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清晨,啊呆大汗淋淋的跑来未庄的土谷祠里,叫到啊:阿Q我们办厂去。阿Q听到了,翻身起来,像被什么东西拌倒了。
阿Q和啊呆跑到了未庄的村委会办事处,找到了赵(赵太爷),赵见到了阿Q,说:阿Q,你也来半厂啊?阿Q像没看见赵一样,想到你当个有马上了不起的,想当初要不是我投你一票,你也当不了这个他和阿呆一直往里走,走到了村委会办事处的尽头,见到了王书记(王胡),说:王书记我和啊呆来你这,没别的事,就是人家,你看那个赵的儿子在村头的河边办了个化肥厂,我想我们也不该落后别人,想在村子河流的下游办个造纸厂,那儿什么原料啊都很多,不要白白浪费这先资源啊。王书记刚听到这,什么也没有说,就在那白白的纸上签上了允许办厂四个大字,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在那张白白的纸上签上自己的大名,王胡,王胡贰字就像那高空中的飞舞的龙一样,栩栩如生,他想我签的这字真是空前绝后。
阿Q和啊呆拿到了证明,风风火火的办起厂来了,阿Q当厂长,啊呆做销售员。因为阿Q办的厂在河流的下游,上游是赵的儿子有化肥厂,那化肥厂每天排放的废水一直从河流的上游流到下游,河流花花绿绿的,脎是好看。阿Q看上了这河里的花花绿绿,染色啊什么的就不用那么浪费钱去买了,直接从河里要,不用跑去和那先外地人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几没多久,阿Q的造纸厂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没几天的时间在未庄就卖玩了,未庄的居民冲的就是阿Q的厂生产的纸花花绿绿。尽管他们知道阿Q是用那条花花绿绿的河里的水造的,但是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好。
阿Q看到自己的纸就这么卖玩了,心里那个高兴得不得了。他和啊呆商量准备把他们的纸销售到外村去。
一天天的过去了,他们的纸也一天天的往外和内销售,阿Q看着自的腰带一天天的鼓起来,心里个高兴,如今我也是个百万富翁了。这天他闲着没事,出去溜达,看见了赵,他装着没看见一样,昂首挺胸的走着,阿Q装着没看见赵,但是赵看见阿Q了。赵迎和着说到:阿Q行啊,现在成了百万富翁了,你不愧性赵,你是我们赵性的希望啊,是我们的榜样。阿Q像没听见一样,昂首挺胸的一直往前走,但是他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心里喀嚓喀嚓的。
时间过得真快,1个月过去了,这天来了几个头带高帽,身穿制服的人来到了阿Q的厂里,把阿Q带走了,阿Q心里也是一百个不愿意和他们走了,因为他想起了当初的假洋鬼子杀人,喀嚓喀嚓喀嚓喀嚓。
阿Q被带走了,那几个带高帽的人说,有人举报阿Q的厂造假,造的纸是用污水造的。阿Q被带走的时候,未庄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当然少不了赵太太,赵,王书记,邹七嫂,吴妈,小尼姑这先人了。人们都指责阿Q,说他真黑心。赵说:阿Q你也配办厂,你还嫩了点。他的声音超过了当时在场的人的声音,那声音无比的洪亮。阿Q理也不理他们,昂首挺胸的走着,走着还不忘和吴妈,小尼姑打招呼呢。他想到,你赵的儿子的厂在河流的上游,我我的厂在河流的下游,我被带走了,你赵的儿子是罪魁祸首,过不了多久也会被带走的。他想想着,心里那个高兴,还哼起了当初在未庄听到的戏,尽管不是那么的熟悉,因为这次他又胜利了。
这就是阿Q,永远都胜利的阿Q。为自己开外号为长胜将军的阿Q。
中国人经常被骂,而且常被中国人骂。今天我就要谈谈两个骂中国人的中国人鲁迅和柏杨。
鲁迅的文章够辣。他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一般民众的麻木不仁。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鲁迅以他独有的文字特点借助小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普遍的精神病态,并运用夸张的手法,在人物的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这在小说《阿Q正传》中对阿Q的那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的刻画当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鲁迅正是将阿Q和未庄当作愚昧的中国人和封建农村的象征来描写的。阿Q在鲁迅笔下代表沉没的国人的灵魂。
柏杨的文章够刺。他骂尽中国人。既是历史学家又是作家的柏杨,尖锐地挖掘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本质,并把它命名为酱缸文化。他认为,在皇帝权利至上的几千年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下,所培育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象装满了不断散发着臭气的酱一样的巨大无底的缸,人们在其中都化为蛆虫,即使将先进的西方文化放进来,也很快会被变质为完全不同的东西。
鲁迅大声疾呼唤醒沉没的灵魂,柏杨则呼吁砸烂大酱缸。鲁迅笔下的阿Q先生,深深潜入柏杨的大酱缸之中,颇为自在,虽是井底蛙,却自认为是世界第一,夜郎自大。
鲁迅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柏杨其生平经历可说是反映着近代中国人的无奈命运,甚至是百年来中国苦难的写照。在七十年代台湾,柏杨随意翻译的一篇美国漫画,令他差点被政府枪决,实际上亦为他八年的劳改生涯,难怪日本作家黄文雄以日本的一句谚语来形容柏杨是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
都说柏杨有着五四时期鲁迅的影子,鲁迅的《阿Q正传》、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又都是深刻而沉痛地描写中国人的人性的堕落,但我们仍不难发现柏杨的文章和鲁迅的文章的区别。柏杨的文章比起鲁迅的文章来看更显刻薄。换言之,柏杨将中国人的劣根性看得更加透彻。也许,是因为环境和历史的限制,鲁迅只能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用文字表现出来,再加上鲁迅是一个常以超人的毅力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紧张感深埋在心底的人,看他的文章,这一印象也特别强烈,所以鲁迅的文章情感色彩过于淡化,甚至隐晦。例如《药》、《风波》中对那些人物的刻画,若非细细品味,则很难抓住要点。但看柏杨的文章就觉得他似乎那种恨天又恨地,说起中国人的不是,就好像在说别的国家的人一样,一点不留情面,将中国人的缺点一一列举,一一批驳。但好像毕竟是好像,柏杨的爱国心并不是哪个总是把对中国的赞美挂在嘴上的人能比的。柏杨的笔触痛快淋漓,特别是他的杂文尖锐锋利。事实上,他最为读者认识的作品,例如《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你受了什幺的诅咒》及《中国人史纲》,文字刻薄尖锐,直指中国人种种的劣根性,和中国文化的弱质。
其实,无论是鲁迅还是柏杨,他们写这些骂文无非是想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阿Q出身贫寒,房子塌了大半截,残垣断壁还在往外斜,梅雨时分雨水直往屋里泻,搞得他是没地儿能安歇。
虽然他天资短缺,但却用心在学。练习吹牛打的草稿加起来也有千百页,学习拍的马屁收集起来一齐放时可以把太阳熏黑,实习把妹时踢破的草鞋估计火车皮也得装上百十节。
话说阿Q已度过了二十几个寒暑节,却还没上过几回街,见识短得让人眼镜跌。今日进城闯世界,笑料是一叠叠。遇着美女就流鼻血,朝着塑像拜爷爷,望着汽车腿都麻了大半截,看着视频影像还以为自己中了邪。
时光流逝,正经工作没得,吃喝玩乐倒是了不得。砸锅卖铁,只为装装社会大爷;舍身卖血,只为泡泡发廊小姐。傻得真真切切,天真得的的确确,荒谬得特特别别,八字还没一撇就想学人家当个阔少爷。
纯情已灭,道德枯竭,思想的垃圾一个劲地往心眼上贴。东边阳光西边雪,算命的先生说是他娃儿今天有一劫。嘿耶!Q哥不穿靴来不信邪。胆胆怯怯做人,大大列列行窃,还拎着菜刀去抢劫。光着膀子到处耍野,脱了裤子就专毁人家的名节。
警察终于来迎接,Q仔却一股不屑,抓起刀械就拼命逃别。啪啪的枪声,红红的血,枪枪直打脑关节。出生平凡,死时倒是轰轰烈烈,你看受害人的庆鼓现在还不停歇。短短的生命,沉沉的罪孽,悔恨满脸写,遗憾的是阿Q还没来得及给我这个撰稿人道声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