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隧道并不阴森,我乘着开往18世纪的列车来到古老的城。这座城的一切都是如此般的眼熟,突然让我觉得我前生的足迹就遍布在这里。
古老的乐器恢复了生机,被陶醉的风在狂舞,打动了花儿的芳心,因此它们怒放。招来了蝶的伴舞,也引来了爱热闹的鸟儿们来伴奏。弹者谁,没有他的轮廓,他指尖上的音乐却流入了我心的深处。
寂寞的街,它不等于死寂;孤独的人,他不等于冷漠;冷清的城,它不等于萧条。我站在平静的街头的右侧聆听远处的乐声,瞥见徐行的老妪。我喘着这古老的气息,让我感到古老的可爱。我的视野停留在一个古老而宏伟壮观的建筑物上。我欣然走进,这是一个宽敞华丽的基督教堂。里面人们在虔诚地祈祷。望着被钉起的耶稣的雕像,他慈悲的脸上凝聚了多少苦楚,又有谁知晓。他那盼望世人都能平安快乐伴一生的眼神,让我明白为何这么多的信仰他。几缕朝阳从天窗散落下来,普照在信徒们的身上,映下了他们安静的背影。也映在我尘风满面的脸上,让我感到了它的温暖。这古城的朝阳竟如此柔和,好象丝缕一般牵系整个古城。这里是人间的天堂的念头从我的心中油然而生。我正要向救世主祈祷,刚才那个老妪从我身边经过,不经意间,我用了参拜佛主的礼仪向耶稣祈求。倾刻间,这竟成了静止的画面,我惊恐失措的脸庞。
我猛然惊醒。满脑子都是惶恐与迷惑。为什么同一个梦却多次重复出现在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还是同一个结尾?难道真的是我做错了
什么了吗?还是这只是一个荒谬的梦?我走到窗前,望着清澈的月光,来整顿一下思绪。
21世纪的社会复杂的真让人头疼,我刚好搭上这般列车,由于近墨者黑,我也不免在复杂化。复杂让我混沌,让我失去了方向,让我混淆了佛与基督的区别。一直一来我只喜欢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可是现实拒绝了我这个小小的要求,它的光芒总是那么让人眩晕。不分昼夜的竞争,昏天暗地的去争夺冠军的头衔。
年少的我,现在面对的只是高考的竞争。莫泊桑在《项链》中写到:一件小事可以成就你。也可以败坏你。高考亦如此。高中者前途无量,落榜者前途难量。受益这在庆辛在偷乐,受伤者在暗悔在偷哭。
这错乱混杂的画面糅合在我的梦中,把一个美好的境界画花了。我的完美世界早已不在绚烂,社会混合型的色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有时眼睛无法眺望远方。
我不在多想,望着月光望久了就会看到自己的前途和月光一样辉煌,而不是阳光的那种刺眼。
一直以来我喜欢月光胜过阳光。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钟情于月光,也许是因为它的柔和,它的安静,它的清淡,它的朦胧。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月光象征着希望。上演在阳光下的纷争,而后留下的挫伤,只有在月光下才能抚平,才能找到自信的感觉。
我也像李白一样把在月光下的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
流水的光阴给了一个谦学者的身份
岁月的光不沾一点遗憾的尘
翻开发黄的扉页
写满了收获的欢欣
心中的那幅画
依然新如初
散发出的光芒
让我懂得智者的世界
我要夜以继日的努力
换来灿烂的笑
我在欣喜,因为月光给了一双闪亮的眸子。
以梦代这小城,实不为过。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便给了这古老小城茶峒以无限之神思。
梦,既是美满的,又是虚幻的。我想,沈从文老先生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初衷,总不及料想换来魔幻现实主义的批判吧。
我有幸经历过类似的生活,因此,《边城》文字的读来便水到渠成。
沈先生笔下的《边城》,笔法之高深,绘色之传神,以及追求唯美的意境,和它深远的影响,可谓是脍炙人口的。
沈先生所描摹的边城,注定是个带有古老神秘色彩的地方。而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古朴淳厚的人。梦,就在这儿,从沈先生的思绪中起航。
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小城。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正在这儿演绎着沈先生的梦。
最吸引人眼球的当然是翠翠了。纯正的乡土气息始终萦绕着她,与爷爷相依为命。但这个花季少女的命运似乎注定要与她殉情的母亲一样,过早地陷入了爱情的泥潭。
天保,傩送兄弟,鬼使神差地同时爱上了翠翠。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些悖乎常理的安排,而这铸就了天保兄弟的一错再错。
虽然这个梦的结局是个悲剧,但洋溢其间的人性之美,世事之沧桑,情节之扑朔迷离,是值得深思的。
梦带我飞回了那个的古典小城。虽说不是江南,却能找到与江南小镇同样的情调。社会安定,邻里和睦,人性在这个时刻显露出其最本善而光辉的一面。然而,相衬的是当今,确切说是沈先生的那个年代的动荡不安。每每读到这一段文字,总愿意以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当时社会的种种,结局总是相同的,不是为之一振,就是深感汗颜。这再一次增添了小城的神秘色彩。
神秘的小城同样赋予了小城人们奇异曲折的神秘人生。当金钱取代真情,当权势战胜自由,这样一个唯美的梦便趋于高潮。这些善良的人儿竟最终促成悲剧,这是于情理而不通的。
对小说本身来说,只得归咎于小城人们的宿命,这又是小城的神秘所在。
天保的殉情,爷爷的溘然长逝,和傩送的音信杳无,既是巧合,巧在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更是定数,注定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抛开这怪圈,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小城细微之处的美,与沈从文先生产生一次心灵的共鸣。
小城的和谐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山环水抱的地理优势熏陶着小城人们的人生态度,改变着小城人们的处世观念,小城人民与山水同在。爷爷也是以渡船老人的身份出场的,与山、水打交道,决定了爷爷必须是这样一个憨厚本分的形象。
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更是给小城的和谐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人们淡泊金钱、名利,内心粗犷而不拘小节,正义凛然的劳动者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边城》又以其独特的牧歌气息,为读者带来更加意味深长的茶峒风情画。
走出文本,沈从文先生又何尝不是以凤凰为自身的骄傲,以凤凰人为行为之准则?是凤凰,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是凤凰,给了他创作的动力。
不得避而不谈的是,不禁慨叹今不如昔。至少,我是很难感受到昔日的那一份温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正在人们心中泛滥,蔓延开来。金钱和权势的黑暗势力笼罩着人心,驱之不去,只有人们共同坚定的意念才能消散这片阴霾。
梦继续飞,载着沈先生的憧憬与希望,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入每一个本善的人儿心中,让希望之花为之绽放,七里香
梦里,花香。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二:沈星成
点评: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写法是简述原文有关内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语言明确表述出来。这是一篇成功的读后感,作者的感动与思考,会吸引更多的读者欣赏这样的经典着作。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不得避而不谈的是,不禁慨叹今不如昔。至少,我是很难感受到昔日的那一份温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正在人们心中泛滥,蔓延开来。金钱和权势的黑暗势力笼罩着人心,驱之不去,只有人们共同坚定的意念才能消散这片阴霾,反映作者对澄澈纯净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生活的反思,祝进步!
点评老师:陶流林老师
夜里突然惊醒,黑暗中仿佛有一片绿树红花在若隐若现。想要仔细看清楚,伸出手去,却发现一切不过虚无,只剩下窗外的灯红酒绿在闪烁。
我做梦了,梦里有一条长长的紫荆大道,了无尽头。树上的紫荆花开得正红正艳。我拼命地向前奔跑,紫荆树在快速地向后退去。我越跑越快,紫荆树也慢慢变成一幅布景,上面有着大块的红,大块的绿,绚丽无比。可是忽然,一切的色彩都消失了,一瞬之间,紫荆大道已不复存在。奔跑中的我刹时坠入无尽深渊,周围一片黑暗,只有我的恐惧在弥漫。
在梦里,我什么也没有捉住,然后就这样醒来,发现自己还是深陷在黑暗之中,伸手不见五指,指尖却一片冰凉。
一片冰凉,因为梦里的绿树红花消失了,带走了我的童年。
是的,我永远记得,童年里那一条紫荆大道,在秋正浓的时候,开得正红正艳,然后经冬不败,一路到春。
那是我小学校园里,连着校门的一条笔直的校道,两旁种着一棵棵的紫荆树。开花的时候,树上一片红红绿绿。
记忆中的我很小很小,但是校道上的紫荆树却很大很大。
我一直不知道校园里的那条紫荆校道于我有什么意义,却记得,紫荆的花很甜。每年花开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会在树下互相追逐,累了或者厌了的时候便停下来,收集起那些从树上飘然而下的紫荆花。然后我们会找地方坐着,一朵一朵把花的末端摘去,对着露出的绿色小管,轻轻吸吮,就那一瞬间,嘴里变得甜甜的,心里也是甜甜的。
后来,不是我毕业了,所以我的童年离去了,而是在我即将走出童年的时候,那一树红一树绿就已经倒下了,倒在一片血泊之中。
我不知道校道的这些紫荆树什么时候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但是我却知道这些树爱恋着这片土地,所以根深蒂固。只是有人把它们的根伤得支离破碎,硬生生地将它们拔起,从此被送离这片土地。
然后校道没有了,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泥;行人没有了,只有车水马龙在度日如年;那紫荆树下的音容笑貌没有了,往日在那一车车的烟尘中匆匆而过。
不知道,曾经在儿时烂漫盛放的紫荆树现在可安好?
这些年也看见过满满开着一树树红花的紫荆道,落花之间,车水马龙。但是在后来的城市规划中,那里的紫荆树也消失了,记忆里只滴着红红的泪水。
童年里的绿树红花,我再也无法捉住。但是,梦里的绿树红花,却永远花开不败,那正红正艳的色彩锁住了我所有过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