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一听到这首古老的童谣,我就想起了我的家乡。因为我的家乡就制作香酥脆甜的糖瓜。每年一进腊月,天气就冷起来,冷得让人在大街上站不住脚,人们一个个窝在温暖的灶炉旁唠嗑。大街小巷人影稀少,四处冷冷清清。天气那么冷,爷爷却很高兴。因为天气冷就可以制作糖瓜了。爷爷可是制作糖瓜的行家里手啊!
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正是制作糖瓜的好时候。爷爷喜滋滋地去找村里最有威望的太爷爷。太爷爷带着老花镜,翻开黄历仔细地看,哪天是点灶的好日子。定好日子,大家着手从商贩手里买来大堆的煤块,一袋袋的小米、白糖、芝麻仓库里堆得跟小山似的,只等点灶的吉日到来。吉日一到,爷爷招呼所有的伙计,一大早就忙活起来,摆上案桌,炒好供菜,点上纸烛,四处烟雾袅袅。村中的神婆在桌边双手举香,口中念念有词。大家神态庄重,虔诚地在供桌前跪倒,四处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气氛。最后在神婆的指挥下,大家一起磕六个头,表示六六大顺。点灶仪式就算完毕了。
爷爷亲自点火生灶。灶上一口硕大的黑锅,里面倒入发酵后生成的饴糖(将粉碎了的大麦芽和蒸熟的小米拌匀,倒入发酵缸内发酵后生成饴糖),兑上一定比例的开水和白糖,开始熬糖稀。身强力壮的长海叔手拿木掀开始不住地翻动。锅里的糖渐渐融化,变成又粘又稠,散发着金黄色泽的黄糖稀。此刻作坊里热雾缭绕,弥漫着一股甜丝丝的气息。长海叔搅拌起来格外费劲了,糖稀随着木掀的搅动起起落落,发出沉闷的咚咚声。虽然是寒冬腊月,长海叔光着膀子还累得满身是汗。这是制作糖瓜的第一步熬糖稀。糖稀熬好,六七个师傅开始大显身手了,进入最关键的拔糖环节。大锅内放水加温,待水烧开,有经验的师傅们就把炒好的糖拔出一块,挂在木钩上,开始用手拔,边拔边在出气口的蒸汽上蒸,越拔越白,直至松软洁白。火候成熟,几个师傅手握拔好的糖条从热气腾腾的作坊里鱼贯而出。滚烫的糖条骤然变得温软。他们像拉拉面一样,来回拉几次,形成糖片,再合缝形成糖管子。外面的冷空气灌入糖管中,膨胀起来。师傅们娴熟地用腰间的麻绳把糖稀条割断,迅速为糖瓜塑形。糖瓜是圆是扁就看师傅们的手艺了。形状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了。拔糖的工序完成,糖瓜就具备了雏形外圆内空。只是外表还光秃秃,就像一个没穿衣服的皮球。把裸露的糖瓜放入盛有芝麻的竹筛中,几个心灵手巧的大婶开始粘芝麻。随着竹筛均匀地晃动,尚有余温的糖瓜上粘了一层密密的芝麻,就像给糖瓜裹上了一件蕾丝衫。
你别以为糖瓜都一样,都是又圆又大。其实,你仔细瞅,就会发现,糖瓜的模样有的显得蠢,有的很秀气,还有的很大气。模样端庄的糖瓜往往被选作小年祭灶的供品,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只有小年的时候奶奶才买一个糖瓜,放在供桌上祭灶神。我馋得不得了,可奶奶不让吃,说要等灶王爷吃完了,从供桌上撤下来我才能吃。我问奶奶:为什么要给灶王爷吃糖瓜?奶奶说:这是老一辈儿传下来的规矩,过小年献糖瓜给灶王爷吃,要用糖瓜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这样的传说故事我是半信半疑,可也没胆量与灶王爷争糖瓜吃,却又忍不住嘴馋,常偷偷地趁奶奶不注意,用指甲掐下一两粒芝麻来放在嘴里解馋。现在想来真是既可怜又可笑。现在一到冬天,满大街都是摆摊儿卖糖瓜的,只要想吃就能买到,却感觉再也没有小时候那么甜,那么香了。
家乡的糖瓜吃起来脆甜香酥粘,别有风味,不仅是年年供桌上的必需品,还是走亲访友的佳品。家乡的糖瓜远销全国各地,给乡亲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家乡人们也因为糖瓜过上了如糖瓜般甜蜜的生活!
高三:陈国坤
作文
点评:作为全文的线索,糖瓜所代表的其实是自己的爷爷以及自己对于家乡冬天的印象,作者回忆了自己家乡冬天的时候爷爷制作糖瓜的过程,我逐渐长大了,可这位老人却始终不曾改变。
相信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一种食物,可能是街角的冰糖葫芦,可能是走街串巷的棉花糖,可能是冰天雪地里的一口热汤,这些冬天记忆里的事物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而他们的不变往往总能启发我们的思考。
文章最后的情感非常深刻,家乡的糖瓜永远是记忆里最美的样子。
点评老师:沈霁月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也觉可笑。此时此刻,正值隆冬季节,却还要思念冬天,若不是有意做作,还真与常理不符呢!很多人说,今冬,阳光明媚,就如深秋季节,一点儿也不冷。冬天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冬天,就应该大雪漫天飞舞,北风昼夜怒吼。然而任我在内心千呼万唤,洁白的雪至今仍杳无踪迹。即便是寒风呼啸,乌云压顶的日子也极少见。这样的天气,能算是冬天么?
我无由地思念起记忆中的冬天来。
小时候,冬天好冷好冷,寒流三天两头光顾,在山河大地上,把冬的印迹刻得很深很深。脚下的黄土地,甚至会被冻得裂开缝隙。宇宙苍茫,四周的山野不再妖饶,皆浑成一色。房前屋后的树木也失去婀娜的姿态,显得沧桑凝重。黄河河道不再浑浊,河面上结着厚厚的冰,整个河道像一条银白色的带子,在蓝天下蜿蜒飘舞。横亘在天际的山峦,朦胧成暗灰色,若隐若现,宛如戴着纱巾的少妇,隐匿在屏风里,教人遐想无限。所以,冬天虽然冷酷,但意象丰富,一点儿也不单调。
冬天,万物皆休眠了,唯有风,是最活跃的。风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来去无羁无绊,但它逃不过猪的眼睛。都说猪笨,其实猪是很聪明的,每在寒潮来临之前,它就哼哼唧唧地往猪棚里衔柴草垫窝。人们根据其活动,判断出天将变冷,于是提前作好防寒准备。风是冬天的主旋律,不管在哪里,都能听到它的吟唱声;沙尘是风的旗帜,总是高高举起,飘扬在空旷的野外。冬水淌过,天气骤然变冷,农田里的水结成冰,白茫茫一片,好壮观。当土壤全部被冻结后,沙尘就会少些。乡下的孩子自由快乐,他们像风一样,任性而为,不受拘束。那时,乡下池塘很多,孩子们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每到初冬,池塘水面就被冰层覆盖,胆子大的,在池塘边小心翼翼地抻出脚,试探冰的承载力。有时候,薄冰会卡察卡察的响,就听嘴里喊着响冰不烂,烂冰不响。继续往前走。当然,有不幸掉入冰窟窿的,等到爬上来,全身湿透,嘴唇冻得发紫不说,回家后,免不了要挨顿打。顽皮的孩子,用大人的话说没有记性,到第二天,全然忘却了昨日的痛苦,继续到冰上玩。
风还像把刀子,有意磨练人们的意志。但凡经历过凛冽西北风洗礼的人,其意志与忍耐力,往往要坚强得多。小时候,每到冬天,手背上就裂出好多伤口,脚后跟也如此,这里刚好,那儿又裂,此起彼伏,直到冬天结束。记得爷爷常挂在嘴边的话:三九三,冻得野狐子没处钻。在最冷的三九天,就连山上的羊群也逃下来,躲在温暖的家里。羊是农家重要的财产,不但产羊毛赚钱,还能繁衍出更多的小羊。寒冷使人的爱心蔓延到动物身上。下山的母羊开始陆续产羔,大人们也跟着紧张起来,两只眼睛昼夜盯着绵羊滚圆的肚子。由于气温过低,如果在半夜,还会把绵羊留在卧室里,让其在屋里产羔。刚生出的小羊羔很顽强,在地上挣扎几下,就可以摇摇晃晃地站立。人们很怜惜,会把小羊羔放热炕上,以免被冻死。
空旷的乡村虽然冷,但空气很纯净,不管什么样的味儿,都会传得很远很远。炊烟也如乡民间那般亲切,它们带着本家的饭香到邻居家串门,互相问好。所以每当炊烟四起,邻居家做什么吃的,鼻子敏锐的人都可闻出来。要是谁家炒肉,半个巷子都可闻到。
冬夜很漫长。晚饭后,躺在火热的土炕上,可以发挥想象力,想黑夜里会有些什么。迷糊中甚至感觉神仙鬼怪就在屋外。不然,为什么一到夜晚,风就在空中咆哮如雷,即便是在屋里,也能感觉到光秃秃的树木无助地看着北方,瑟瑟发抖,低声呜咽着。起夜,对于孩子来说,是比较害怕的事情。屋外伸手不见五指,风在身边跑来跑去,感觉人几乎要被黑暗拐走。寒星镶嵌在黑黢黢的天幕上,忽明忽暗,随时要被风吹灭的样子,更增添了对黑暗的恐怖。不过只要走出去,胆子自己就大起来了。如果一觉醒来,感觉外面亮晃晃的,甚至有些刺眼,那外面肯定是下了雪。冬雪最善解人意,它轻手轻脚飞来,悄声落在屋顶、院落、乡间小路甚至野外。就连光秃的树枝上,也挂满晶莹的冰霜,成为真正的琼枝玉树。瑞雪兆丰年。雪是乡下人最喜欢的,雪后,大人开始清扫道路,把洁白的雪堆在地里。孩子们最快乐,更不怕冷,在雪地里跑来跑去,有时把鞋弄湿,即使脚后跟被冻肿,也不愿呆在屋里。
冬天节日多。农民们忙乎一年,终可以歇息了,纷纷走亲串友。家里来了客人,总要做些好吃的招待,孩子们自然也跟着大亨口福。乘农闲,给年青人操办婚事,整个村子就像是过节般,全体出动,倾全力帮忙,出人出物,毫不吝啬。待客所需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几乎全部从各家各户拼凑。当然,最精彩、最开心的,还是闹洞房。那时,不管是小伙,还是姑娘,都比较腼腆,所以人们的玩兴很浓。持续时间最长的节目,无非是给长辈或者大哥大嫂点烟。每当此时,不管平时吸烟的,还是不吸烟的,都要凑上去,要支喜烟抽。有使坏的,故意将烟掐短,新郎新娘若想将烟点燃并用嘴叨住,须将脸贴在一起,这在那个年代,可真是难度不小的考验呢!看新郎为难、新娘害羞的样子,有些人就越起劲的闹,推推搡搡,把新郎新娘往一起挤,小孩子们也跟着瞎起哄。热闹的场面,让寒冷的冬天也充满暖意。对乡里人来说,进入腊月,几乎天天在过节。家家开始杀猪宰羊,蒸馍馍、烙饼子、炸油香,忙得不亦乐乎。等做好了,送完东家送西家,乡邻相亲,相互分享快乐。
冬天,乡下的生活单纯,但不寂寞。吃过早饭后,一群人男人们蹲在背风的南墙根下,嘴衔香烟,将手插在袖筒里,边晒太阳,边说笑,或下棋打牌,其乐融融。女人们更喜欢串门,乡邻四舍,东家走西家,一起做针线活,说家长里短,不觉就到了该回家做饭的时间。急步赶回家,在厨房里忙乎,不一会儿,饭香就飘出院子。女人站在大门口,扯开嗓门,呼儿唤夫,回家吃饭。于是男人拍拍屁股,掐灭烟头,和其他人打声招呼,慢悠悠地朝家里走。灰头灰脸的孩子们,尖声叫着,跑回家
星期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我和姥爷去钓鱼。
吃过早饭,我和姥爷带着渔具就出发了,走了一段路便到了目的地村后的小河。我和姥爷各自挑选了个地方,拿出鱼杆准备钓鱼。开始钓鱼了,姥爷对我说:钓鱼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许有一点动静,否则就会吓跑鱼。可是,我一会儿就不耐烦了,一会儿提起鱼钩看看,一会儿提起鱼钩看看。姥爷见了走过来笑着说:我不是给你说了吗,钓鱼要有耐心。我点了点头,又专心地钓鱼。可是,等了一大会儿,鱼还是没上钩。我在心里安慰自己再等等
可是,快中午了,我还没钓一条鱼。再看看姥爷的鱼桶里,鱼都快装满了。我垂头丧气地坐在那里,姥爷看见了,笑呵呵地说:你刚才一会儿看看,一会儿看看,早没鱼敢吃鱼钩了。你再换个地方试试。听完姥爷的话,我换了个地方,然后耐心地钓鱼。不多大会儿,我也钓到了一条鱼,我看着姥爷笑了。最后,我和姥爷心满意足,满载而归地回家了。
钓鱼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