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读书的记忆匣子,里面就会有一大堆我和书发生的趣事,有些事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模糊了,但还是有那么两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今年暑假期间,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去钟楼书店阅读课外书籍。当时你争我抢,看了好几本书,其实书的名字和主要内容我现在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当时,就是为了凑热闹,根本没有仔细的阅读和品味。后来,我也问了其他几个小伙伴,他们的情况也跟我差不多,都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而已。
几日后的一天,下午狂风暴雨下了近一个小时。我们开车回家,原来四通八达的马路现在也堵得水泄不通。反正也是堵车,无奈拿出缠了妈妈好久才买的《猎豹兄弟》这本书,仔细的阅读起来,看了几页后,我便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
其中,作者有写到在掠食者遍布的大草原上,以速度著称的猎豹其实是个非常弱势的种族。这句话立即让我好奇起来,他不是跑的很快吗?他们捕食的成功率不是高达百分之六十吗?怎么是弱势种族呢?带着心中的诸多疑问,我认真地读了近三个小时,终于在堵车结束前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原来大草原就是一个生存战场,任何种族不论先天强弱,只有善于学习,懂得正确选择,才会生存下来。正是这次经历,使我懂得了:读书就要仔仔细细地读,不能囫囵吞枣。
真是应了杜甫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只有博览群书,而且仔细阅读每一本书,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同学们,让我们以书为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吧!
高三:张文渤
当听到同学们在议论着影片如何感动,并为之落泪时,我偏执地认为,感动不必用眼泪诠释。这是我在未观看这次讲座影片之前的想法。由于某些原因,那天中午我缺席了,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才会有如此偏执的想法。
周末的时候,在家里独自观看《让世界充满爱》,我才发现,原来,当被感动到内心深处的时候,眼泪是不受控制的。可能邹越教授的演讲有一定的煽情作用,可,泪的确在眼角划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是凭着一股爱国热情在读书,后来他成了我们伟大的周总理;非洲黑人小男孩,在那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用他的坚持与尊严,向世界说明着,黑人也是人,黑人是不应该受到歧视的,他带着对民族、对国家的爱,在最后一程满身伤痕攀爬着,他没有得到冠军,但他却赢了。看到这里,泪水早已泛滥,可能因为生活之中的感动太少了,所以此刻才如此不可抑制地渲泄。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我何曾有过?是什么让我对民族的爱淡漠了?安逸的生活让我忘却了民族、国家的意义?我感到惭愧!
听到邹越教授讲到他在维也纳的一家商店前对国歌及电视上升起的国旗敬礼时,我并没有任何惊讶,那是不需要理由的。是无数先烈的血才染红了咱中国的这面五星红旗。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灵魂,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还需要什么理由。视频中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我随之在电脑之前行礼,可看见南京的学生却安然地坐在原位,在场的老师似乎也不为所动。那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太幼稚了,可对国歌及国旗敬礼不是本该从小便有的理念么?那一瞬间,我真的怀疑了。可邹越教授的话让我明白了,我没有做错。后来,听说那天中午到场看这一演讲短片的,也没有人对国旗敬礼,在第一次的时候!为什么?南京的学校生不懂,但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竟也能淡漠到如此地步。曾经无数先烈浴血奋战,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先烈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好生活,可好的生活却让我们淡漠了何为国,何为家,别用爱国要在心里的借口来搪塞,连最起码的敬礼,对国旗、国歌的肃立你都无能为力,便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成为理由了。
突然想起一位同学的话,集体观片的气氛特别重要。当时我便反驳了,如果如此,那观片便失去了意义了,是被内容所感动?还是被气氛所感动?大概找不到答案吧!我相信那天看片的人都懂的,只是那天没有一个带头敬礼的人,所以他们沉默着,当被邹越教授的话狠狠地扇了一巴掌后,他们才醒悟,才在后悔自己前几分钟的行为。这就是所需要的气氛么?也许我该庆幸那天的缺席,否则我也没有勇气当那个异类吧!
说完了对国之爱,邹越教授讲到了对老师应有的爱。的确,像李静、殷雪梅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去爱,但我想说的是,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师都值得我们去爱,并不需要在他们付出了生命抑或在牺牲了许多之后才被人们高声称颂。不需要,我们爱老师,只因为他们教我们以知识,教我们如何做人,不需要那些凄美、悲凉的结局。我们爱的是老师,不是那些死亡的结果。只要是无私地授学生以知识、教导学生真正的做人道理的老师,都值得我们去爱。
可能是教育政策的指挥棒出了差错;也许是金钱迷乱了学生的世界观;或许本就不该有那么多的也许存在。没有面包,谈何发展?所以许多的读书的人,为的只是上一个好的大学,以后有一份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理所当然地,便认为交了错,从老师那学知识,都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我们忘却了感恩,忘记了爱。但在我们心中,也许还有那么一两位老师的印象难以磨灭,可我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教我们如何取得高分,倒是在生活上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启迪!
说到对父母的爱,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问着自己,是不是所以的付出,慢慢地就会变得理所当然?彭清一教授的话是对的,我真的不懂得爱。我们不是羞怯。为母亲洗手,为生病的父亲捶背,那么简单,却羞于表达。如果这一份爱让你如此羞怯,那么它的位置也太轻了吧?
摩娑着病床上母亲的手,我的心在颤抖。我不敢在她的面前落泪,在来医院前,泪,已流干了,前几天的夜修课上,泪水早已止不住地流。现在,我害怕将母亲也给惹哭了。
看短片的时候,我们都被感动了,可感动过后,我们还保留着什么?也许,我是对的,眼泪无法诠释感动。因为行动被淡忘了。
我不清楚,是否爱需要在那样凄凉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可是,生活中,爱,早已淡漠。谁能明白,那是一种悲哀!
是什么让爱,在生命中淡漠?我想要一个答案!
读村上的作品是友人荐的,他借了我本《且听风吟》,说是让我感受村上的文风。我是一个感性多一点的欠理性的生物,故往往对文字优美的作品情有独钟,少些大家级别的思想深度无关紧要。一观此书名,心生一股欣赏的冲动。在一阵虎咽般的吞咽下,没寻到由书名而联想到的文笔和情节,倒是脑中徒增一丝不解与阴郁。但尽管如此,书中简单的文字风格着实磁铁般的深深地吸引了我。
莫名的感动之余,借了本村上的《挪威的森林》。阅前的我曾是一个不择不扣的乐天派,认为世界是美好的,活着是幸福的。可自掀开《挪威的森林》的扉页起,内心愈发迷惑,愈发压抑得无法呼吸。合书后的心情自是可见:除对村上淡淡的笔调的认可外,剩下的便是因主人公不算可歌可泣却绝对悲烈的经历产生的一丝悲伤和彷徨。而此感在与自身青春岁月的缺陷而系后便被无限的放大了。
这令人窒息的忧伤直至读完《活着》而痊愈。或许《活着》是《挪威的森林》的一剂解毒药,或许这关系本末倒置也应无可厚非吧,又有谁能知哪个是毒药呢?又或许本不应称解毒药,谁又能保证不会因《挪威的森林》一般的人或事而再次中毒呢?
若我们在悲观与乐观中来回摇摆而渡过一生时,最大的悲哀也就降临了。这也就是常说的缺乏坚定的信念。乐观是一种信念,悲观亦是。不同时期从两者不断切换时,信念便被举棋不定的犹豫而代替了,风格亦随之消失了。如此,我们就可被代替,存于世的价值便会被这可代替性分解得烟消云散了。正如士兵在教官的口哨声中左转右转一样,还是原地未动,却惹了一身疲惫,真正糟糕之处便在于此。联想到人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本是沿着一个方向坚定走下去,却总是左转和右转,中毒、解毒、再中毒,喘息之余忽得发现,自己离起点只有一步而已。其实在十字路口的迷失不是因选错方向,而是不断地变换方向。
说到底,这悲哀源于读者只读不思或读后略思造成的。未经沉重思考而赞同并吸收作者思想,其内心应未真的感动,只是暂时的感染而已。过段时日,其所中之毒便被其他书籍给解了。如此反复,其颗粒无收,书读越多,越是迷惑,空付(负)了时间。
读书之正道,依愚之见,当是精贵于多。此精有两层涵义:一,书本的可读性高;二,读者对书中所阐释的内容完全理解(关于赞同与否,那就见仁见智了)。
如若余之言,然善读书者鲜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