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他人的脸色就等于掌握了他人内心的晴雨表,这有利于我们理解他人,从而使双方更好地沟通。我相信懂得察言观色的人也一定是善解人意的人。
但是坏脸色却常常成为人与人真诚相待的隔膜。而我们如此不断奔波最终却也只是为了能够有一天可以不看他人的坏脸色,不是这样吗?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就像做职员的要看经理脸色,做经理的要看董事长脸色;做学生的要看老师脸色,做老师的要看校长脸色,做校长的还要看局长脸色。我就说人类哪来那么多勾心斗角、谋权篡位呢!我们为了这东西竟会不择手段地往上爬,且其间牺牲了多少人啊!值吗?!本以为掌握皇权就可以万众瞩目,谁晓得暴君终会无一善终?那是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还须看子民的脸色呀!
那么,就真没办法不看他人脸色行事了吗?当然不是。因为,纵观漫漫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遨游天地而无所待的老子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做到了,将诺贝尔奖牌给孩子当玩具的居里夫人做到了,处上流社会却渴望平民生活的托尔斯泰做到了。但他们于我们却又如此遥远。
如果举个身边的例子,我想许嵩(Vae)就再合适不过了。
许嵩是一位当红网络歌手,他写的歌总是能深入人心,如轻哼浅唱,如梦呓倾诉,缱绻而干脆,有别于靡靡之音。但我更钦佩的是他的作风。自己作词、作曲、混音、伴奏,且从不打广告,不签约唱片公司,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出面接受媒体采访,而仅仅是单靠实力,靠人们真心的口耳相传一炮走红的。这是因为他只是爱好唱歌,只想做个纯粹的音乐人罢了。这,才叫真正的追逐梦想呢!我说那些个自称专业人士,而靠烧大钱炒作、宣传出名的,你们怎么不脸红呀!还是赶紧洗洗自尽了吧。
关于脸色,我已经不想多说了。但我又蓦地想到,假使每个人都能以微笑待人,也许看别人脸色行事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浙江省文成中学高二:suminglun
何谓良知?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人有不学习就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就知道的,人的良知。
为何要提良知呢?明代王守仁文治武功,戎马倥惚,仍不忘讲学,讲的就是良知。有一次一个乡绅请他讲学,问他: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他用原话回答说: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说的多好啊!良知乃个人行走于世间的道德基础,没有良知,人同物就没有什么差异了;良知乃社会发展的要义,没有良知的社会只有一条出路,即消失,良知乃民族的黏合剂,没有良知的民族必会走向灭亡。
良知是个人行为的道德准绳,2009年5月7日晚25岁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在过斑马线的时候被快速行驶的跑车撞死,肇事的胡斌是杭州某高校的学生,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时并不讳言常和朋友飙车。时隔不久,在8月4日晚上,杭州莫干山路浙江广电集团门口,一辆保时捷夺走了17岁女孩芳芳的生命,相比胡斌案,肇事者魏志刚同样是开着名贵的汽车在闹市狂飙。
纵观前后两个肇事者,无一例外都是富二代。拥有优越经济条件的他们是不是缺少了什么?是良知!试想,如果他们尚有良知,那么会为了寻求生理上的刺激而将他人的生命安全置于不顾吗?如果他们尚有良知,那么会前赴后继地争当马路杀手吗?祖辈父辈创造的经济条件给他们带来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与此同时,精神上的教育和引导是不是就匮乏了许多呢?殊不知,优越的生活环境究竟是保证他们前程锦绣,还是让他们连良知这样做人的根本都抛在了车轮之下。
与个人相比,良知对于社会更是弥足珍贵。有一句笑话如是说道: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而但凡心存良知的人看到这句话想必都笑不出来。近些年来,孔雀绿、苏丹红、落日黄等化工原料频频走进食品,而三鹿的毒奶粉更是让国人心寒。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不禁要问:企业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哪儿去了?!
再看看那些捡变质菜来卖的小商贩,那些说违心话的记者,那些不以正义而以利益为目的的律师每个人立足于这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的动力往往就是良知的推动。由此,良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与时俱进的社会,笔者不禁呼吁:归来吧,良知!
湖北省浠水县理工中专高二:瞿满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无意间搜索,我看到了一赡养纠纷,二原告已是迟暮之年,走路都已经颤颤巍巍。二人于1953年结婚后生育了两男两女,即本案的四被告,四个人都是由两位老人抚养成人,现都已成家立业修建了楼房,可他们却在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丧失劳动能力的时侯让他们住在修葺的猪圈楼上。
说实话,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所以在看到这样的事情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思考这个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子女与父母是要有多大的矛盾才能让他们如此安置年迈的父母而忘了父母曾经的生养之恩。
(1)父母的忽略
讲到原因,我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个,80后的孩子不像我们现在90后的孩子因计划生育所以个个都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而是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血缘亲戚一大堆。虽说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可否认,孩子多了,烦心的事也就多了,父母自然而然会因为家庭或个人的原因在不经意间偏爱其中一个孩子,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
哪个孩子不渴望父母的关注,却因父母无意间的忽略受到了伤害,数次多了,便自我感觉父母不爱自己了,长大了,只记住了父母的不好的他们,亲情自然也就淡了,怨或恨却增加了。于他们来讲,只是远离父母已是仁至义尽,想要他们好好的赡养父母,呵,那纯属扯淡。
(2)父母财产分配不均
俗语说人多好办事,可这个道理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却并不灵验。子女多了,当他们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之时,大部分父母都会因林林总总的原因使某个孩子的财产比其他孩子的要多。良心好点的,最多也就在心里抱怨一下,该有的赡养费却不会少上一分钱,可是亲情却也淡了,调查一下不难发现他们回家的次数也少了。
至于没有良心的人,我想不需要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众多的纠纷案例中可是有不少都是因为财产分配不均引起的。
(3)爱人与父母的隔阂
有使以来,因自身爱人与父母的关系不好闹上法庭的赡养纠纷同样不少。不是他们不爱父母,而是相比较而言他们更爱自己的另一半。以他们的立场来看,一边是一起度过前半生的年迈的父母,一边是将要一起度过后半生的妻子,即使是愿意赡养老人,也会因为新婚妻子的枕边风而远离老人,不与父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在他们的想法中还是爱人重要,至于父母,给点钱也就差不多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任何一个人处在赡养父母与维系自己小家庭安稳的矛盾中都会举步维艰,大概只有父母曾在年少时给予他深刻的感动的人才会站在父母这一边吧。
尊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传承与发扬的,可是现在的人们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与父母闹上法庭,难道他们忘记了吗,忘记了父母把自己从小养大,付出的心血、倾注的爱心?
虽然那案件最后已然完美解决,可我却并不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当赡养父母的问题闹上法庭,当儿女与父母站在对立面时,我深刻的怀疑亲情是否还在,即使赡养问题最终得到解决那又怎样,父母的心已然凄凉。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父母给我们的,又何止是滴水呢?父母恩情深似海,他们给我们的是整个大海,我们应该懂得回报,懂得孝道。
何谓孝道百善孝为先,孝之以其道,只有心怀孝道的人,才终能收得善果。
浙江省瑞安市职业中专高二:李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