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在几天前我就开始读这篇作品,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下去,终于读完了。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读意识流小说最痛苦的是没有故事情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据思想写下来的,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时候都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说实在话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过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我思绪中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样的人家为老房子挂上一幅小肖像画,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好像很难,就像火车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轻人一样,一晃而过。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地阻碍。渴望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因为不曾拥有才特别想要。很明显战争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时时被战争的不安定感困扰着,战争意味着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来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树倒了,它的生命也没有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样,虽然死了,但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神秘的,而人类又是无知的,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无论你怎么想它也只是一只蜗牛罢了。
以上是我对《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不知道有没有领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确实那是《墙上的斑点》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墙文化,古可追溯千万年前,先可见于大街小巷。千万年前,们在悬崖峭壁创造了艺术奇迹,在高达数十丈的石壁刻画了一幅幅引发当代类智慧的石壁画;数千年前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在山中的石墙用赤铁矿级动物炼就了至今不蚀的艺术之展。
而现在,似乎由于艺术家的频频诞生,也似乎是由于艺术的发展。大街、小巷中、电杆,以及一切可以黏贴的平面墙,都留下了一些尚不闻名的艺术家的画作。有的也许是因为不太想出名,而将自己苦心创作的作品转他去张贴,以此来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
也许长久的单调艺术乏味,更使得一些艺术家为之灵机一动。不久,墙便出现了一些艺术的张榜、贴画等。比如:寻医问来此,疑难杂症并医;还有办证请拨139等等之类的讯息。乍一看,似乎是为了帮助某些不是十分明白的市民,某些况下,似乎,还真的帮助了某些市民?
再调回来看当今学校的墙文化,醒目的无非是后墙的黑板报。但细查之下,尤可见得未来艺术家的雅作。于墙,有学生画作于,零零星星,散散落落,有的似乎有些风格不失意味,更多的是那些突来灵感的艺术家们的自认优雅之作。殊不知,这仅为心来的破坏妄为。有学生写道:***到此一顾,有的唧唧歪歪的在墙画之后,似乎还不是得意之,随即用笔将至一抹而去,留下最后的行迹。
再看到个家中,此此景,使深知这户家没有什么高雅之。源自墙既无名师手笔,又无大家风化。可奇怪的是,行至诸家,家家如此。偶尔有一两幅画作,问是何所作,皆同样答案:石邻家调公子肆意刻画。并说时怒仍在。
是大街之及学校之内的艺术家多否?还是私家之中不培养艺术之?即便如此,那大街,学校中的艺术大家又到哪儿去了呢?总不会凭空消失吧?
大街,学校中及各公共场合下的匿名大家画作,只是因为不是本家而私其自家所致!
务川自治县民族中学高二:贤仕修身敬扰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
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说我常常在梦中笑出声。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常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我紧紧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开。那些红烛,灯光,悠扬的萨克斯,快节奏的列车一切向我涌来,让我不知所措。想像中的城市应该是多一些安宁和淳朴的,一如我的故乡,那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完美。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无花蔷薇,千载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