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
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曰:宋国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墙淋坏了。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富人于是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家老人为窃贼。可见,富人对被窃一事,完全受感情亲疏所左右,自己的儿子,偏私地认为聪明,邻翁却是怀疑对象,这样不客观,很难认识到真相。或许,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理智客观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在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我们要向包拯学习,他公正廉洁,不包庇一切罪行。他的铡刀上斩昏君,下斩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闪光,只要有罪恶贪婪,一律逃不过他公正无私的眼睛。于是,才在青史上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
我们要向岳飞学习,他训练的岳家军,行军迅猛,杀敌勇武,这与他的公正无私是分不开的,儿子岳云,犯军规违纪按军法处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偏颇,于是全军上下,无人不服,无人不赞,因此,岳家军才使金军闻风丧胆,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飞的精神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一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辩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
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摒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在世为人吧!
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公主梦,好美好美的公主梦。小的时候,家里有好多好多的布娃娃,经常用这些布娃娃编故事,小小的我以为这样就可以成为公主,长大了一些,在过生日的时候,同学送了一套好大好漂亮的芭芘娃娃,衣服都好美,后来,妈妈出差,买了一个穿着礼服的王子,天真的我,每天都拿着芭芘娃娃编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后来,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动画片,《芭芘公主》。天天抱着光盘,看啊看啊,不知不觉的就10岁了。一次,妈妈带着我在街上逛,走到一条街上,我看到了婚纱,好美好美,儿时的我把婚纱当做公主裙,吵着闹着要妈妈给我买,妈妈问我买上干什么,我说穿啊,妈妈说那是嫁人的姑娘才穿的,我就说,我也要嫁人,妈妈问我嫁给谁啊,我说我要嫁给妈妈,大人们就笑啊笑啊,现在想起来还会情不自禁的笑,小时候的我真傻。现在,我在这个青涩的季节,似懂非懂的明白了一些。在上5年级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幸福的颜色是红色,如果你得到的幸福多,颜色就会渐渐的变深,最后变成黑色,我就对他说,黑色不好看,那个人又对我说,是啊!黑色是不好看,所以幸福不喜欢这个颜色,幸福就慢慢的消失了,从黑色变成红色,又从红色渐渐变淡,最后变成了白色。我又问他:那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呢?我当然知道啊,比如说亲情的颜色就是菊黄色。为什么这样说?你想啊,亲情给你的爱像太阳一样,太阳是菊黄色的啊!是啊!亲情的颜色是菊黄色!那梦的颜色是什么呢?你是什么梦?我可以告诉你你的梦的颜色哦!我有一个公主梦。呵呵,公主?公主应该是粉色吧?为什么?因为每个女孩都会喜欢粉色,每个女孩都喜欢公主,在女孩的眼里,公主是最美的人,只有美丽的粉色才能代表公主!公主的颜色是粉色,好美好美的粉色,粉粉的公主,永远都在我的心底.
他是皇家钦定,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名罪臣,又是人民推举,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名功臣。
对于他的功,相信有一件为人所熟知,那就是一个半世纪前的虎门硝烟,这一举,点燃了中国人民族意识中的烽火台,惊醒了中华民族沉睡的灵魂。他,正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的历史自然没这么简单。原本答应硝烟的皇帝一看洋人眼色不对,马上把林则徐发配边疆。这一举给林则徐打击可谓相当大,本来下决心销毁所有鸦片才返朝的他却接到这样一封诏书,一下子从钦差大臣的高峰跌到钦点罪臣的谷底。
林则徐的另一些功绩就在这发配之行中做出来了。本来这种名号的罪臣,被贬后肯定是唯唯诺诺,无所作为,一是怕作错了罪加一等;二是朝廷你平白无故给我加上罪名,我还为你那么卖命作甚!然而,林则徐却在这途中治理了黄河的水患。不过,这一举仍没改变皇帝的心意,反而让当地官员升官加爵,而林则徐继续戴罪。
前半段的路程还算顺利,沿途有一些开明的官员和爱国的百姓照料护送。而走出玉门关之后,情况大为转变,环境日趋恶劣,途中一人也没有,只有他和三个儿子,此时的林则徐面临着环境和心理两大严峻的考验。恶劣荒凉的环境摧残着他体弱多病的身体,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每次停驻的时候,让儿子搬来木箱,自己就趴在上面写公文,谋策略。可以说他是靠顽强的心志支撑着病弱的身躯;但在那种环境下,他的心力也称不上旺盛。历代皇帝将罪臣发配边疆,另一原因就是那里远离政治中心,在那个信息极不发达的时代,将人与现实世界隔绝,足以消磨一个踌躇满志之人的意志,而林则徐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始终抱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忠心,将他送到此地,无疑是对他这片忠心的鄙视和践踏,企图摧毁他政治生命的支柱。但林则徐没有屈服,他虽然无法承担起拯救中华的担子,他却在新疆干了不少闲事:开凿造福人民一百二十多年的林公渠,从土王手中夺回大片田地分回农民手中,种树植林,改造环境等等。林则徐改造着用来消磨自己的环境,他并没有因一系列沉重的打击而日渐低落,萎靡不振,他把向下的压力变为改造西北的动力。
我想,林则徐的功绩也不仅仅只体现于他双手所做出来的事情,更体现在他灵魂中蒙受千古奇冤却咬紧牙关继续为人民出力的那种精神吧!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近代中国人民奋发图强,争取民族的独立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