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漫步,喜欢在油亮的小路上独行。喜欢小雨拂面那种清新、自然的感受;喜欢那清凉的世界,那个不受任何玷污的世界;喜欢在小雨中感受它的清爽,它的净洁;喜欢在那样的环境中思考问题。
然而,一切在那天有了转变。
雨下得不算小,我望望外面泥泞的路,就是不想出去。
那雨声却一直回荡在我身边,雨的清凉浸透了我的全身,它诱惑着我。我裹得严严实实地走进雨地。温度确实下降了不少,不时地感到一丝丝凉意。一时间,不禁有些厌烦起雨来,心情也随之冷了下来。
猛然间,我发现雨中有两个人影,那分明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和一位三十多岁的母亲。她俩合撑一把伞,母亲拼命地将伞向孩子那一边歪,自己的另一肩却早已湿透了,她却全然不顾。那孩子多么幸福!
我心中暖和了一些。
走着走着,看见前面一片汪洋似的水也许有些夸张,然而那片水的面积确实不小。我在远处看见了那片闪着光亮的地方,担心如何才能过去。到了跟前低头一看,那水中不知是谁码放了几块砖头。距离适中,正好引人过。我惊喜万分!
我心中一股暖流。
来到车站,这个世界,灿烂了许多。车来了,车上的人虽不少,但彼此之间有着默契:打伞的人宁可淋雨,也要在上车前把伞收好;穿雨衣的人尽量使自己不靠近别人;打伞的人上车后,将伞放到了一个远离人群的角落;穿雨衣的人在下车之前将座位上的雨水擦干
我心中暖融融的。我心中的雨早已停了,太阳出来了,光线四射。
雨中多了一道新风景人与人互相关爱。
来了,草绿了,花红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地面,在春风中,小草摇摇摆摆,从远处看,一大片一大片的绿,可好看了。小草使劲地向上钻,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累了就喝一点刚下过雨的露珠,只要一滴露珠就能滋润小草的全部身体,小草就不顾一切地向上钻,早钻出地面的小草呼吸着这个明亮的世界里的新鲜空气,感叹道:啊,多么灿烂的世界呀,我要快快长大!
花儿也不顾一切地向上长,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可爱的小草托着美丽的花儿,小草遍地是,花儿迎风笑。真美啊!花的品种不同,存在的位置也不一样,杂样儿:桃花、梨花、杏花它们五颜六色的面颊,招来了许多的孩子。
一说起春天,我们就想起了已经远去的冬天,冬天在2009年里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在冬天里,大雪纷纷,雪后给孩子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在春天里,春暖花开,花儿又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的享受。
古人也感受到春的魅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江湖春行》中写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让这首诗把我们带进春天的乐章吧!
我是一只幼蚕,缓缓地在桑叶上蠕动,啃着我的食物,喝着上帝馈赠的露水,悠闲地活着。这儿山清水秀,迷人的景色让人心醉……
一天,我正在安详地晒“太阳浴”,突然一只飞蛾飞过我的身边,深沉地望了我一眼,就匆匆地走了,留下我为他的眼神深思。那一眼包含了什么情感,鼓励、鄙夷、不屑、无视……
我不懂,但我开始向往蓝天,向往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在蓝天中跳舞、歌唱!我开始拼命地吞食桑叶,拼命地喝着雨水,我拼命地渴望长大,渴望自己能飞舞蓝天。
日子一天天悄然而逝,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着。渐渐地,我已经长大。那天清晨,我从鸟儿悦耳动听的歌声中醒来,发现自己开始吐丝了。我兴奋极了,我欢呼,为自己的成长欢呼,为自己更靠近理想欢呼!
从那以后,我拼命地吐丝,因为我曾听长辈们说过,只有吐尽了自己体内的丝,才能成长。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为了自己的理想,任何的传说,任何的希望,任何的挫折,我都愿意尝试!
就这样日复一日,我渴望吐尽体内的丝,终于等到了那一天,我成功地吐尽了最后一根丝,钻进了为自己建造的“坟墓”。我瞬间失去了一切,仿佛从醉人的天堂掉入了恐怖的地狱,周围的一切都消灭了,里面一片黑暗,只能听见鸟儿仍在歌唱。也许这就是“作茧自缚”。我挣扎着要出来,拼命地挣扎,却只是做无用功,白白地浪费时间,但是我没有放弃,直到我闭上双眼……
不知过了多久,我又醒来,想起我的梦想,我又开始挣扎。经历了无穷的痛苦后,我成功了。在破蛹而出的一瞬间,我发现自己有了翅膀,我实现了我的梦想。我在向往已久的蓝天中歌唱,我发现这儿的风景更美更美!也许是奋斗后的“重生”让我感受到了一切美丽!我这才知道: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世界,奋斗后才会领略到她的妩媚,她的诱人……
我看见了一只幼蚕,深沉地望了他一眼……
「点评」文章的可贵之处有三:一是本文的作者有着灵动的思维与丰富的想象,以童话的形式向我们娓娓地讲述了一只幼蚕为了理想,为了飞舞美丽的蓝天而不懈奋争的故事,突显了别致而又不乏新意的主题: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世界,奋斗后才会领略到她的妩媚,她的诱人。这样的构思精巧,耐人寻味,且有着积极的立意。二是作者用清丽柔婉的语言,极为细致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幼蚕奋力向上、百折不挠的内心世界,优美流畅的行文,显现出作者纤柔似花瓣的心思以及扎实的语言功底。三是结尾一段,既自然而然地呼应了文章第二段,也起到了激发读者想象、触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可谓是神来之笔。
作者的立意虽能扣住话题“风景”,但就整篇文章而言,作者详细描写了“奋斗”的过程,而忽略了对“风景”一词的必要点示。“更美更美的风景”究竟是怎样的,同样的一片蓝天在经历了风雨后的奋斗者的眼里又有怎样的不同,这些作者都没有具体的描绘。就紧扣“风景”这一话题而言,作者做得还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