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二

关于血投名状的作文

 

《关于血·投名状的作文》【第一篇】

 

 

  血,四溅飞扬

  这,是战场

  我,把性命交托到远方

  你的手上

  结局,并无两样

  月,朦胧

  寒枪,阵阵冷意散发

  新旧交替的创伤

  只为,换取一份投名状

 

高二:明月不开

 

《关于血泪闯关东的作文》【第二篇】

 

 

这几日闲来无事,只是坐在电脑前看电视剧,突然想起了《闯关东》。第一,我喜欢李幼斌的表演。第二,我家先祖就是闯关东的,感觉很亲切。听爷爷讲,我家祖籍在山东,具体在哪里他也不知道。当年我的太爷爷的太爷爷和他的七个兄弟背井离乡来到了关东,到了一个叫什么河的地方,他们开了不少荒地,盖了八间房子,叫八大户。虽说不是什么钟鸣鼎食之家,也算得上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了。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分家了。我的太爷爷的太爷爷就来到了咱大辽河边的深井子村(当时没这个名字啊)。后来就传到我这了。爷爷说我们这一支香火不太旺,剩下的几个弟兄,他们的子孙很多的,比我们多了二二辈。算起来我也是他们爷爷辈的人啦!哈哈!可以年头太早了,现在完全失去了联系。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找到他们,因为我家里没有族谱(文革的时候烧掉了)。最好能找到当年的八大户。我还要翻修一遍,找到张氏宗亲,来到这里拜祭祖宗。我死后还要埋在那里,认祖归宗。

  说起来很是轻松,似乎,他们是飞来的。看了《闯关东》,才知道世事无常,世道艰难。想象当年,战火纷飞,灾害频发,何等凄凉啊!如果不是没有生路,谁愿意去闯关东?看看这个闯字吧!何等的气魄啊!闯出一片天!山东人是很有豪气的,水泊梁山,义和团都是在那里闹起来的。中国那么大,他们只能去关东!因为关东人有霸气,和山东人意气相投。山东人又很精明,很仁义,因为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孔老夫子智慧的血液。所以,关东肥沃的黑土是给他们准备的。他们精心的盘算,哪里种烟,哪里种粮,养多少牲畜,雇多少长工,赚了怎么办,赔了怎么办。可是有几个人能幸运的称为地主呢?更多人只能去淘金,放排,伐木。看《闯关东》里的场景,真是让人震撼!一个个虎背熊腰的汉子,朝着老金钩虔诚地跪下,齐喊:山神爷爷!保佑您的穷孩子吧!俺们给你上供了!这种呐喊如此熟悉?在哪部书里看过?对了,《水浒传》里阮小七站在竹筏上大喊:爷爷生在天地间!这顶天立地的汉子无论走到哪里,干什么营生,豪气是不会变的。还有,伐木的时候,他们高喊:顺山倒了!这个习惯,现在的东北人还保持着,前几年回农村,伐木工人伐木,还要喊一声:倒了!因为此地是平原,没有山,就把顺山省略了。这可不是一种习惯,这是一种遗传,遗传的是一种气魄,一种精神!我写过许多关于关东的文字,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气质,可是我的能力有限,只能粗笔勾勒出大框,挖掘细腻的东西,最本质的感觉,这是我最大的追求。

  有人说:闯关东是一部血与泪交织的历史。血,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比从身上流淌的的更疼!山东年年受灾,哪个家乡人不心疼?又想起了老金钩,淘金的朝山东的方向跪下,祈祷:保佑咱山东的亲人,都平平安安的!这是撕心裂肺的呼唤!他们的心在流血啊!身上淌血了,能止住,能擦干,心里的呢?心里流血,又止不住,擦不了,只能变成泪,流淌,可是泪水,也是止不住的。故乡之思,亲人之思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反而会像酒一样越酿越浓。用这种苦水酿出的酒浇愁,愁更愁!血泪打击下的山东人不会被打垮,他们唱,他们喊,在高山上,在大江上,在密林里,在雪堆上,任瑟瑟秋风吹散碰头,任潇潇暮雨打湿垢面。咱们选择了闯就敢斗天斗地,没啥好怕的!另外一个原因,怕有什么用呢?已经踏上了绝路了,回头是死,上前还有希望!人只有在绝路上,才能寻到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兔子急了跳墙吧!跳墙还有不同的跳法。有的人跳错了墙!我不止一次写过土匪,他们中大部分是英雄豪杰,当然也有少数人是害民贼,他们中有一些也是闯关东的,可是他们干不动,闯不起,就干了土匪,欺负更弱小的人,这太不公平了!

  闯关东,闯,豪气!霸道!

辽中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落苍烟

 

《关于血鸣的作文》【第三篇】

 

 

  石碑上的血铭永远不会忘记

  雕刻出无止悲痛的思念之情

  故事诉说着几世的缠绵情愁

  雕刻的痕迹染红苍茫的大地

  深深的刻痕血迹斑斑的显露

  手指之间残余的血流了下来

  青春像水一样流逝不能回返

  流过了多少年轻的繁华岁月

  如今只有叹息年轻时的懵懂

  迷糊的沉迷像喝醉做梦一样

  时间小心翼翼经过不留痕迹

  鹤把蚌的吃了然后就飞走了

  用血来铭记岁月的点点滴滴

  秋天的叶子无声无息的落下

  葬礼在夜晚即将来临的时候举行

  送行的只有三更早起的白色公鸡

 

是高二:孙xing星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