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龙在哭泣》有感
文章由一则报道引起: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报道,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构建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这些专家认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片面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我和作者一样,强烈反驳这种观点。
正如作者所说:某些专家对本土文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热爱,的确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可谓物质大国。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关于龙的传说,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就发掘了骑龙上天的神话,那时那些所谓的经济强国云游何方?谁晓得!人们只晓得五千年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就是中国,他承载着来自宇宙的基因,背负着中华儿女的希翼,在飞翔。
如今,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确实存在缺失,在普及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没有与时俱进的新元素,这就需要我们再接再厉,而不是像那些所谓的专家一样在认识上出现障碍,一叶障目,去推翻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简直是谬论,难道还让类似于韩国抢注端午节事件再次发生吗?
单凭一个英语单词Dragon,能说明什么?这也只能说明它的中文的翻译是龙,仅此而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乎?不可!同样,他有国言论更不可指导中国人民热爱的风向标。龙代表了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象征着尊贵和吉祥,怎么可以随便听别国的言论,就去改变?难道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劣标准要由外国人来评判?
龙图腾在无声的哭泣,看着他的传人走到今天,它仿佛在哀其不幸。龙不容改变,更不能脱离我们,我为是龙的传人而骄傲,更为那些所谓的专家而悲哀。
高二:zoujiadong
张爱玲在《易经》中写过:每一个孩子一出生都对父母怀着一份宗教式的热情。
韶华易逝,当孩子的心被纷繁复杂的世界迷惑,父母只能狠下心来剪断攥在手里的风筝线,然后在遥不可及的未来盼望风筝落地归来。
到底是谁欠谁的幸福。
父母在孩子的身上几乎倾注了所有的心血。胡适的母亲在照料一大家子的同时还要在破晓时分让胡适背书给她听,背的熟了才能放心继续睡觉。而胡适自中学起便长年在外求学,很少回家探亲。最后一次胡适风尘仆仆地海上归来时便是参加母亲的葬礼。
胡适含辛茹苦的母亲必定没有半分不甘愿,因为儿子的成功幸福远大于自己所受的一切苦难与沉重的思念。
是谁,欠了谁的幸福。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她在年轻之时是父亲目送她踏上远去的征程,而她走不进儿子的世界,只能沉默地目送儿子的离去。
所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缘分便在于默默目送孩子消失在人生的转角,而背后有同样目送自己转弯的父母。
谁该谁不该,血缘关系所带来的是一种微妙的心甘情愿,仿佛三生石上命定这一世的轮回。
说不清,道不明,谁欠了谁的幸福。
朱自清的父亲在火车开动之际,爬上月台送一袋橘子嗫嚅了两句后又离开的背影几乎定格成了永恒。
朱自清的内心酸涩,为这一袋橘子,为这一袋橘子,为父亲离去时日渐萧索而已见蹒跚的背影。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难以名状的憾事之一。当我们远去,向着自己已启程的美好光明,是否注意过父母愈见明显的斑斑白发和愈见佝偻的体态,是否非得一定要等到亲不待那刻才看得清父母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披枷戴锁慢慢走来的艰辛。
张爱玲在《易经》中写道:当在自己的女儿身上投注了同样的感情却没有得到回报,才惊诧不复于母亲的时代。
谁欠谁的幸福
高二:zoujia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