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夕阳,千万种愁绪。
斜晖映照长廊。我,独自一人,校内彷徨。一股莫名情绪踊于心房,迷惘、惆怅。
蓦然发现:家乡的山,是最巍峨壮观的山;家乡的水,是最清澈明亮的水;家乡的人,是最有人情味的人。拾一片落叶,我嗅到了母亲做菜时飘出的香味;望飞雁掠过,我似乎看见了父亲田地辛苦劳作的背影。秋风瑟瑟,激起我对家乡的想念。余光中的《乡愁》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最好的写照。
从没体会过背井离乡的滋味,也曾在心底偷偷嘲笑那些思乡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离开家乡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与无奈。我又何曾不像他们一样,感概生活的不如意,但感叹之后的我并非从此一蹶不振,而是重拾信心,继续过我的生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这首《天静沙.秋思》,把思乡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多少身在异乡很少回家的游子,每读此诗有哪个不潸然泪下。是啊!谁又能阻止那一股思乡情怀呢?
斜辉渐渐隐去,我忽觉时间不早了,是时候该回家了,我似乎又看见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大人们门前长椅上高谈阔论的情景,门前小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欢笑声,老人们榕树下点着灯火下象棋的吵闹声,家禽们的叫声,各种声音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曲优美和谐的旋律。
夜幕降临,黑夜繁星点点,是时候该收起思乡愁绪了。
高二:卓小菊
度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4月30日晚,璀璨的烟花迎来了上海世博会的开幕。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使人们的目光集中转向了城市这一生活元素。城市固然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地球面临人口增长不可或缺的生活形体。川流不息的车辆组成了她那流动的血液,能源、资源演变成了她不能没有的生存保险,蓝天、碧水、绿树等成为了她的有效抗体,灿烂的人类城市文化在讲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而那一处处污染源作为病毒一次次侵入她的肌体随着人类的加入,她的体温在时刻变化着,城市热岛效应在窒息着每个人的呼吸,焦头烂额的环境专家还在竭力呼喊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乡村,看那袅袅翠烟从天际飘过,淡蓝的天空下,麦田茫茫一片碧绿,低矮、错落有致的房屋编织出梦幻般的奇迹。自古以来,田园成为了乡村的代名词。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到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隐居田园,畅饮达旦,鸡鸣狗叫,窸窣蝉鸣,组成了一幅幅唯美的乡村生态画面。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奔波的忙碌身影,只有锄头一把、茶杯一个、草帽一顶农村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在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或缺,她的粮油产量决定着国民生计,只有当我们弹尽粮绝之日,才懂得什么是乡村,也能让生活更美好。
乡村,让生活更美好。首先它赋予我们自然的灵性。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的欣赏到名山大川,也不可能每天见到自然生态旅游园,但是,乡村是我们身边随时存在的。她以超乎自然的秉性像我们阐述什么是人性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纯朴的民风、摇曳的绿林,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随时都有可能是你的灵魂得以升华!这里没有争名夺禄,只有淡淡的一杯茶,在午后,品味什么叫泥土般的湿润。
乡村,让生活更美好。那不是简单的阐述,而是自己切身的体会。当你厌倦了,暂时离开城市吧,往乡村走走。没有遥远的距离,只有近在咫尺的坦诚交流。路边的花告诉你不要气馁,旁边的大树在告诉你做挺立人生昨天,我骑车回家,繁忙的学校让我与村子有五天没有相见。从临走时的新绿刚刚萌发,再到现在一片油亮的新绿,我感到了乡村的魅力。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在路旁的麦地里放风筝,把人家的麦子都踩了,主人还在合不拢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春天多踩踩麦子,能有更好的收获呀!可是,我想这只是记忆罢了。无情的挖掘机把一座座民居摧倒,惠民工程旧村改造在一步步的侵吞原有的宁静。麦子还有一个月就要收获了,可是阻挡不住车轮的碾压,因为要修路,要盖楼不,我们不要这些,我们只希望保持好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村子。惠民,那就是毁民,多少老百姓住不上房子啊。他们的农田怎么办,他们的衣食住行怎么办?乡村,在这个时候更有凝聚力,更有温存。
乡村,让生活更美好。想要摆脱城市化的魔爪,乡村才是人类生活的最佳场所。大城市化的矛头步步紧逼农村,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因此也面临着就业难,城市的弊病加到了本来没有干系的乡村人身上。我们谁能敢接受啊!从此,不会再有那甜美的自然的风光,很多书面上的魅力文字无可考究。我们现在拿着飞碟研究外星球,将来我们有可能拿着一幅幅乡村照片在赶往遥远的偏远地区研究那个本来生存的家园!
城市,乡村,这两种生活的基本形体。前者大于后者,但后者重要于前者。大多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弊病显现突出,这也是我们说乡村,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了!
山东淄博实验中学高二学生
?出了正月,走进乡村,总会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村里所能见到的,大多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和一群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孩子们只顾着上学、玩耍,老人们则或在田间辛苦地劳作,或在家中操持家务。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去了,只有他们留在了乡里,守望着操劳了一辈子的家。他们是乡村的守望者。
??他们大都有几个孩子。闺女出嫁了,儿子成家了,儿子媳妇一走,他们就哪里也不能去了,他们要照看家呀。他们笃信一个理儿:房子有人住才能有人气,没有人气哪成呢?没人照看的房子会很快坏的,就是不坏,也会阴森森的疹人,儿女们偶尔回家住着会不舒服。天气好的时候,他们总要晾晒被褥、大开门窗,让房子透透气、进进阳光。家里没人了年轻人,院子总显得空落落的,他们就养几只鸡、鸭,喂条狗,也养活了一院子的农家生气。
??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农活,而是照看孙子们。儿子儿媳出门挣钱了,照看孙子们的重任便落在他们的肩上。小的要保证吃好穿暖,大的要保证上学准点。原先看日头估时间的习惯早已不能用了,要学会精确到几点几分,耽误了小孩上学可不行。乡村也要上幼儿园的,早晚便经常看见他们埋头用力地踩着三轮车向学校赶,车厢里坐着几个嬉戏的孩子。孙子们身体不舒服了,他们会异常紧张,生怕有个什么闪失不好向儿子儿媳交待,但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会向儿子儿媳说的,既怕他们担心,又怕耽误他们挣钱!孙子们的快乐便是他们的快乐,孙子们的痛苦便是他们的痛苦,他们含辛茹苦地带大了孩子,这会儿又轮到照看孙子们了。
??地里虽然刨不出金疙瘩,但他们还是舍不得荒废一点儿土地。房前屋后的空地,总被他们种上瓜、点上豆,夏季,院墙上爬的是丝瓜,吊起来的是葫芦;秋天红的辣椒、紫的茄子,恬淡、闲适的农家之乐每每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孩子们虽然会定时给他们寄钱回来,可他们总是省了又省,就连头疼脑热的也是能扛就扛过去,他们想把省下来的钱都花在孙子们的生活、学习上。儿子媳妇给买的煤气灶,他们舍不得过多使用,他们更愿意吃地锅贴的饼,喝大锅熬的粥,望着烟囱冒出的缕缕炊烟,他们才会心安理得、才会气定神闲。
??他们纯朴善良,热情厚道,即使素不相识的人走到家门口,也会客气的挽留你到家中吃饭,进屋歇脚;遇着问路的,如果时间允许,他们会走上老远把你送到门口。他们是传统生活的忠实信徒,很多年轻人已不再看重的习俗,在他们心底里却仍就留有一份虔诚:清明须祭祖,端午要插艾,中秋备月饼,过年盼团圆。逢着赶集便是他们老友乡邻交流的机会,他们三五成群凑到一起,抽着烟,家长里短地唠叨:谁家的孩子有本事,己当上什么领导了;谁家的媳妇手快,在厂里一月能挣多少钱;谁家的孙子有出息,考上什么重点大学了;谁家又新盖了楼房,花了多少钱快到中午了,大家才分手告别,各自买点东西回家,差点忘了家里还有一摊子事呢!农闲了,孙子们放假了,他们也会聚集在一起摸摸纸牌,打打麻将,享受一下难得的清闲时光。快过年了,在外一年的儿女们要回家了,这是他们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刻,他们会提前几天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遍,翻来覆去的检查早己备好的年货,生怕漏掉孩子喜欢吃的东西没有买。回来的当天,他们迎接贵宾似的带着孙子们在路边等候,抽着儿子们递上的名牌香烟,瞅着儿媳从外地带回来的礼物,竟让他们有些不自然。尽管他们嘴上说老了老了还穿什么新衣裳,却极快的换在身上,喜滋滋的出去串门,没等邻居发问,便大声的嚷:这是孩子从外地带来的,不穿怕孩子不高兴!
??转眼间,过了年,他们会悄悄地为孩子们准备好行李,装作若无其事地把孙子们哄回自己的老房子,依依不舍地送走儿子儿媳后,新一年的守望又重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