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这是多情的诗人对梅的怜惜;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这是骚客对花的痴迷;懂得花的悲欢,体恤花的疼痛,这是英国一位极具人文情怀的作家王尔德对花的怜爱。
怜花惟有诗而已,酬月憾无酒万樽。在中国,对花的喜爱多见于诗文。
其中,最让人揪心回味的还是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尽显一个多愁善感的柔弱女子对花的特殊情感,她对花而歌,拈花而泣,这都源自于她灵魂与花魂的对接。因为她懂花,惜花,爱花,是花真正的知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与闲适,记录了陶渊明与菊花的不解之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以梅为妻的林逋对意中人独特的感受。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道尽了陆游对梅的痴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抒发她怜花亦怜己的哀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对花的钟爱,对美的渴望,对生命的理解。不管是闲适,愁闷还是欢愉,诗人们总愿意用花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花已是他们生命载体。
平淡的我们,亦可爱花成癖,不会错过花开的明艳,不去忽视花落的凄丽。花开花落本来就是一种自然而美丽的的写意。只是有时,我们疲于奔命而冷落了这道美丽的风景,忘记了去享受做一个怜花之人的闲适与惬意。
怜惜花,就是要懂得疼惜花的悲欢,试着去做一朵花的知己,去体味花香带给你心灵春天的气息。
做一个怜花之人,去真切的体味花语,你会发现花儿的语言更真实,更动听,当你行走在浩瀚的沙漠中,仙人掌的花儿是那么不起眼,但它的语言却在向你昭示,有我的地方,就会有水源,这是跋涉者前行的动力。
是的,当你读懂了花语,便会被她的风骨神韵所感动,从而不由自主地去怜爱她。
做一个怜花之人,让艳丽的花儿在你充满荆棘的人生路上常开,让花语为你前进的道路指明方向。
花非花,是孤傲,是清高。
酒非酒,是逃避,是消沉。
陶渊明年少时即有高雅的情趣,善属文,喜自娱,有《五柳先生传》为证。而及其年老之期,则喜饮酒,好躬耕,唯爱菊花之孤傲。
人言,岁长则目清、耳明,陶渊明亦然。年少时的无忧无虑,中年时的心系苍生,晚年之时则厌世恶俗,此其归隐之因也。
然陶渊明自归隐以来,便独爱菊花,何由?
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借菊花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此其一也。而众所周知,菊并非仅有隐逸之心,更有清高孤傲之意,且唯有情之相融,则将爱之其特。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之不屑岂不为孤傲乎?悠然见南山之欣然岂不为清高乎?故陶渊明独爱菊,有此二因也。
可是,以我之见,陶渊明却仅有孤傲清高之表,而缺乏孤傲清高之内。
孤傲:孤,古王者之称;傲,傲气满天;即为王者之傲气遍布天下,何其壮哉!而陶渊明的傲,源于何方?因才而傲?不是。俗言乱世出英雄,当时的东晋正处战乱之期,英雄群聚,渊明有傲之何处?整日以酒为友,醉于桃花源,逃避现实之人,怎能以孤傲而立于天下?
清高,清明高雅之意。但以酒度日之人怎会有清明之时,而无清明又何来高雅情趣之谈?难不成酗酒即为高雅?又或是穷徒四壁、趁酒兴而谈天下为高雅?
有人说陶渊明不会一边舔着自己的伤口,一边窥视官场。可是,真的是这样么?若是,又何来陶渊明多次归隐之说,既为多次,则必为官场所用,这又怎么是清高的表现呢?
也有人争辩道,陶渊明是迫于生计而多次出山的,但最后他依然回归了山林田园。是啊,迫于生计而出山真的是一个天衣无缝之由啊!难得世上就仅有官禄可以维持生计了吗?
所以,陶渊明所谓的清高及孤傲,实在名不符实。
清高及孤傲者,应首为百姓生计着想而并非个人生活,更不是整日沉醉于酒水之中,消沉避世和逃避现实!
故花非花,酒非酒,众意难一。
高二:钟龄
花非花,是孤傲,是清高。
酒非酒,是逃避,是消沉。
陶渊明年少时即有高雅的情趣,善属文,喜自娱,有《五柳先生传》为证。而及其年老之期,则喜饮酒,好躬耕,唯爱菊花之孤傲。
人言,岁长则目清、耳明,陶渊明亦然。年少时的无忧无虑,中年时的心系苍生,晚年之时则厌世恶俗,此其归隐之因也。
然陶渊明自归隐以来,便独爱菊花,何由?
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借菊花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此其一也。而众所周知,菊并非仅有隐逸之心,更有清高孤傲之意,且唯有情之相融,则将爱之其特。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之不屑岂不为孤傲乎?悠然见南山之欣然岂不为清高乎?故陶渊明独爱菊,有此二因也。
可是,以我之见,陶渊明却仅有孤傲清高之表,而缺乏孤傲清高之内。
孤傲:孤,古王者之称;傲,傲气满天;即为王者之傲气遍布天下,何其壮哉!而陶渊明的傲,源于何方?因才而傲?不是。俗言乱世出英雄,当时的东晋正处战乱之期,英雄群聚,渊明有傲之何处?整日以酒为友,醉于桃花源,逃避现实之人,怎能以孤傲而立于天下?
清高,清明高雅之意。但以酒度日之人怎会有清明之时,而无清明又何来高雅情趣之谈?难不成酗酒即为高雅?又或是穷徒四壁、趁酒兴而谈天下为高雅?
有人说陶渊明不会一边舔着自己的伤口,一边窥视官场。可是,真的是这样么?若是,又何来陶渊明多次归隐之说,既为多次,则必为官场所用,这又怎么是清高的表现呢?
也有人争辩道,陶渊明是迫于生计而多次出山的,但最后他依然回归了山林田园。是啊,迫于生计而出山真的是一个天衣无缝之由啊!难得世上就仅有官禄可以维持生计了吗?
所以,陶渊明所谓的清高及孤傲,实在名不符实。
清高及孤傲者,应首为百姓生计着想而并非个人生活,更不是整日沉醉于酒水之中,消沉避世和逃避现实!
故花非花,酒非酒,众意难一。
高二: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