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大部分人和古时的诗人一样都觉得秋是悲凉的,可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首诗词也恰好表达了我对秋的欣赏和赞美,秋,它虽说是没有春那么生机勃勃,可它却是春的母亲,如果没有秋的片片黄叶为大地做出贡献,又怎会有春天的那般花枝招展,惹人喜爱呢。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我称为是中国秋,那是因为中国的中秋节寓意着浓浓亲情与中国尽千百年来的风俗有关。正和了诗人那潜在的思乡之情。
接近黄晖,蓝天献出一片金灿,仿佛也在像秋学习,正沉浸在暖光之下的我想起了那月圆之日的美景,香甜月饼,仿佛眼前这么会浮现着中国几百年前那些诗人远在外地的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回想现在,如西方人所说中国这头睡了几百年的雄狮苏醒了,科技,新时代,那远古的味道没有了,就只剩下了那夹在月饼里的商机罢了。
月亮渐渐现出了形,仔细看,仿佛月亮上仿佛刻着嫦娥与玉兔呢!
初一:莲之爱
中国式过马路简单的来说,就是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不搭界。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但这往往会发生交通事故。每年七万人丧生交通事故,八成因交通违法导致,在这,就有一条新闻:在枣庄市,有三起是因为市民骑电瓶车和摩托车乱闯红灯酿出悲剧。我不禁为此感到悲哀,就是为了闯红灯,违法交通规则,这么活生生的人命就没了。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去闯红灯,就不怕被罚款?甚至是失去生命?原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对红绿灯的视而不见,而且,中国人都不愿一个人闯红灯,因为太过显眼,万一有事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帮手会很吃亏,但是现在有这么多的战友,随随便便就能拉一个来垫底,出于侥幸的心理,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就算出了问题,也不怕。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跟随大众,而难以坚定自己的毅力,中国人的素质需要提高。
人民的这种做法,是不文明的,不仅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危及行人自身安全,也扰乱了交通秩序,大大影响了交通效率,由此可见,闯红灯有着多么大的危害!
闯红灯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上,在校读书的学生,也常常会有此现象。学生只需学习,为何过个马路,都要闯红灯?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查。有的学生是赶时间,因为怕错过了某些事情;有的学生是长期闯红灯而引起的坏习惯;有的学生是从众心理,因为看着别人都闯红灯直接走了,而自己却还在这里傻傻的等着,会被别人称作是傻瓜的,自尊心受到打击,面子上也过不去,干脆直接走;还有的学生是觉得交通灯转换时间太长,没有这个耐心去等待。
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着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素质修养问题和一个社会意识问题。
对于闯红灯这不文明的行为,我们需要加以重视起来,否则又不知道会发生多少起悲剧事件。所以我在此给出一些建议:1、多给人民讲一些交通规则,以及交通事故,让他们能够重视起这个问题,珍爱自己的生命2改进交通信号灯的转变时间,缩短时间,就不会让人觉得等不及3加强防范措施,闯红灯的人要按照法律来处置
初一:误入歧途于月
十月,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十月,莫言的《蛙》成为了最热的热点。
十月,莫言的《蛙》受到了追棒与漫骂。
莫言这个名字,年轻一辈的人还未听过。《成长的岁月》后面也有莫言这个名字,可他是谁呢?十月,我才认识了他-----《红高梁》的作者,那个时代的记忆。
但与此同时。有人说:这书分明就是贬低了我们中国人,迎合了西方人,从而获的奖?
无论谁看到,谁的心都会痛,真的是这样吗?
《蛙》讲述了一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人执行计划生育的故事。书中,我以向一位日本友人书信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小村庄围绕计划生育发生的事。其中书中我的姑姑这一形象最为鲜明。我的姑姑是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几十年来,在这个小村庄中,一直为此努力。
莫言由计划生育这一事披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一个个事件衔接了一部中国年代史。
全书,我仅是粗略地看了一遍。但姑姑这一人物,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是一位从医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在这个小村庄中来回奔波了无数次她不落下一户人,她不论亲人,一样对待。遇到那些极为固执的人,她用武力强行对待,为此她被人打伤过,辱骂过,但她从未动摇。一心向党,严格执行党的任务。她因为计划生育,而孤寡终生。但她也羸得了人们对她的尊重。
莫言用其简单的语言,创造了《蛙》。莫言用最贴近人心的语言,直击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痛。这才是文学的魅力。
在文末才出现的《蛙》,如同生命的化身。蛙与娃太相近了。
只看了一次还不够,只是震撼人心还不够。要再读第二次,走近那个时代的中国。去真正发现蛙的,背后。莫言与《蛙》要用灵魂去阅读,去品味。
中国人并不丑,而是我们的知识还不够。
丑,只是中国人的,无知。
初一:唯梦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