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二

关于文化苦旅感言的作文

《关于文化苦旅感言的作文》【第一篇】

  读《道士塔》《莫高窟》后,我一直无法平静,我的灵魂深处仿佛被什么撕扯着,那样疼痛,疼痛。

  题记

  我震撼了,为那个恨字。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悲凉的莫高窟和无知而愚蠢的王道士。我不知道那是莫高窟的悲哀还是望道士的悲哀。

  一个道士,一个敦煌石窟的罪人,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些文化,在他第一次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就注定被破坏被吞噬。1907年7月,法国人伯西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卡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手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毯因有一次用一点银元换取了35大箱,6000百多卷经书余秋雨先生在写这些数字是心是否在淌血?我的嘴里忍不住咒骂,咒骂那早已死去的罪人,但现在又有什么用呢?莫高窟外的道士塔啊,你听到了来自沙漠深处的哭泣声吗?无奈和悲哀!也许于秋雨先生的那一句我好恨!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真想去看看被王道士粉刷白了的壁画,去感受那石灰底下薄弱的呼吸,去听听那泣血的声音。这一夜,注定无眠。

  王道士已经逝去,而莫高窟还存在,即使已经破碎不堪,把他依然是一个生命,屹立在风沙之中。

  于秋雨想到了千年前的乐樽和尚,他是莫高窟的始主吧!第一个来这片土地上的那个人,他看到了三危金光。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如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让他成为真正的胜地从此这个响起了工匠敲打的声音。工匠中隐含着真正的艺术家。前代的艺术家有遗留给后代内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数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就如于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年的沉沉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火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而终地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个何等壮阔的生命!

  而我却没去莫高窟,我只丛电视上看到过那壮阔的景色。在这里,我从新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听到那跳动在历史深处,那雄浑的脉搏声。从古代的工匠艺术家到现在的建筑师,从古代的诗人到现在的散文家,摄影师,莫高窟迎来了一批批人,又送走了一批批人,而有着不同程次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于是,于秋雨先生的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心灵的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和民族心理的景深。但我有怎么懂得那深刻的含义呢?我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如此短浅,也只能从文字里感受到点点莫高窟:

  他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他把人性神化,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他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他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红;

  他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论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在沙漠深处,一一个伟大的灵魂,等待人们去观仰,膜拜。

《关于文化苦旅——苦涩后的回味的作文》【第二篇】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

  题记

  潇潇洒洒地走了回天涯,让山山水水留下了点自己的足迹。你说它苦,它苦中有乐;你说它乐,它乐中带苦。用旅程修饰笔下的文字;用时间磨砺人生的沧桑;用回忆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说希望笔墨留下的痕迹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希望如此,可却说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于是,行走在陆地、江海,怀揣着一个缱绻的梦想,诚惶诚恐地开始踏访着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梦境。

  像那海滩上一地的细沙,风过,沙动。潮退后,依旧是原来的样子,可留下的,还有海的味道。从敦煌行至阳关,从邈远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苏州。有过在宁静的三峡下苦苦地冥想,有过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语,更有过行走在苏堤、白堤之上,驻足于雷峰塔废墟之中。他常常笑语,这是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或许,又是还了他儿时的一个陈旧的梦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认他无法不老,但是至少曾经还像这般年轻的大胆。无论是他笔尖之下那扬扬洒洒,绚丽多彩的文字,还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带苦涩的旅途,对我来说,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仅仅是我一个。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许百转千回中,对历史的多情,总会让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负重。也许那是苦的,但历史的沧桑感总会给人更多,更珍贵的回忆,就是那种苦涩后的回味,在身体里缠绵了千年,只为等那一瞬间,然后无无尽的延绵也许这整一个,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个小小的缩影,伴着人的苦,人的思,人的忆,人的记,而后,散发出它无法遮掩的光彩。或宁静,或喧闹,或婉约,或大气。也许浪漫安详是你所爱,又或者高贵浮华才是你所钟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可以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驻于那些流转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静静地听他诉说,诉说这千百年来的滴滴点点。

  当你真正融入这山水画、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你会迷恋上她千种万种的风情。阳关苍茫的白雪,庐山迷蒙的雾霭,苏州精雅的林园,吴江凄冷的落叶,你与它们交融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会无端的动容。交织着老屋的回忆,夹杂着对风景无限的感怀,也许再当你靠在残破的古老城墙之上,你内心里,会少一些对着残垣断壁的悲凉,更多的是,对久远历史的赞叹和对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绪是不止的,我看出来了。每一次临别时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隐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为之中,他是怕再写下去,便很难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书,怎够抒发他无穷的感怀。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记忆,早已盖过他口中所说,所叹的苦涩。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赏的理查德教授一样,像顽童一样举着双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着风,和着阳,和着脚印足迹,释放出它无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有些记忆,从不曾老去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高二:庄源

《关于文化侵袭,躲得了吗的作文》【第三篇】

  伴随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文化这位巨人不断地低头弯腰乃至下跪。钢筋水泥冲散了古老的气息,霓虹闪耀黯淡了稳重的气质。悠远的东方文化,在西式街缝中苟生着、躲避着这不散的西方文化阴霾。

  物质文明的奔驰未能带动文化的成长,反而让人们丢失了最基本的继承与传递。

  传统节日俨然变为节日的传统。北方的春节不外乎饺子二字,古老的端午莫过于吃粽子。在城市,皎皎月光,赛不过盛装的月饼,牛郎织女的相会意味着花市的繁盛节日的喜庆延续着,如黄河的水也依旧流淌着血液,只不过沉淀了太多的泥沙。

  清晨的学校,弥漫着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音符,挥之不去的空洞与乏味。热闹繁华的街头,且不说英文的飞扬跋扈,就连少得可怜的汉字,也被冠以音译的美名。自以为是的人们,感谢时吝啬谢谢二字,道歉时只会Iamsorry,打招呼时嗨完事,不落窠臼地自诩,不伦不类地自欺。

  有人说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本国文化的溃败。于是,捧着《品三国》,抢购《论语心得》,但只是摆在书架上,冠冕堂皇。还有的,书未出而市先热,《我的千岁寒》冻结了经典书柜。大大小小的书店颇为红火,但拥护的是各类畅销书,而那些真正属于中国的文化精髓,却在冷落的房角沉睡,躲避着人们不屑一顾的眼神。

  现代人的血液中已经融进了太多杂质,中国人的血液不再那么澄澈和纯粹。泱泱大国文化的骨架,经不起西方文化一波又一波的侵袭,如今的中国,虽然摆脱了物质的千疮百孔,但文化的满目疮痍却是历历在目。

  西方本位主义与进取心和古中国的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之心相比,当然是中国的思想不如西方的先进。可真的是这样吗?漫漫五千年历史究竟印证了什么?为什么西方如此先进的思想传统却难以在过去五千年里占得先机?面临西方文化侵袭,古中国文化就因躲不了而湮没吗?

  中国人爱好和平,而恰恰是纷争使西方各国不得安宁,不能盛极一时。中国人以仁行事,以礼待人,而恰恰是野蛮和粗暴使西方人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中国人团结友爱,公天下,而恰恰是个人主义让西方人沉湎于幻想,产生堂吉诃德式的悲剧。如今,西方人借助工业革命傲视全球,可两次大战的阴影告诉我们:本位主义的世界终将导致人类的毁灭。

  中国人不该放弃传统文化,更不该因为一时受欺而高喊打倒孔家店,不该杞人忧天,叹生不逢地;也不该像日本一样,疯狂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而丧失骨子里的志气。或许,中国文化迂腐而过时,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宁静和仁义比纷争更有益于文明的延续。

  有人批评中国人外交上的低调和软弱,回答是: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只要中国文化不倒,中国就不会倒下。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以一份平静淡雅的心态漫步着,世界终将以他的节奏前进!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