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二

关于三月里的离歌的作文

《关于三月里的离歌的作文》【第一篇】

  弹指间,三月已悄然而至。三月里,应满是撒好春光,供人们挥洒;冰封的生命也开始苏醒;人们都在憧憬新的一年。而恒,却在这三月的第一天,一个人低声唱着岑寂的离歌。

  虽然是意料中的结局,恒的目光也不由得暗淡。恒用整个新年来疗伤,想治愈自己的身体,还有那颗几进死掉的心。恒自认为不是经不起打击的人,但那无异于崩溃的打击和索然无味的生活,让恒走到了绝望的边缘,不知道下一步还能走向哪里。

  风雨过了,就会有彩虹。小时候,就一直听着这句话。从开始到现在,恒一直没相信过,恒觉得那只是俚歌里才会有的故事,离自己太遥远。

  从医院回来的那一天起,恒就过的很压抑。恒一直在挣扎,他不想这样的活着。可现实让恒无法来平静自己,小说你主人公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梦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恒无法衡量。但他知道现在他是走不完这条路的。

  直到一天夜里,恒实在是承受不住了,毕竟他还是个孩子,一个有着梦想的大孩子。那泛滥的恐慌顷刻占据了恒,恒急需要安慰。家人是肯定被排除在外的,恒不想用他们的担忧来换取自己的安心。恒打开QQ,只有一个人在,却是恒最想见的那一个。恒见到这位老友,突然想和她开开玩笑。

  今天是来向你告别的,我马上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了。恒本来想说是去天堂的,思虑了一会,说的隐晦了一些。

  是去地狱吧?好拉!世上要少一个大色狼了,快点去吧朋友回了一句让恒哭笑不得的话。但不愧是老朋友,一下就猜出了恒话里的意思。恒苦笑了笑,回道你就不能说天堂吗?我什么时候成色狼的,我可是一直都是三好学生的。

  初一就追女孩子,还敢说不是的。还有

  我服了,你别说了。当年的底全被你掏出来了。真的,我要远去了。

  不会真出事了吧?

  快死了。看看,在这么重要的时间里,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你,感动吧

  我现在知道你是在骗我了。

  恒这次笑的无奈了,以前这么骗过她。恒接着告诉她自己的事。朋友也是曾经患过重病的人,没多说别的话,只是告诉恒:安心养病,身体健康最主要了。又聊了一会,恒觉得真的好多了,便急着告辞。恒知道她是个喜欢夜游的女孩。于是隐了身,把自己扔到另一个自己曾经很痴迷的世界。

  但恒累了出来的时候,那图像上的笑脸依然明亮。难道她一直都在,恒想着,试着向她发送再见。朋友立刻回了一挥手告别。恒关了QQ,望望窗外,黑夜吞噬了一切。恒的嘴角莞尔一笑:傻丫头,何必呢!

  之后的几天,恒意外的收到了几分祝福。其中的一分单向陌生的祝福,最让他感动。那一刻,恒对自己说我要振奋,我不是一个被遗忘的人。回到生活,才发现最伟大的爱因为太熟悉而被自己淡忘。母亲的辞色轻松,平和。恒知道母亲是想让他忘记什么。而恒只有安静的做在阳光下翻动书页,来抚平母亲脸上的波纹。

  回到久违的学校,其实算不上久违,只是那段时间太难熬。而时间总会在艰难中被拉长。恒像是重生般,用一颗单纯的心再次回到起点,以起跑的姿势眺望终点。起跑前,恒还得跨越一道篱笆。母亲带着恒去做最后的复查,心中的不安变成了现实。你得休学医生的冰冷了恒。低矮的篱笆狂化成高高的水泥墙,挡在恒的面前。

  沉默,除了沉默,恒没有别的选择。恒记起那个给他信念和感动的女孩,还有头像里的微笑,特别是那大大的几个字我要坚强――

  恒笑着对母亲说如果上高三才检查出来,就危险了。恒记起当初是因为自己的一句戏言,母亲才带自己去检查的。或许,是自己获得了莫大的幸福,却把自己锁在离乱之中。原来快乐,都是自己给的。

  同学和恒告别,恒一直很喜欢唱歌,他喜欢那种感觉。在这离别的时刻,恒轻声的低吟,为自己唱响一曲离歌。

《关于三月里的天的作文》【第二篇】

  干冷的风撕扯着原上的一切,仿佛把所有的水分都吹散在了空气里,刚发芽的树上那开始还毛茸茸的嫩皮现在都是一层干皮包着,裂开了褶子。就连每年回春最早的那些冰草、蒿子都还趴在土上,不见一点生机活气。

  好在昨下了些雨。王得民今早上起得很早,扛上镢头和耙子就到自家地头上耙地松土

  得民老汉慢慢伸展脊背,直直身子,拄着耙子想稍缓一下。他愁容满面,眉头骨皱成一个疙瘩。今赶紧把地耙完,晌过了还要去买化肥去哩。对了,伟良今下午还要回学校,娃的课可不敢耽搁!可这晌午饭还没人做他这样想着,一边拿帽子使劲扇凉。歇了一会就又弯下腰继续耙地。

  爹。得民老汉听见他娃伟良的声音,转过身子老远的应了一声。

  伟良,你这会子到地里干甚来了!

  伟良喘着粗气,口干舌燥:我德润叔刚给咱拉了一架子车化肥来,说是顺便给你就买了。

  噢那你把钱给人家啦?

  给了,一共360块钱,买了六袋子。

  王得民惊了一下,骂儿子道:你缺啊!一袋子化肥都要七八十块钱哩!你德润叔给咱的化肥,八成是他补了些钱着哩!唉!你德润叔啊,总这么帮衬咱家。他迅速地放下耙子,不行,我得寻他一下去。

  啊!伟良这会子因为这件事被他爹数落得不敢吭声,这下才说一句话。他犹豫了一下:要不,爹!我陪你一起去。

  不行。你先帮我耙一会子地,我到你德润叔家去一下就回来。这时,得民老汉都走到地畔子上了。

  噢,我知道了,爹

  王得民走在黄土路上,心里乱得像麻绳绾住似的。其实他心里知道,他那德润兄弟啊,时不时就帮他家里。但这次绝对不行!一定得把钱给德润,不能再欠人家的了!王得民想。

  太阳这会是正热的时候,伟良刚锄了一会地,就觉得头晕得很

  

  得民老汉此时已快步走到了刘德润家门口,隔门就高声叫:德润!德润!刘德润正在院里卸化肥哩,听见他得民哥叫他,连忙朝门走去。两人正打了一个对面。

  得民哥,你咋来了?刘德润拉住王得民,直把他往屋里拉。最后,两人坐在了院里石凳上。

  德润,你早上给我伟良的那些化肥唉得民老汉犹豫得不知道怎么问,不好意思得很。可憋得难受,终于开口,你是不是添了些钱?

  没有的事,哥啊!我没给添钱。刘德润一脸否认,摆手道,稍稍慌乱。

  真的?

  真的。一脸的坚定这化肥啊我是在我一个朋友跟前买的,见我买得多,又想送我一个人情,就便宜了些。刘德润把手搭到他得民哥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

  那我就放心了得民老汉站起来,那你到着我就走了!

  刘德润一把拉住,迅速地也站起来:这快到晌午了,吃了再走,也把伟良叫过来。

  不了,我还得去地里。

  那喝些水吧。紧紧拉住得民,向里屋正做饭的他媳妇苗玉秀喊了声,玉秀!给得民哥端些水来!

  不了王得民放下德润的手,快步走出了院子。他如释重负,显得格外轻松。

  苗玉秀端了一大茶缸水来,可见得民老汉都走了,就把水递给德润:你一天看什么能帮就帮下子,爷俩个怪可怜的。我那雪华嫂子走得早,撇下他两个,没人经管。明年伟良娃(指伟良)就考大学啊。唉说着竟有些泪潸潸的。

  我知道。两人一起坐到了凉凳上。

  玉秀把手到围裙上抹了两下,站起来:要不我让娟娟去叫他们爷俩今晌到咱吃来!

  我刚叫来,人家不来嘛。

  苗玉秀不听,就叫:娟娟

  做甚?妈。正做作业的娟娟听见声音跑出来。

  去到你得民伯伯家地里叫他吃饭,把伟良也叫上,记着啊!

  噢。知道了!娟娟心下一喜,答应着就推门出去,跑下坳子里的地里去了。

  刘德润掏出烟,点着后猛吸着。他何尝不知道他得民哥家里那烂包的光景,他有时候就悄悄地帮帮,他知道他哥是一个有志气的老实人,不肯白拿人恩惠。好在他信了刚说的话

  

  太阳这会烈得很,把人都快烤干了。干树枝突兀地插在这焦黄的土上。在这个春天悲伤地不服输地向上天问候。

  伯伯哎!一声嘹亮清丽的女娃喊声。两个佝偻着身子、背朝黄太阳的人转过身来。

  是娟娟!伟良用手揩去烫红脸上的臭汗。娟娟顺着田畔小跑过来:伯伯,我爹我妈让我来叫你和伟良哥去吃饭哩。

  得民老汉把头上黄苇帽子往后掼了掼,想清凉些,半晌开口:不行了,伟良你就和娟娟到你叔家吃去他顿了顿,你下午还要上学去哩。

  爹,我帮你把这些赶紧一耙,到学校了我再吃都能成。说完就又弯下腰耙地去了,头上豆大的汗直往下淌,背心都在单上衣上印出了一个引子。

  娟娟,你回去给你妈说我和我爹就不去吃了!

  噢娟娟眼中闪过失望的一丝神情,伟良哥那晌午后你回学校时等我一下,我们一起走!

  嗯。

  

  哎嘿三月里的天儿啊呦伴着这首信天游,黄土原的风啊,热烈又多情地吹过,滋润了这一方蓬勃的黄麦子和那泥土肤色的庄稼人。

  他们善良!朴实!热爱着生活!从不向命运低头。

  那不屈生长着的生命啊!正在向天问候!

高二:弥萌

《关于三月里的忧伤的作文》【第三篇】

  是三月份的哪一天已经记不得了,春寒料峭的日子里,竟然连人也那么冷!

  那一天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而我却向学校举起反抗的旗帜。

  也许只是一句话,也许只是一个动作,而我的心随之俱碎。内心的某些不良因子在作祟,我竟然在升国旗的时候哭了,绝非是国旗的震撼,而是哭我自己!

  一幕幕都历历在目,但它们对于我来说再也不是利剑,而是笑料,甚至连我自己也成了笑料。

  那一天,那一刻,我决定:该走了!也许刹那间的意志的力量是无穷的,就连老爸的泪水也没能让我回心转意。

  跟老爸回到了家,家中却也冷冷清清。老爸好像忽然间失去了记忆中的威严和吼叫,他没有骂我是个不孝子,也没有打我,我们甚至一句话也没有说。晚上我没有吃饭,趴在床上写了日记(后来又给扔了),然后便睡了,可很久没有睡着,枕头上留下了一滴滴由热边冷的泪水

  那一天,我哭了很多次,但不是因为即将离开校园和同学、老师,而是为某种难以的感伤而恸哭!

  三月的花儿不再香,惟有忧伤充斥着整个田野。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