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几点钟,以集结号为令,随时准备撤退。听不见号声,你就是打剩的最后一个人,也得给我接着打下去!
是!
团长的命令,连长的回答,构成《集结号》整个故事的核心。1948年,中原野战军独立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拖上个临时指导员共47人坚守汶河南岸旧窑厂,这是一个营的军力也只能抵挡四个小时的险要之地。
47条年轻的生命,有日夜盼望回去的家,有朝思慕想的亲人,47个鲜明的个性,触碰着心灵最深处的感动。几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着最真实的人性。
九连连长谷子地,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冷静而不失人情味,把每一个战士放在心里,胜于亲兄弟。在汶河南岸眼看着自己的战士一个又一个地倒下,集结号又迟迟未响的疼痛与焦虑;当有人提出集结号已经吹响自己又真的没有听到,选择留守阵地时的坚忍;被误会是国民党俘虏时的忿忿;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地雷,怀想死去兄弟时的愧疚,渴望救赎的煎熬;一直坚持寻找已经改编了的独二师的坚持;在烈士陵园里得知集结号根本没有为九连吹响过时的愤怒;在旧窑厂誓死要将死去弟兄们的残骸挖出以证明他们坚持奋战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不是无名失踪者时的疯狂;迟来的追认烈士通知到来是的激动
还有姜茂财,九连的阻击手,用身体支撑住了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坦克;还有吕宽沟,为谷子地找一块能走的手表,让他能知道时间而牺牲;还有黑子
一个一个不仅仅高声呐喊口号的真英雄,每一个都是有着最淳朴原始的爱国情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战士形象。残骸找到了,1948年到1958年,整整迟到了十年的证明,烈士的称号,他们不再是无名失踪者,也没有人能抹黑他们的功绩!
向谷子地、焦大棚这样长眠于地下的无名英雄致敬!
向所有默默无闻的英雄和烈士们致敬,这也是《集结号》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
不知何因,看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之谜、哈利波特与阿兹拉库逃犯、哈利波特与圣火杯这四部,我仿佛看见了一种寂寞力量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而大肆宣泄。或许是我比较主观,也或许是我曾经看见过对哈利波特作者的一些报道,使我有了这样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也激励着我,寻找自己的突破口。
还有一种感觉,就觉得哈利波特的扮演者很不错,但和《红楼梦》的宝玉扮演者很像,都是孩时是最美的时光,那种特别的美好,只能留在特别的年纪。哈利波特前面几部,年纪都不太一样,似乎是跟着年纪大一点就拍一部的感觉。这是和宝玉不太一样的。宝玉是拍了宝玉这个角色后,就再也没有合适的角色了。也在也拍不出那种角色的高度了。这是一种艺术的极限。或者说二者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有些美好的东西,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会再来,你只能回味,不能重来。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道理,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美好的东西都会过去。犹如昙花一现。这是一种美丽的忧郁,正是因为美好,而不再可得,我们怀念,我们忧郁,甚至哭泣。以前不明白伤春是为什么,此刻想起这个词,让人心头感慨万千。还是李商隐的《锦瑟》说得好: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好一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道尽了多少人心中的惆怅。记得前阵子,特别喜欢三个句子,一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努力去考公务员的时候心中常挂的,但因自己的不够精诚,只浮留表面而流产。二是,一个对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下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也是我在回顾自己过去的时候,感慨很深的一个对话,使我明白,原来一切都是因我们执着而成为问题,是我的不放下,使我一直沉浸在痛苦和伤害中。而这一切早就来了又去,已经无一物了,我还在原地徘徊。这是一种沉沦的悲哀,这世间最难了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事情。当我觉得一切都淡去的时候,他却告诉了我他已经变了,这变化像一把利剑,在我毫无防备的时候,往我心口来了一刀。我觉得我那时候还真是有些绝望的癫狂。记得特别清楚,我早晨醒来后,气闷,胸中难受,一直干呕。后来强撑着去工作,在下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难受得不行,好姐妹来陪我了,我忍不住提起了这件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太悲伤了,说着,到站起来的时候,我已经站不起来了,两脚无力,发麻,抽筋,学英扶着我走出那个小店。我们两个人就在文化广场上坐着,广场上下起了零零星星的雨点。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悲伤是可以伤到身体的。我觉得我每次咀嚼起这段回忆的时候,我就明白,为什么人会自杀,自杀是一种情绪,一种绝望,一种悲伤移到了身体的伤害。心已经不愿意承受了,只能由身体了结。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对自杀是持同情和理解的态度的。因为写作常常伴着强烈的情绪。不谈了,不再去咀嚼这些悲伤。还有一句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对人生路上的一种仰望。
已经离题万里了,我们再回到哈利波特这里吧。我最欣赏的,还有它里面现实和想象的融合。非常的让我产生好感。哈利波特往返在魔法学校和叔叔家之间,这就是最大的两个点。魔法学校里面的故事又是很有现实的影子的。而叔叔家就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但又有夸张的手法。这就非常的了不得。都处理得非常的不俗。让人真是耳目一新。在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幽暗魔法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秘色彩和唯美镜头的世界,不会让人觉得尘世喧嚣的浮躁感。特别她能处理好不浮起来,这就非常的需要功力。因为一般的文章,看了就会觉得看不下去,很烦躁,而且甚至看完了,更烦躁。这就不得了。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09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