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二

关于试析诸葛亮的几大险计的作文

《关于试析诸葛亮的几大险计的作文》【第一篇】

  读完《三国演义》,最大的感触就是诸葛亮很聪明,就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诸葛亮多智近妖。正是他的计谋深远才使得蜀国三分天下。他一生用计无数,特别是其中的几个惊险的计谋更是让我佩服,那就让我来阐述一下我的鄙见吧。

  三顾茅庐是他踏上仕途的第一计。他深居陇中,卧龙的名声却传得很远。为的就是引起贤主的注意。当刘备慕名前来时却吃了他的闭门羹,但他知道刘备思贤若渴,必定还会来,再加上诸葛亮的几个好友在沿途的谈论,更让刘备觉得诸葛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有了凡三往,乃见。但他这个计很险,如果贤主不是刘备,或刘备不是求贤若渴,那会怎样呢?虽然他自比管仲,乐毅,说不定碌碌一生,虽是卧龙却没有游弋的江河。当然他那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军事才能无法展现,也不会有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更不会使诸葛大名垂宇宙了。

  草船借箭是他寄人篱下时的险计。为了联合东吴抗曹,他不得不接受周瑜的命令,并且还立下了军令状:如果十日造不成十万只箭甘受惩罚。这样正中周瑜下怀,周瑜早就想借机除掉他了。但诸葛亮早就算好了时日,准备去曹营借箭,最后轻松地完成了使命。如果那天不是大雾,如果曹操不疑心,他的十万只箭从何而来?他只好回去受罚。

  空城计恐怕要算诸葛亮一生最险的计了。用空城计也实属无奈。当时大军压境,自己又没有可支配的军队。只好冒死一试。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的。司马懿深知这一点,于是在大军临城时也不敢贸然进攻,他相信里面有埋伏,不然诸葛亮怎么会泰然自若地弹琴呢?最终决定后军做前军撤退,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如果带军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一介莽夫,管他什么诸葛亮,什么计谋,只是率军直前,说不定诸葛亮已成阶下之囚了。

  但那些都是如果,诸葛亮的计已成功,如果那些如果是真的,我相信凭诸葛亮的智慧也有解决的方法。他的计看似惊险,取胜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我读完三国演义后对诸葛亮的计的鄙陋之见。

《关于是否该常去阅览室的作文》【第二篇】

  本无写此文之意,但学校新建的阅览室大半年至今只进过一次,大家都在议论,故借此发表一下感想。

  鄙人认为,所谓阅览室者,建了就应该常去。但象我们这样半年才进过一次,为何?实在没时间!

  老师常以我们多只关心故事情节为由而不给我们该有的时间去阅览室。或许真有这样的人,但是,难道所有的人都只关心故事情节?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还有很多同学也注意写作手法;即使只关心故事情节,但故事情节也可以用作以后作文的例子,有何坏处?

  常常看到其他班的同学去阅览室,心里既羡慕又嫉妒。看看隔壁班,几乎每星期一次,而我们

  唉,这就是差距!真搞不懂,难道整天拿着课本背就能把语文学好?是否想过为什么每次作文得高分的没有我们班的?我想,这与去阅览室的次数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不要问我们为何不自己抽时间去阅览室,非要等到老师给我们时间,这个问题应该问各科老师。也许他们会说之布置了一点作业,也许各科布置的作业真的不算多,但老师们可曾想过,不算多乘以六就等于太多,等于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等于没有时间吃饭,休息,更何况是去阅览室,想都不敢想!

  于是乎,各科老师以为我们课余时间很多,多布置一点作业也没有关系,而语文老师以为我们可以自己抽时间去阅览室,最终,我们还是没能去阅览室。

  我不敢教老师们怎么做,只能渴望某天或某个小时内老师们会体会我们的苦。但是,真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时间。因此,阅览室,能去,但常去我们就不敢奢望了。

《关于是否遗忘在秋的作文》【第三篇】

  秋风消瑟,冷冷清清,初中时代的余温慢慢散去,化做青烟飘渺入天际,树上的叶落了,树上的鸟飞了.初三,曲中人散,一切在这清秋中平静。

  岁月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我们摸索着寻找断了线的记忆.蓦然回首,看不到边际,回忆,回忆,只是将要永远冷却的回忆,只是不能忘记。

  在那里,曾经流淌过我们的血和泪,在那里,我们曾共享过甘甜与痛苦.梦升起的地方,梦隐没的地方,有谢留恋,但终究已经离开,三年的日出日落,三年的月弯月满,缓缓远去。

  秋风把落叶卷起,带着它们离开故里,望着那忽远忽近的记忆,不犹想起当初的那一抹浅绿.秋风吹散了薄云,不顾它以前是怎样艰难的聚起,散去的宴席,是否还残留着雨季。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