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成为一名法官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他们的心目中所梦想的法官形象,比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所亲身感受到的更光荣更神圣。在西方国家,只有三类人可以穿上特定的长袍:疗治肌体的医生、洗涤灵魂的牧师、维护正义的法官。法官是正义的使者,是公平的化身。他社会地位崇高,倍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独立裁判,生杀予夺,不怒自威;他集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清醒的头脑于一身,一生致力于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威严;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各行各业中最崇高的职业道德,品行高洁,襟怀坦荡,弘扬美德,匡扶正义,以一身浩然正气傲然挺立在人生潮头,象泰山绝顶令人仰止。
然而冷静衡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看一看我们身边无数个普普通通、勤恳工作着的法官们,不能不感受到崇高三字的沉重。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多元性、开放性、利益性,也产生了道德观的众多选择。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高贵和庸俗的碰撞,清贫和金钱的较量,寂寞和繁华的斗争:一边是我们勤勉辛苦、加班加点的工作,一边是不法商人投机偷税,大发横财;一边是我们舍身求法、为民解忧的万丈豪情,一边是无法逃避的行政干预、人情困扰、执行难、地方保护各种顽疾;一边是我们每月平均千元以下的微薄的工资,与此相对应的穷尽半生积蓄购置的两居室、三居室,一边是同样通晓法律的知名律师,代理一次大标的诉讼即可获得的数万薪酬,还有他们与此相对应的坐落在绿林芳草间,出入均为高级轿车的所谓高尚住宅区。
当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尚未完全跟上社会变迁的脚步,当我们的社会对奉献和高尚只限于提倡却没有给予有力的保护和慷慨的回报,对卑劣的言行只限于指责却没有给予迎头的痛击和严厉的惩罚,那么卑劣就得到了纵容而显得务实,道德就受到了冷落而越发飘渺。我们的优秀法官们,其法律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比那些知名律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不去做出现实的选择,是什么一种精神力量让法官无怨无悔地承担着这么沉重的社会良知,执着地把守道德的高地?
我的回答是:是的,是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我们,让我们必须承担,必须把守,必须安于一生的清贫,这份清贫甚至要延续到我们的后代。我们必须如此,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法官,道德和良知的守护者,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高尚的道德,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律师有执业纪律,企业有竞争准则。但是有些行业与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即使从业人员素质很差,公众也能容忍,期待他们慢慢改正。法官却不同,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是一类特殊又敏感的人群,我们永远处在各种利益和冲突的尖锐的纠结点。以我们现在的国情,普通老百姓绝对不会因为楼下放音响时间太长了,睡不好觉就毫不犹豫地起诉他;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撕破脸皮闹到法院来的。很多人来到法院时早已经心灰意冷,怨气十足,抱的是不蒸馒头争口气,这官司我非赢不可的激进态度,对诉讼结果的强烈关注使他们对法官的言行十分敏感,只要法官实体或程序上处理得稍有偏差,或者仅仅是言辞上有冷漠和厌烦,当事人就会认为法官不公正。社会公众对法官的职业道德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了普通的道德标准。难怪有人说:如果社会上追求完人的话,那么法官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完人。有人可能说:我不是完人,不是圣贤,我只是一个平常的人,我何必要时刻满足当事人苛刻的期望,那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太累了吧。我就自私那么一点点,平时当事人向我意思那么一点点,有机会去吃那么一点点,有什么不可呢?我要说,善恶无大小,质的飞跃来自于量的积累,今天接受的一点点意思,也许就酿成你明天成为腐败蛀虫的一念之差,你放纵自己的那一点点,会无形中侵蚀着司法战线的万里长堤,慢慢损害着整个社会的公信力。我们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就已经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它决不应该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也许达到它的道德要求真的是太难了,但是我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希望总比困难多!
李大钊写过的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我觉得同样适用于法官。只不过法官写的不是普通的文章,而是关系当事人切身利益的判决、裁定,一个优秀的法官,能够通过他所经手的每一份判决、裁定,巧理千家事,温暖万人心,从细微处显公正,于点滴间见效率;努力去伸张我们整个社会的善良和正义,抚平你失衡的心态,净化你浮躁的灵魂,体现他崇高的个人道德。永远不要小看道德二字,它经得起金钱的腐蚀,使法官成为国家大厦坚固的基石;它抗得住权势的压迫,使法官保持着不卑不亢的骨气和正气;它激励我们所有的法官心灵相通、相互勉励,如同那展翅的雄鹰,襟怀万里、志存高远、惩恶扬善、与时俱进,共同守护中国法制的湛湛蓝天,去迎接属于国家、属于民族,也属于我们辛集法院、属于我们在座每一个人的光明美好的未来!
相关阅读推荐:
五千年的文明铸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善良的人民,他们有着山一样的脊梁,海一样的胸怀,包容天地的气概。如今,这个具有最优秀和美好品德的国家呈现给世人太多的感动与震撼,并逐渐影响并改变着这个世界。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512汶川大地震。因为就在那一刻,天塌地陷,往日秀美如画的仙境变成人间地狱,许多人失去生命,许多孩子变成孤儿但也就在这一刻起,坚强的中国人民显示出了空前的道德观念和民族凝聚力,万众一心,所有中国人都把抗震救灾作为己任,积极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工作中。
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在救一个!这是一名普通的救灾战士在余震即将发生时的千钧一发的时刻被队友死死拖住时跪下哭喊着说得话。周围的队员听完这句话,流泪了,全国人民流泪了。这个战士只是为了多从死神那儿抢回一个幼小脆弱的生命。他只是千千万万救援战士中一个,但是,这发自肺腑的一句话,显现出了他极高的道德修养和对生命的怜悯。
他,是一名年轻的老师。在地震即将发生时,他本能地开始对学生们大喊:同学们,快跑!而自己却抱起了两名相对弱小的学生迅速地往楼下冲。到了楼下,他也来不及喘一口气便又返回三搂抱起另外两名学生当他再一次返回三楼准备救下两名学生时,顶楼轰然倒塌,他被混凝土块砸断了双腿,倒在血泊之中。但他不顾个人安危,断断续续地说:我恐怕已经不行了,快救学生!年仅24岁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诠释着人性里最光辉的品德。
这样的感动很多很多,来自祖国各地的志愿者不断涌向灾区,全国人民积极捐款几百亿,献血车前等待的人们排成了长龙,一批批救援物资正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灾区。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枯,有我们守望相助。在这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我们将大灾化成了推动道德前进的动力。一场灾难,体现了中华儿女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我们能庄严地告诉世界:中国是永远打不倒的!
在正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向世界呈现了文明发展中的强大中国。
在男子体操全能比赛中,6位小伙子顶着巨大的压力,团结合作,认真做好每个动作,终于在阔别8年之后重新摘取了这个项目的金牌,他们泪洒赛场,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泪水里有着太多的艰辛与等待。还有举重、游泳、射击等项目,这些运动员真的是不畏强手,赶打敢拼。他们将自身的道德升华为一种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将这种信念通过奥运会传递给世界人民,汇成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
这些事例都向我们生动地展示着道德的魅力,所以我认为道德是朵美丽的花,深植与每个人的心中,看你如何浇灌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必须从小事做起。其实,道德文明离我们很近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比如:给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妈妈端上一杯热茶,帮同学解决一道难题,主动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小孩让个座,弯腰捡起一片纸屑等等,都是一个又一个道德文明的体现。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前迈出一小步,社会就能迈出一大步。一个人的力量好象一滴水,许多人的力量就是一片海;一个人的力量象一盏灯,许多人的力量就会照亮天空;一个人的力量好象星星之火,许多人的力量便可成燎原之势。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让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道德文明信息。
亲爱的同学们,党和政府在关心着我们的成长,爸爸妈妈在期待着我们成才,我们在为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白自己在道德建设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扞卫者,逐渐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响当当的中国人!
大连市第80中学七年六班 倪子惠
相关阅读推荐: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有人把《西厢记》和《红楼梦》评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赵景深:《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第六才子书?读西厢记法》);明初的贾仲明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部《西厢记》,竟能得到人们这样的赞叹,我想其中的关键在于主人公对于传统价值和道德的颠覆及叛逆。这种颠覆和叛逆,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历史发展使然,也是人性发展的结晶。
特殊的社会氛围形成独特的气质与心态,艺术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痛苦、压抑、悲哀、激愤和希冀都汇入和消融在艺术的想象和幻觉中。王实甫的真实意图是明显的,他肯定男女的情欲和爱情,他的表达是隐晦的,放在距元代几百年的唐代,有点以古喻今的味道。在爱情和追求的背面,作品所展示的寓意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有限性。作者在他的叙述中完成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转换诉求,使作品充满活力地将历史和现实贯穿并加以表现,流传至今。无论在共时层面上还是在历时层面上,作品都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是无距离。历史与现实就相当于镜子的里外之间,当历史在现实中重演,或者,把现实放回到历史中加以折射,谁又能因为时空的差别把它们明辨得黑是黑白是白呢?现实视角与历史视角常常可以在某个共同的母题中叠合在一起,或找到自己的一种类似于梦诠释,相得益彰。
从元稹的《莺莺传》开始,到董西厢、王西厢,崔莺莺在性格上基本是不变的,都是叛逆的,唯一改变的是她的命运。关键就在张生。张生从一个负心、虚伪的文人一变而成为痴情的志诚种。这种转变是有进步意义的,当然更有读者的接受趋向和作者的取舍。抛开陷入相思中的癫狂,作者赋予张生几近完美的男性气质:才华横溢、俊美多情、风流倜傥、柔情豪气兼备。他的出场,就是如此:第一本第一折,张生自我介绍后,表达自己大志未遂的惆怅: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接着唱一曲[油葫芦],抒发了他何其雄伟的气魄和抱负: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张生的怀才不遇和自我欣赏,实际上充满了孤芳自赏的意味。而这种自赏、自信乃至轻狂,却显得傻而不那么世故,甚至可爱。这也是张生得到崔莺莺爱慕的缘由,为他抛弃一切,无所顾及也是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的,甚至于符合了多数古代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李渔说:整个西厢只为张君瑞一人。
在那个社会,男性在政治上、社会上、家庭中,都是绝对的统治者。男性有各方面的自由,在婚姻问题上、爱情问题上。性生活上都是如此。张生遇到的阻力较小,不过这种阻力来自老夫人,她是根本不准莺莺和其他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的。莺莺对张生既然临去秋波那一转,从她的身份、处境来说,已经尽可能地作出了暗示:她对张生颇有好感。以后产生的一些波折,则是因为张生太性急太鲁莽;因为张生对《明月三五夜》这首诗的破解不够标准,因此出现过尴尬的局面使张生一度处境非常狼狈。如此而已。而莺莺这方面,情况要复杂得多。她早已经被父母许配给了表哥郑恒,已经没有资格再考虑其他男性了。而在老夫人那里,她知道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她在初见张生时,临去秋波那一转,已经够勇敢了。虽然和张生是偶然邂逅,产生爱情也是必然的。《西厢记》没有写她当时内心的思想斗争,仅仅写了她对老夫人管束太严的不满。后来经过白马将军解围前后,她事先希望张生能退掉贼兵,那么可以名正言顺与张生缔结良缘,因为这是老夫人事先的许诺。当老夫人的设宴答谢张生救命之思时,居然自食其言,命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莺莺忍不住对老夫人咒起了诅。从此之后,她就采取了背对背的斗争策略,决定造成既成事实,让老夫人去应付。
崔张二人,从一见钟情到私定终身,爱情似乎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理由。而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着意于颠覆不合理的、与人性相悖的各种观念和道德,以及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的约束,去寻求自我等等诸多作为人本身的价值的实现。男女主人公寻求个性解放、超越各种精神束缚的意义比爱情本身更为有力,也更为重要。更为主要的是,作品还显现了主人公在面对上述实现人生价值时自我意志的较量,从而使得这个故事在艺术家手里获得了终极意义。在他笔下浓缩的爱情经验,为社会提供了最典型、最有力的批判和最不动声色的瓦解。因而这出戏剧不是浅层次地展现人与命运的游戏,而是人不甘于命运的摆弄,不甘于社会黑暗现实的左右,通过颠覆式的抗争找到希望与理想之路。这是人类欲望与意志搏斗的一个绝好例证。他肯定人欲本身就是对儒学、礼教的一种对抗。这一点,除了爱情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第一本第四折中,普救寺里众人为老相国做法事。作者这样描述众和尚见到美貌的莺莺时不能自持的生动场面:[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这个极富喜剧性的生动场面实在令人发笑,然而笑的背后是苦涩的。那一刻是人性真实瞬间的再现,它显示了封建儒学和宗教制约下人的荒谬与可笑的痛苦,以及人的自然性本真体现。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新时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当代小说家汪曾祺。他对人性的关注集中体现在那篇被受关注的《受戒》中,小说有极其类似的描写。
张生被爱情所折磨的痛苦、为情欲所受的煎熬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崔莺莺如果不是为着情欲的痛苦和爱情的理想,也不会抛开一切精神上乃至人性上的束缚,勇敢地自荐枕席,去追求自己吉凶难料的未来。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开始对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个性的自由并没有自觉的意识,或者说他们本不想背离现有的生存模式,他们是在自我情欲的主宰下才去追求爱情,并且是在不自觉的追求中一不小心成了封建价值观念的离经叛道者。王实甫终于揭掉了人性的面纱,使他们的灵魂和情欲,不再有任何遮掩。他让人们思考,人如何面对自我,是服从于外在的社会性的约束,还是服从于自我意志;是听凭命运的安排,还是与之较量,从而使作品在爱情之外,在挑战门第和封建礼教之外,获得了多元的意义。
王实甫的叙述是理性的,旁观者式的。同时,作者对这种叙述做了时空的限定:作品产生于元代,展现的却是唐代的故事。我以为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忠实于原着,而是有其复杂的人文背景和精神导向。这种限定的好处在于,它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堡垒,在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背后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对他们的追求做一个理性的洞察与判断;同时作者可以更加隐蔽地传达自己的人文思想,呼唤个人的自由和情欲的解放。元代历时几百年,对士人、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是一场没有明天的噩梦。元代士人的心灵负荷比它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来得沉重。他们所体验到的,不是一般的仕途坎坷和宦海沉浮所带来的痛苦,而是生存的困扰、个性尊严的失落和生命价值的被嘲弄。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