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高三四班的蒋思睿,今天,我来和大家谈谈读书二字。
书,是一泓清泉,能够洗净你的灵魂;书,是一缕春风,能够让你的思维重新生长发芽;书,更像一位老者,交给你人生哲理。读书,便是让我们与书谈论心声的方式。
古往今来,有多少伟人的成功都是因为读书。毛主席生前,总是手不离书,道德经也读了好几遍,杜甫、李白哪个又不是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呢?
我们从高三老师就开始向我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现在到了高三,我们也学过了不少好问,好诗,好词,读过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可为什么却总是对读书提不起兴趣呢?
道德经、论语这些古文我们可以说是理解太难,泰戈尔的诗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也暂且可以说是讲的太深奥了,可是一般的,我们有些同学也不愿去读,却对漫画有着极大的兴趣,这又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对我说,你怎么能这么爱读书呢?哪些方块字有什么好看的?现在我要回答你们,其实漫画,文章都是一种表达的形式,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文章志在陶冶情操,漫画则更侧重于放松心情。两者同出而异名,都是差不多的,但同学们为什么又更喜欢漫画些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心里抗拒文章,觉得不好看,放下心里的包袱,去感受方块字的魅力,其实你会发现文章也是非常美丽的。
让我们都去读书,在方块字里遨游,在阅读中快乐,这便是书的作用。
高三:向往love的年代
《三国演义》在我国是尽人皆知的作品。随便找来一个人也能说出些道道来。温酒斩华雄、赤壁之战、空城计等。我看时不禁拍案叫绝。仰慕关羽的神勇,钦佩诸葛亮的机智。可情节太好,看着看着就变了滋味。太玄了吧?
先说温酒斩华雄,别人迎战华雄都被斩了,关羽师出何处?哪儿来的绝世武功,帐中人一听到账外鼓声震震就瞧见华雄人头。关羽真是天神下凡,厉害到超声速了。
再说赤壁之战,此战的关键所在便是孔明借东风。大冬天的,只见孔明披头散发,口念咒语,站在七星台上一阵作法,便挂起了东南风。古人迷信也不能把诸葛亮神话成这样,让人想起《西游记》里的妖怪道士,着实破坏孔明在人民心中的英武形象。
其次便是空城计了。这一战绝了。深刻地表现了孔明在敌方心目中不可比拟的伟岸形象。
忽然飞马来报: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此时孔明身边也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吓得失魂落魄。孔明此时不慌不忙地传令下去:大门四开,禁止喧哗和出入。自个儿在那儿笑容可掬地焚香弹琴。想必那琴声必定悠扬得很,把司马懿这元大将骗得撤军。这司马家人才辈出,这司马懿怎么就不懂兵法。不进城来个擒贼先擒王不成么?能清楚地看到孔明弹琴的样子想必离的不远,拿弓箭射下他不久军心大乱势如破竹了么。就算这想不到,你那十五万大军吃干饭的么。在那城池周围困他个把月,没粮草供给,城里人哪会不出。再说了,这打仗的年头,大伙儿洒扫什么城门啊?叫我看来,这孔明的戏也太假了。若不是要把他这个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再塑造得高大些,就是那司马懿太傻了。
后来看《品三国》才得知。原来这空城计根本不是孔明的计谋。全是他晋朝的粉丝郭冲先生感觉大家对他的崇拜还不够,就替他打了这场流传千古的仗。事实上,司马懿那会儿在很远的地方做都督,哪能分身率15万大军来打他?
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三种面目。一是历史形象,就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二是文学形象,就是文学家主张的样子。三是明间形象,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样子。每个人对这段历史都有自己的谱。于是几千年下来便越来越邪乎。
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着作的。于是《三国演义》不是真的三国,但人们就是爱看,并百看不厌。
话说回来,咱不用把三国了解得很透彻。坚持心目中的人物形象,爱听戏的照旧,说书的仍靠这谋生计。毕竟历史已经过去,把搞明白玄乎历史的时间拿来创造新的历史不是更好么?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