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来着。据说是几百年一遇,新闻联播老早就说上了。还有好多的天文爱好者,千里迢迢感到最佳观测地点,看这场天文奇观。
这次日食,为好多方面的科学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这是报纸上说的。
可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不过是,日食来着。
准备什么看日食的眼镜呀,废旧的X光片啦,站在太阳底下。日食的时候正在上课。老师让我们出去看。
大太阳,缺了一半。可是仍光芒耀眼。日食过去了,人群又开始流动了。
黄河流域,只能看到日偏食。。我没能看到自然界的大美。
虽然,很难忘吧。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太阳给我们光和温暖。
可是我们,依然照旧生活。
没错,那天,是日食来着。
人得骨子里总有一种向往未来的精神,即使在狂热的年代,在颠簸的岁月里,它依然花满枝桠,尽管不在春天。我想,它应该叫日瓦戈精神,因为它所具有的坚强,执着正是日瓦戈---这位苏联医生最好的诠释。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俄国被推翻,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流亡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动乱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
高二:艾妮1996
作文要求
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日新月异
变化是一个我们毫不陌生的现象,它每时每刻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生在跨世纪的我们,也亲眼目睹了新世纪十年来的变化的巨大。小的方面上,我们经历了小学,初中的过渡时期,思维也日益变的成熟。大的方面上,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科研一次又一次地取得成功。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去调整自己。
认清变化。变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这些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在面对这些变化时,我们应当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如在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流行的趋向也有很大的变化,可是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时,不要盲目的跟从,要学会判断这些变化对自己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着变化万千的多姿多彩的社会。
接受变化。面对社会上具有积极意义的变化,我们也应该接受它,适应它。当时计算机引入国内时,也没有想到它会为社会提供这么大的有利的帮助。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人们便开始接受这种变化,并学着适应它,利用它用来创造和改变。而至今演变成了一张巨大的互联网,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所以面对类似变化,我们也应该积极地接受这些新鲜事物,而不能一味地死板,止步不前。
推动变化。社会是由一个人、一个人的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每一个人,哪怕只出自己一小份力量,也能令这个社会有所改变。时隔5.12地震两年的时间,灾区得到的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已经将灾区面貌翻新了。新的基地,新的学校,新的住宅区也已得到完工。所以,我们自己小小的改变和举动,凝结起来,也能形成巨大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
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世上唯一永恒的就是变化。所以面对着变化万千的世界我们应该认清它,接受它,并积极推动它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向前迈进。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张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