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迈进南一中的大门,我便伫立在那尊洁白的静女塑像前端详。几年前路过这里时,她也这么恬静温柔地端坐在六棵棕榈前,眺望着过去和未来。她的目光那么柔和,她的表情那么甜美,她的身姿那么动人,她捧着书的手指又是那么纤长。当时的我迷恋上她宁静平和的眉眼,渴望着将来能够在她所守护的土地上成长,现在,这个美丽的梦实现了。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夹杂着历史沉淀的墨香,未来的三年,我也许会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成长,也许能在三年后的夏日绽放一朵成功的花。,也许还会在她恬静的目光中走向未知的世界我轻轻地呼气,过去那一切的一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随着平稳的气流离开,沉积到生命的河底去,而我,则要驶向一片大海。
我迈开脚步,向那栋教学楼走去。小小的四层楼房,此刻却仿佛一个巨大的玻璃瓶,新奇,激动,陌生正在里面沸腾,一次次溢出,顺着瓶颈成股流下。我调匀呼吸,拾级而上,走进那间陌生的教室。陌生的面孔重重叠叠,我却像照镜子一样在他们脸上看到我的表情,那是按捺着的探索欲。我的手心黏黏的,大家都在找位子入座,我却像桩木头似的杵在那儿,用自认为冷静的目光寻求容身之所。
同学,我们一起坐吧。
我低头,原来是左边一个戴眼睛的胖女生。我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飞身跃入坐位,感激地望着身边这个白嫩嫩的女孩。她嘿嘿地笑,却给我一种莫名的心安,我便也回以傻笑,然后有些尴尬地问她毕业于哪里。于是,我和可爱的肖涵就这么平凡地相识了。她的友好几乎彻底褪去了在这个班级举目无亲的我的羞怯。对过去班级的怀念也在对融入新集体的渴望中渐渐淡去。我仿佛能感觉到门前静女那双充满希望而柔和的眼睛正温柔地注视着我,鼓励我接纳生命航船上的新一批伙伴,一同向未来驶去
就这样,我走进了仰慕已久的一中,高一走进了我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学之间的了解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这些同窗们是多么善良,多么可爱。我们有着美丽的梦想,有着共同的追求,我们将会在互相帮助,相互竞争的和谐氛围下一同走向远方。我相信,门前的那位女神,会依然温和地注视着我们,为我们祈祷,为我们祝福。
穿过一扇扇树叶的门,嗅着来自高三的局促却又踏实的清风,恍然又是昨天。
细雨落下一地的忧伤,冲刷下一切的伪装。分班过后是仿佛蚕蜕皮后的释然,然而,记忆中的人和事却比任何时候都要真实。
运动会:梦想之门
很惭愧,那时因为自己还没有勇气参加,但是看着朋友们在赛场上的身影,还是很心安,我会拿着数码相机拍下一幕幕感动,也会静静地将触动用文字记录。那时我看见天空很蓝,就像运动员们的努力一样让我温暖,我想,那些天,以及赛场边树叶的碎影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
艺术节:天使之门
天使拥有爱,我的花不凋败;年轻的果实,有我们来采摘。(我们的班歌)在舞台上,我用柔和的乐音和同学们一起诠释着青春无悔。在镁光灯下,氤氲的气氛里,我仿佛看到天使在舞蹈,圣歌响起,全世界在为我们的表现喝彩!那么些努力的日日夜夜,汗水与泪滴,将会成为我们的纪念。
集体舞:团结之门
由开始的脸红到后来的坦然,在到后来的惊世绽放,我和同学们一起见证着。每一个步法,每一种动作,都凝结着大家无数的努力,这其中也有摩擦甚至争吵,但是音乐响起,我看见的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班级体,一个大家共同经历风霜的班级体,一个感动你我的大家庭。
备考前:升华之门
在最后的日子里我看到有人很早就起来读书,有人埋头至深夜。是啊,就像一场戏剧,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但也到了最艰巨的时候。要想完美收场,就需要不断奋发向上,每个人都不愿面对再一次分班的现实,但实际仍然很残酷,可是一旦勇敢面对,我们的人生便得到一次升华,一次历练,现在想起来,其实我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现在时:未来之门
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又很容易知道。这就像是猜谜语,每一天的努力过后便会收到那天的谜底,最终人生之幕将又一次拉开,迎接我的,我相信将是满目辉煌,然而我还是会回首往事,沐尔清风
眼下,于一个中国的学生而言,脑子中思考的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其他与考试无关的内容,自习课上不做好作业而是看点书写个字之类陶冶性情之事是很可耻的!这样的学生,被老师贴上不务正业,虚度年华的标签,被书呆子鄙视并唾之以鼻,更不被今后的社会认可。可谓美好的生命一片污秽,一片黑暗,辜负了天下人,这样的人就是渣滓!是的,就是渣滓。敢问君一言,原因何在?您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哉!然君又何以答钱学森之问也?君之所处社会乃幸福、和平、自由的社会主义社会么?
君非学生,焉知吾辈之痛苦哉?我们的生活只是学习,马不停蹄地学,然后十年磨一剑,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就被那几张无情的白纸一一囊括。高分者,称之厚积薄发也,跃为社会上层;低分者,称之不学无术也,沦为社会底层。这是宿命,一个80,90或许00后也无法摆脱的宿命。谁让你当初不努力学呢?弱肉强食,成王败寇!可,难道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体谅体谅么,不是谁都能成为那种中共领导下的所谓综合性的应试教育式人才!不是很尊重人权,体谅民生吗?是抑或不是,天地可鉴,良心告之!
清朝废科举,兴学堂,不少人海外留洋。学有所成者力图救国兴国,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人兴起了新文化运动。旨在追求民主科学,推翻封建制度,一洗明清文字狱之浊气。其间,人才济济,蔡元培、陶行知、周恩来、王国维、邓稼先使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了光明曙光和那社会主义的新希望。此时,国家借鉴美式学制而制定的壬戌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普通教育模仿美国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初中,高中。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学制强调个性发展、生活教育,且胡适也反复强调弹性发展。引用《中国高考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中的一句话:今天的高考制度和普通教育培养模式,则试图以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人,弹性、个性、生活等精神被丢得一干二净。
郑渊洁说过:学校是最误人子弟的地方。这话看似极端,但于情于理未免是对我辈愚子之最大安慰。说应试教育不好,纵观美国和苏联的历史就可清晰明了。苏联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建设者,一颗社会机床上的螺丝钉。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应试教育所借鉴经验的苏联最终败给了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教育体制的美国。
现在中国的高考制度,只有小修小补,根本就没有质的改变,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更无从谈起。这就导致了寒门难再出贵子之言。有钱人能让孩子上重点学校(重点学校的老师有高考出题权),为孩子请家教培养再培养,赢在起跑线上。有这样的统计,现在中国农村学生要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高15分才能进入同等学校学习。公平与否?白岩松说过: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请统治者们不要因这句话而安于现状,自我陶醉于现今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中。这句话只是白岩松对于当下的社会情形而激励学生们的,不要怨天尤人,奋斗吧,只有奋斗。可君乃统治者也,怎能得过且过呢?君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既然对外宣称中国尊重人权,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怎么就不能求真务实地为我们想想呢?或许,变革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我们这种人于您而言是格外刺眼的,不除之不为快也!想想旧社会吧,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堆砌的新中国,想象的社会主义制度,您就真的忍心让自己成为不忠不仁不义之者吗?重演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吗?
据说一位中国内地学生入读澳大利亚的一所小学,上课第一天老师问学生:3+3等于几?全班只有他一个人能回答正确。之后又问了几个数学问题,该学生都回答正确。当天学校就找到孩子家长,问他们是否虐待了孩子,怎能让小小的孩子学习这么多不必要的知识?有调查说人类的大脑需要20年左右才能发育成熟,但为什么要让许多大脑、思想未成熟的孩子18岁就参加决定一生命运的高考呢?这样,经过高考大网层层筛选的人才就因少年穷尽学问,硬记定律而逐渐麻木,人心血性无动于衷,乃封建社会的附属品也。因为,他们的求知活学心态已完全枯涸,本应该广泛激发学问兴趣的最好年华却被迫在接受前人的经验道理上,渐渐地社会冷淡百态丛生,到最好还要用良知的尖刀解剖自身。到底问题的根本,是否该追根溯源呢?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过:我要让所有儿童都在能够激发他们潜能的学校就读;这些学校要能挑战他们,激励他们,并灌输他们对身处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如此,社会主义制度情何以堪?您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完善,都需改革。春风般温暖人心的言语,可使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教育。为何就无法改革起来呢?少年强则国强!
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团结起来,为广大祖国的花朵谋福祉,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自由发展、幸福民生之道路而奋斗!我们要解决钱学森之问,增强群众幸福感,就算不能一步到位,多少也要为学生减压。就如高中数学,内容之多之难,岂是我辈能一力承担?那辉煌的青春为何不激发兴趣,启示探索,为今后的学业作下铺垫?
或许,我之所言不尽合理,但仍出自肺腑之言。青春如墓茔,我们幸福么?而君又心安理得么?
言罢,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高二:入画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