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他并不富裕,决不是所谓的富亲,但是他是我精神上的真正的父亲。
父亲是几辈子的山洼洼里的农民,他一直希望我能出人头地,改变我们家的生活状况。所以,他对我的培养可以说是竭尽其力。
我们家只有我一个男孩,其他两个都是女孩。在农村,男人可都是最宝贵的生产力。父亲自打我生下来,就没让我干过农活。家里人,亲戚,甚至连村人都不理解。父亲却有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劲,说:山沟里都能出毛主席,俺儿子咋不行?大家都笑他异想天开。
小时侯也不懂什么,以为父亲不让我干农活是害我,我因此常常大发脾气。大了才知道,虽然父亲的阳刚之气中没有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高谈阔论的大道理,他所拥有的只是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和沉默的汗水,但是他拥有人间最宝贵的东西爱。
父亲的付出有了收获。我是村中的第一个大学生,现在也拥有了父亲所希望我有的所有。但是,我也早已失去了我最宝贵的父亲。父亲是在我外出求学时,为了凑齐我的生活费,去山上采野果,不慎坠落山崖而死的。每年清明,总是要到父亲的墓地前祭奠,浮想联翩
记得15岁那年,我迈着大步,向着山外的重点中学走去时,我回眸一看,发现在家中母亲不论怎么劝也不肯为我送行的父亲,竟在家旁的小土堆后露出他那张布满沧桑的脸,用浑浊的双眼注视着我,看着我离开。而当我的眼睛与他对视时,他躲开了
这就是父爱,深沉而含蓄,但它伟大。它无言,但默默地溶于行动。它或许不像母爱那样直接,但却如山般不移!
日本有句谚语,叫尽管风在呼啸,但山依旧坚挺,这或许就与我的父亲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也许在现在我们对农民下一个定义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无法对这个中国最大的群体作一个简单的概括。自古以来,农民就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农民,就有剪不断的土地情结。我说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父亲一生没有离开自己的土地,虽然他也曾经试图在土地之外的世界作一些努力,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土地,让他的一生有了些许亮丽的色彩。
父亲是随共和国成立而出生的那一代人,这一代人目睹和经历了新中国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和经济灾难,五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当然他们也体验了改革开放的甘甜与辛酸。他们这一个群体是见证中国建立和发展历程的一代人,这一代人为新中国作出了种种努力和探索,包括默默生存默默经营土地的农民。
作为农民的父亲,童年和青年时期可以说是充满坎坷和不幸的。抛却农民本身的贫穷和艰难不谈,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自然的和人为的灾难,对于他来讲,已经是太多太沉重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不止一次地谈起过他的童年的艰辛与困苦。他说这种艰辛与困苦直接造成了他企图通过读书来摆脱土地的失败父亲只断断续续读了三年的学校课本。
父亲年轻的时候做过好多好多事。父亲说爷爷本来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写的一手好字,作过公社会计,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党员。大跃进那几年为了自己几个孩子避免饿死的厄运而犯了错误,被撤消了职务和党员的资格。从此后,爷爷带着父亲他们就做起了生意。所谓生意就是推着独轮车从微山湖贩鱼到枣庄。爷爷和父亲用独轮车推动着全家人的艰辛岁月。后来,爷爷年纪大了,推不动独轮车了,父亲一个人去了钻井队,在那里打磨着自己的青春。
父亲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喜欢到处走走转转但我的出生改变了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我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生的,那一年父亲离开了钻井队,回到了我和母亲的身边,安分守己地和土地打起了交道。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家乡的边陲小镇,父亲不安分的心又动了。他和本家的一个兄弟联手贷款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作起了粮食生意。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在或近或远的村镇里穿梭,收购各种粮食谷物,然后再到或近或远的地方卖掉。开始的时候,生意蛮好。父亲那时虽然很辛苦,内心里却是非常高兴,善于谋划的他这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他说等将来有了钱自己要搞养殖,养鱼或养兔子都行。可是事情并没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样顺利。和父亲在一起做生意的本家兄弟在一次车祸中烫伤了腿,三轮车也受了损伤,生意只得停了下来。那时,贷款的期限临近,无奈之际,父亲只得卖了车子,偿还了债务:父亲的梦想破灭了。
但父亲没有灰心。这之后不久,他承包了村里的一块凹地,他说要把凹地改造成一片鱼塘。于是那个寒冷的冬天因为父亲的又一个梦想变得格外温暖起来。我至今还能清晰地记起每天的清晨,父亲光着膀子在凹地里挥舞着铁锹和洋镐的情景。父亲高高扬起的洋镐和他那流着汗水的肩膀在冬日的阳光下散发着希望的光泽。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汗水挖出了一个大大的鱼塘。第一年养鱼,父亲不知道到哪里去买鱼苗,费了不少周折才打听到卖鱼苗的地方。鱼苗买来了,往鱼塘里放水时才发现鱼塘渗水太厉害。这是父亲没有想到的。父亲做事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仔细论证的习惯。这让他吃了不少亏。但鱼总算养起来了。父亲每天都会在那里呆上半天,出神地看着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盼望着收获的日子。父亲那时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渴望,他总是面带微笑地默默给鱼儿喂料和换水,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但没有料到的事发生了,这年夏天下了三天三夜大暴雨,山上发了洪水。父亲眼睁睁看着满塘即将收获的鱼儿随着洪水游走了,父亲落泪了。他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准备鱼网和鱼栏,痛苦地在家里躺了好几天。我们全家的心情让这个夏天的雨水打湿了。
但这并没有打击掉父亲的信心。第二年春天,他照例放了鱼苗,又满怀希望地一次次给鱼苗换水喂料,等待着这一次能够有好收成。可老天不遂人愿。这一年夏天特别地热,鱼苗莫名其妙地开始成片成片的死亡。心急如焚的父亲四处求医,但终究没能挽救一池鱼儿的命运。父亲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第三年,不甘心的父亲又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又重复了和前两年一样的命运,又一次失败了。
有些心灰意冷的父亲只好重新将鱼塘改造成凹地,栽上了白杨,那里从此多了一片绿荫。
之后村里进行改选,有人推荐父亲做。他犹豫了半天,没有答应。后来他却做了比还小的官,当起了第四生产队队长。。应该说父亲是很尽职尽责的,队里的大事小事,他都尽力去做。可这并没有改变乡亲们对村干部的恶劣印象,尽管父亲企图让自己和其他村干部区别开来,但误会还是产生了。加上这一年父亲因为村里的事情得罪了本家的一个亲戚,更加心灰意懒了。在母亲的坚持下,父亲最终还是辞掉了这个得罪人的职务。
那以后,父亲还试着养过兔子,还是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这时候,父亲已经近知天命之年了。
我没有料到父亲在遭受过一系列打击以后还会承包那么多土地。也许在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和土地的不解之缘。他说也许自己这辈子只有和土地打交道的命。父亲在说这些话时充满了无奈。我清楚他心里的苦楚,却没有说过什么安慰他的话。在我看来,即便是种地,父亲也并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那种成功。春去秋来,父亲在自己的土地上年年播种着,收获着,辛劳的成果是一袋袋会说话的粮食。父亲说他种的粮食会说话,我知道那是只有热爱土地的人才能听懂的语言。可父亲年纪毕竟大了,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对父亲说过别再包地的话,你种一年的粮食不如我一个月的工资来得实在。可他不听。说的多了,他总是说我不懂,他说我不懂庄稼人的心思,不懂农民的难处。你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假如再遇到六十年代的大灾难,你到哪里去买粮食?父亲说。我的确没有真正弄懂父亲常说的缸里有粮,心里不慌的道理。但我知道,中国的农民是最苦的。
父亲说他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事情,但他并不后悔。至少他是一个成功的农民,他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一群不再是农民的儿女。
我爱父亲,一个农民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他很普通。父亲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使我感到了他对我的爱。这种爱,既广阔无边,又深刻细腻,我每次想起父亲对我的爱就心潮澎湃。
那是我刚考上市内的中学的时候。父亲送我去学校。虽然路并不远,但是父亲执意要送,我只好同意。路上,太阳当头照着。好热!我望了望父亲:脸,酱紫色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头上的草帽已摘下来,稀稀落落的头发紧贴在头皮上。萍儿,歇会儿吧!父亲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鸡蛋。爸爸,您吃吧。我推了过去。爸爸有这里有我接过鸡蛋,找了个阴凉处。父亲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蹲下,他那长满胡须的下巴随着嘴的翕动一动一动。我留意地把目光投了过去。我看见了什么?土豆!我不由得喊了出来。这好吃吗?好吃父亲含含糊糊地掩饰着。啊!父亲,您每天辛辛苦苦,既要忙外面的工作,又要照顾长年生病的母亲,眼看着周围的邻居都富裕起来,而您为了供我们兄妹上学,为了让我们吃好穿好,却这样苦着自己我心里涩涩的,说不出一句话。
学校到了。我说:您回吧。哎,萍儿,好好学!这30块钱先用着,过几天我再来。嗯?父亲说着,从口袋里摸出几张皱皱巴巴的钞票塞到我手里。啊!手,父亲的手!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青藤似的血管,竹枝似的干枯的手指。粗心的我,竟从没有发现父亲竟然瘦得这么厉害。父亲,您的话不多,有限的话语也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但您给予我的爱却是这般广阔无边,这般深沉细腻。
父亲,您放心吧!您的心,我懂。
老师点评:
老师评析这是一篇难能可贵的中考佳作,是一篇典型的一人一事的文章。通过父亲送女儿上学一事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表现父爱的材料许多,作者选取了父亲送女儿上学一事,精心地刻画了一个普通父亲的形象,话不多,有限的话语也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但您给予我的爱却是这般广阔无边,这般深沉细腻。文章采用多种描写方法,生动感人。父女俩简洁朴实的对话,生动传神;情真意切的内心独白,恰到好处;精雕细刻的肖像描写,把一个饱经风霜,爱女之深的普通农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另外,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父亲的理解和深深的爱。议论抒情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