美丽的女人
那些诱惑,终被举高,
终被某个惊蛰熟睡后的清醒所招摇,
你这个小妇人呵,头戴红缨
瞒目含嗔,就连有些柔风的手臂,
也被你轻咬一口后
变成红蕊的齿痕,把当季深深刻印
好象丛林深处,还看到蜗牛在背负光阴
这如何是好呢草树前头万木春
扫你门前的尘粒你应该看到它的眼睛,
正梨花带泪,
*美丽的女人*
森林同时穿过我和母亲
玄鸟乱飞。我把歌声固定在高原上
我的鞋窠里藏匿一粒砂子
夜深人静。地平线呵
从四八方窥探我最初的情人
月光蹲在墓碑上
母亲,你说过那是祖先世袭的领地
你用手掌拥抱我的手心
??这么小的手,绿而温暖
母亲,高山已经被山谷埋掉,沉陷
河流取道你苍莽的额头
三八国际妇女节源于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妇女大罢工,1975年被联合国确认。但这并不是外国人的创新,中国早在汉代就已有妇女节,且传承了数千年。
汉代《古诗十九首》记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源于神话传说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诗歌,让织女的形象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各省,民间便把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称为女节或乞巧节。河南《宜阳县志》载:七月七夕为女节,祀天孙以乞巧。;陕西《蒲城县志》又载:七月七夕,嫁女避节。
到了唐代,人们都要在七夕乞巧节这天祭拜织女,希望她把纺织的技巧传给家中的女人,而女人们则走亲访友,交流织艺,连平时被禁锢在绣楼里的大家闺秀,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园、游览井市,古代许多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也由此产生。
宋、明代,七夕这天妇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红戴花,用五彩绫线结成樱桃、桑椹、角黍、葫芦等形状穿线佩身,家中还要备足美食供女人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说: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儿节的记载。
在清代,妇女节又从七夕发展成端午的女儿节,这天不仅女人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游艺、聚餐、休假等特权,连远嫁的女子也可以在这几天回娘家看望双亲,共享天伦。
而在少数民族中,古时的妇女节习俗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如苗族姐妹节、怒族仙女节、侗族姑娘、壮族娅拜节、藏族女儿节等,都是中华女性尽展美丽和聪明才智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