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二

关于谈美书简读后感的作文

《关于谈美书简读后感的作文》【第一篇】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

高二:胡清扬

《关于谈磨难的作文》【第二篇】

  愿你生命中有更多的云翳,来创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题记

  人生在世,无不充满着荆棘,有人说过;没有谁的人生一直平坦。对啊,人生中的磨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磨难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贝多芬是每个人心中的偶像吧、对,他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多芬,他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她,一个双耳失聪的废人,却用心去演奏音乐,去倾听音律,如此的如此,让他创作出了《欢乐女神》,《月光曲》扥。他不畏惧磨难,反而把磨难看成是自己人生的催化剂,加快自己的进程。正因为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如此的困难让他的意志更加的坚定,更加的执着。

  磨难可以坚定自己的理想。李清照,一位富有才气的女子,嫁给了赵明诚。之前他们因互动音乐而在一起,不仅是夫妻,而且是生活中的知己。但好景不长,国家破碎,明诚死去,这多大的打击。如今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再也没人陪她一起笑,一起闹,于是写下了《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掺掺戚戚。他在寻找,寻找家,更是在寻找明诚,她的内心悲凉,她很凄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看着树上堆积着的花,如今再也没有明诚为她摘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悲,苦,闷恨,她愁。因而者无不坚定的信念,让她好好活下去。

  磨难可以铸就咋们的成功。《名人传》中写道;我要在生命结束时候摆脱自己目前的贵族生活。他是谁,他不是贝多芬,不是米开朗琪罗,他是谁?他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写作上的一位名人,生活上的一位伟人。他虽出生在贵族家庭,但他的人生并不快乐,他活的并不满足,在死前都说出;我要摆脱贵族。然而,他做到了吗?很明显没有,但在我们心中,他已经做到了啊。

  磨难,一个令人讨厌,令人喜欢,领任无奈,令人费解的东西,却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走向辉煌,走向成功。

重庆铜梁县铜梁中学2014级4班高二:听雨

《关于谈朋友的作文》【第三篇】

  上次在书店翻阅近期的畅销书的时候,翻到了于丹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信手翻了翻,感觉不错,把孔夫子两千多年前的思想诠释得详尽得体而且浅显易懂。

  这期刚开学的时候在网上看到山东的数十名研究中国古文化的博士联名上书,狠批于丹教授,说歪曲了孔夫子思想的本意。于丹回复说,我只是在从我的角度向大家解释孔子的思想,你们怎么看于我无关。本来就是如此,思想这个东西本来就是纯意识的东西,大家理解不一样,多正常。这让我想起了于丹一次在北京签售新书《庄子心得》的时候,一个市民赤着上身,写着庄子在哭,像是个勇士在为庄子平反一样。没必要,只要我们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认可,就没有任何问题。如果真要分个对错,除非孔子庄子等人还尚在人间。话又说回来,如果他们还在就用不着于丹来讲他们的思想了,直接去央视的百家讲坛,让全国人民接受纯纯正正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其实说了这么多还没切入正题,谈朋友。有写这个话题的想法直接来自于丹的《论语心得》。里面有篇《交友之道》。为人处事,是我的弱项。人总对自己的弱项特别留意,看到交友之道的时候,我仔细看了看。

  孔子把朋友分为两类:益友和损友。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友直,友谅,友多闻。孔子对好朋友原来就是这么定义的,正直,宽容,博学多闻。这个观点是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定下的,先秦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人对外界的事物很多程度上都依赖于朋友。不像我们今天,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全球大事小事一下尽收眼底。可我们现在对好朋友的观点改变了吗,正直,宽容,博学多闻。没有,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我不敢说我有多少多少的好朋友,可我知道我一直有强烈的渴望,希望能结识自己眼中正直,宽容,博学多闻的朋友。正直是在该指明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指责你的过错,宽容,就像于丹说的,是一种淡淡的定力,但它远比苛责来得恒久。而博学多闻的朋友,就像一本词典,可以不断地丰富你的知识领域,增强你的行为办事能力。

  罗素说,他作为人类一员存在,他一生中有三样东西一直在鼓励他激发他。一是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对爱情的追求,三是对人类的贡献。我想这三样东西,确实是所有大家(科学、政治、音乐等领域)的动力。可我想,如果要再加上一条,那便是对心灵知己的渴望。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匆匆数十年而已,能得一真正懂你知己足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让我神往。巍巍乎志在高山,峰连峰风光无限,滔滔乎志在流水,波连波海天一线,这是何等知音的对白。钟子期过世后,俞伯牙悲痛欲绝,把自己钟爱的伏羲所作之琴摔得粉碎。突然想起岳飞的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十三道令牌招他回宫,途中作的《小重山》,用杜甫给孔明的诗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那么,孔子所说的损者三友又是怎样。谓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三类损友程度层层递进。友便辟说的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动不动就勃然大怒的那种。这类朋友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可以为点芝麻小事伤和气,不值得深交。友善柔说的是性格过度优柔寡断的那种,于丹说这类朋友经常会消耗我们的生命能源,每当我们向他征求意见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总是这样不好那样恐怕也不妥,不但帮不了忙而且严重影响我们自己的判断。友便佞最严重,说得是心怀鬼胎的那种朋友。这种朋友和我们的交往通常是抱有目的性的,而且经常表现出来极度热情。

  坦白地说,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我暂且不把这类人称为朋友),对这种人我一向敬而远之,我不会做与你相关的事,那请也不要做和我相关的事情,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足了。可往往事与愿违,对这类人你越谦让他越进尺,表面上可以对你眉开眼笑,甚至有时候点头哈腰,背地里却恶言重伤,把你说得一无是处。这类人用孔子的话说是十足的小人。生活圈子里有这样的人存在实在是大大的不幸。他首先从那些对你不是很熟的人入手,在他们对你有个认识之前先把你说得一无是处,人的思想都是先入为主,让你以后很难处世。我这人对舆论类的东西向来漠然。直到有几次我几个相对要好的朋友来问我,怎么其他人都说你他们怎么会那么子说。我晕头转向了,怎么会有这种说法。小人作祟。没办法。咽下吧,随他去。可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人觉得这还不够,因为那些已经把我看得很歪的人都是相对和我不是很熟的人,熟悉的人自然不会这么看。这人就从我的那些要好的朋友下手,首选的是女性朋友,因为这样至少他可以得到两点好处,一是破坏朋友和我的关系,二是借此机会他可以多接触一下异性,显示出他相对我有多么多么的君子。我想每个人的容忍都是有个度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地里伤人,算什么英雄,终于一天一个朋友向我反映的时候我忍无可忍了。我不爱吵架,也不崇尚暴力,这次我也只是指着他的鼻子警告而已。其实说来也好笑,事过之后此人却摆起一幅生气的样子,像个是受欺负的耗子。对这人其实也没什么多谈的,只求以后不要再做和我相关的事情。你所做的一切事情我都无所谓,我也不可能和你计较什么,不值得,也没任何意义。

  说过损友之后,确实有点不是滋味。可这便是生活吧,或者说是它的一部分,不可能所有的朋友都是益友。和这类人的相识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我们的本意,这样那样的巧合而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验我们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可这两种能力直接源自我们的生活阅历,而生活阅历的增长也直接依赖于我们所交的损友,是他们让我们一步一步成熟起来。所以我们应当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这类朋友,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我们对他们的排斥度。

  好了,该收笔了。在期待高山流水般知音的同时,更推崇清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或许周围就有很多钟子期,只是缺少机遇而已。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