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扫帚
带来美丽
一把铁铲
带走污脏漆黑的夜
一个瘦小的身影蹒跚在大街
严寒的时节
一个蜷缩的身躯移动在小巷一路走过的地方
带走了街区的异彩
一盏盏路灯
牵引她们前行
很久很久
很远很远炎热的天
未使脚步停下
飞驰的车流
未使步伐停留
穿行在大街小巷
把美丽撒散陡峭的悬崖
不怕
把绿色散播
湍急的洪流
不惧
把明净奉献向伟大清洁工
致敬
向勤劳环卫工
祝福
高二:潇阳
早上六点,窗外是下过雨的痕迹。
天还未亮,清新的空气从玻璃窗的缝隙轻易经过,像苏州上好的丝绸一样轻轻流淌。在光明与黑暗的临界,时间总是那么长。静静的看着手表孤独的走过每一秒,然后一个人吃完早点,再去学校。一天天如此,单调而重复。
清晨的风依然很凉爽,带着春天的乍暖还寒。头发在空气中乱舞。只是空气似乎没有什么温度。把身影甩在身后,然后闭上眼睛一个人享受掠过脸颊的雨滴,冰凉的感觉瞬间穿遍全身。
我孤僻而有些内向,拒绝接近与被接近。不喜欢与太多的人交往,只好注定形单影只。在某些时候我很想见到她,想念的思绪像夏天的野草一样疯长。我却不知见到她能怎样。有时候在电话里我常常不只该说些什么,于是我既不回信也不回电,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但我确定我是喜欢她的。只是没有时间了,我们越来越像朋友而已。
离开,是我坚持到现在的原因。或许这并不属于我,我只想到一个海滨城市工作或学习,只要能离开这就行,走的越远越好。也许偶尔会想起这四年来一直陪伴我的好友,我会在千里之外送去我真诚的祝福。
打开手机仔细的看了看日历,我发现距离我离开的日子已经很近了。我会在离开的那天请好友聚餐。毕竟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我会快快乐乐的度过这段时间。因为我答应过一个朋友做个快乐的孩子。
我是一个喜欢幻想,并习惯沉溺自己的人,常常无可救药的写一些乱七八糟的别人看不懂的文字,或是借用一些别人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文字是单纯的,它们美丽而易碎,就像爱情。
遇上一个人只需要擦肩而过的缘分;喜欢一个人只需要一见钟情的瞬间;爱上一个人只需要流星划过天空的刹那;而忘记一个人却需要一生的岁月。
朋友告述我不要把自己想的太孤单,我笑着说好。其实我不想麻木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心灵会变的宽阔,希望自己的一切由自己主宰。
初次读《围城》的时候,发现它是一部充满了喜剧性讽刺的小说。然而当真正深入围城,去感受城里城外不一般的感觉,就不然发现它不仅是一本书,并且是一座城――一座被围住了的城!
城里的主人公便是方鸿渐,一位曾经游过洋,客串过博士生,手捧假文凭的尴尬知识分子。书中故事的发展,随着他婚姻、事业的发展而继续。从欧洲到上海到内地,从鲍小姐到苏文纨到孙柔嘉。工作变了又变,女友换了又换。然而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两头失意。他的经历其实仅用一句话即可概括,一失足成千古恨。他的结果如此颓败,却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他是个坏人,他只会怀揣留学博士招摇过市,故弄玄虚。只会在女人之间调侃。他仿佛天生不会成就大业。但他总处于中间状态:坏得不彻底,也不是好人。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如此的人。他们并非如鸿渐般手捧假文凭,但他们决非真才实学。所谓的留学海归,无非是到外国游了一圈,镀了镀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多所处的高职高薪,都值得明白人驳斥的。
小说中还有一位可爱的角色。那就是赵辛楣。他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的潇洒生活与鸿渐显然成比。他有政治家的风度和见地,对朋友真心相助、热情大方。但是他装腔作调,摆弄政治家派头。这种类似的人在现实世界中也不乏常见。就不作例了。
关于苏文纨、孙柔嘉,两个女人也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很多女人,她们各赋美好,又各使方鸿惭进入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小说题目也就由此产生了。
围城中人,如此分析仅窥豹一斑,不加赘述了。
但围城这个题目够值得让读者深以研究。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关于爱的围困与逃离,婚姻好似围困的城堡,这城里城外人与人思想对立。而层次再深则表现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对于更深所层意,鄙人学识陋浅,很难揣摩了。
但我对围城还是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就是这本小说内显婚姻围城,而外呢?国家也被围城了。在国家被日本人围城的时候,国内竟然稀里糊涂,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比较遗憾的。
现实社会里如此围城却随处可见。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例子信手可得。
对于家庭,很多在家的学子想逃离,在外的学子想回来。这样的围城并不是城里城外对与错的问题,而是要现实人们积极地去看待。
对于更多的,也无法一一例述了,就留给更多《围城》读者想像的空间吧。
我读《围城》这本书最后问了自己一句:
城也被围了,怎样才能进出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