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和书就有了很深的感情。
那次,妈妈给我买了许许多多的书,比如说:《唐诗三百首》,识字书,童话书,和作文书等等......反正是有很多很多的书,数都数不过来。我看到这么多书后,欣喜若狂,当我一头钻进书堆时,心中的狂喜是难以言语的。当然那时我还不识字,只是没见过这么多的书罢了。
突然,妈妈对我说:你先别这么高兴,你认识字吗?顿时,我的笑容笑容消失了。我突然变得有点口吃,说:不......不认识。妈妈说:别担心,你会拼音,你就先看识字书吧。当然,我也会帮助你认字的。
嗯我说。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就和妈妈一起看识字书识字。渐渐的我认识了一些字,看的书也多了。如果碰到不会读的字我就问爸爸妈妈或把这个字的一部分当作这个字来读。记得有一次我在看西游记这本书时,我把美猴王得打扮打扮读成了美猴王得打分打分。因为这件事,现在爸爸妈妈想起这件事还会嘲笑我。古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道路。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上了学校认识了更多的字。现在我可以看更多的书了。
我渐渐的看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我还背过了几首呢。心里美滋滋的。我还看了童话书,因为里面有图画,我就只挑这图画看。要不然在读错了字,爸爸妈妈就又该笑话我了。我只要想起那件事心里还是很委屈。但现在我长大了,我有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了。我读书时会先一遍又一遍的读这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乎略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书就是一位朋友,是他伴随着我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高三:靳雅骜
教育家最近杨叔子说他的学生如果过不了《论语》和《老子》的关就不能从他那里毕业,因为他希望学生应该多读人文书籍。我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也不敢妄加推测,姑且断章取义胡诌一番。
我心有疑惑,为什么非得要过《论语》和《老子》呢?堂堂中华五千年文明,人文着作何其之多,难道非得是这两本不可吗?倘使学生读了《庄子》、《孟子》、《韩非子》等等,可偏偏不愿意读《老子》,过不了《老子》的考试,难道也不能毕业吗?这自然是比较偏激的假设,但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学生没有读书的自由行,至少得被迫去读一些书。然而,我认为,即便是经典作品也不应强迫学生去阅读,更不能以考试来作为硬性规则,须知,中国学生向来是擅长考试的,设置几道题目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效果甚微,反而可能引发学生对经典的反感,适得其反。
之所以对读书有话要说,不单是因为杨教授一句话,更是因为屡屡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类似的言论,专家们纷纷发言担忧学生阅读现状,然而话说到最后无非是一句号召之类,毫无意义。
前面提到学生读书没有自由兴许在某些地方有些夸张,但,我想,在学校和高中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学校高中的老师之前是以学习的名义禁止学生阅读闲书,而后又有语文老师以作文的名义号召学生多背诵唐诗宋词,所以十七岁以前,除了j教参,我所看之书甚少,对书的概念了解甚浅,根本就没有什么读书的兴趣,为何?我所看的书不是教科书上几篇严肃深奥的文章,就是很多我无法理解美在何处的诗文,如此下来,我何以爱上读书?当然,这只是最初,我更开始从心底立反感阅读老师专家所推荐的经典作品,比如中学生必读书目,必读?为何必读?我偏偏不读!
这样的想法自然是不妥当,但是,如果站在人的思维的角度来看,形成这样的思维是没有任何过错的,而且,存在这样心理的人数众多,如果非得追究这种心理的问题,那只能说此人太不人性。
林语堂曾在《论读书》一文中提到读书万不可强读,强读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他也说明了理由:人之气质各有不同,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迟来可能是毒质,硬着头皮读书自然无效。这大概是解放之前的文章了,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专家们似乎忘却了研究这一点。在这篇文章立,林语堂引用了萧伯纳的一句话:许多英国人终生不读莎士比亚,知识因为学生时代被强迫背诵留下的恶果。如此看来,我反对阅读经典的心理是很正常的,学生不愿意阅读经典、唐诗宋词不是学生的错,至少主要不是学生的错。打个简单的比方,旅游的人走错了路,是怪追究导游的责任还是游客的责任?
其实,读什么书本是个人的事情,可偏僻那有人怀着善意想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少走弯路,然而又忘记了好书的概念是不确定了,一些书在自己看来是好的,在他人看来兴许就不是了,毕竟阅读需要性格、年龄、阅历、心智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如果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这种善意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了。在萌芽上看到王岱老师(山东省实验中学教研主张,中国教师写作教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自己教导学生,对喜欢经济的推荐《新经济》、《南风窗》、《战略与管理》等,对哲学感兴趣的推荐《苏菲的世界》、《顾准文集》推荐学生既喜欢看又看得懂,而且有一定作用的书,这才是真正的善意。
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但,这仍然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教育的问题已经拖沓了几十年了,比如林语堂在民国时期就提到了背诵的问题,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如此,而今,连教育体制维护者的老师也常常说教育制度如何如何有问题,可是问题仍然存在,故而说明,最重要的还是人的问题。
当然,我只是个学生。
杰克伦敦读书法
小纸条成了百宝囊
凡是到过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厨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初到他的房间里的人还以为那是什么特殊的装饰品呢。
实际上,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材料: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杰克伦敦从来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看镜子上的小纸条;在踱步休息时,他一边回忆小纸条上的内容,一边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词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时也一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时随地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由于他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积累材料,一点一点地把材料装进了自己的脑子里,再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他写出了一部部光辉的着作。
同学们,聪明在于勤奋,作文在于积累,杰克伦敦的小纸条成了他的百宝囊,你们也用笔记本,搜集材料,建个自己的百宝囊,作文时把材料从百宝囊里搬出来,何愁写不好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