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了看着书页翻动,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是她。
我轻吟,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合上书,突然,脑海里看见了她,听见了她那寻寻觅觅的声音......我轻轻的睁开双眸,全身酸痛,我试图站起,却无力。身边是檀木雕镂的木床,还有纱帘微微垂下。我有些木讷的巡视这古色古香的卧室。
嘎吱大扇的镂空木门开了,走进来的是一位女子。柔顺的长发轻挽,别致的簪子固定住挽起的发丝,那双眼甚是清澈。我愣了愣,发现竟是她,我挣扎的起来。她看了看我,轻声道:姑娘,快快躺下。你可是清照。我突然发现自己说话时有些书生气,不管了。她轻启朱唇道:是也,我惊讶的望着她。不料她竟用手绢掩住朱唇笑了。随后一位男子走进来了:姑娘可醒否?我看他仪表堂堂,想了想应该就是赵明诚了吧.我急忙应道:是。这位公子好相貌啊!清照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赵明诚脸上多了几丝红晕。
此后,我在赵府中住了下去,她很少叫我做一些体力活,我就在那里打理打理花草。我常常会听到她在吟唱一首诗: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知道自从赵明诚走了以后她就在反反复复的吟.我看着有些不忍,噘着泪就劝道:夫人,别念了,回屋吧。她有些失魂落魄,缓缓步入内屋。她显然有些失落,我道:夫人,前些日子,我整理了一下你的诗文。你可还记得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她有些激动: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嗯我轻轻点了点头。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我看着她,她已没有了整洁的样子了。但她还是常吟诗。最后一次听到她吟诗是在离别之际,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阵光见我拉回现实,书还翻到那一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初三:林贞芳
城市里满是高楼大厦,满是钢筋水泥,满是冷漠喧嚣。我霎时怀念起在老家的日子。房子矮矮的,大山绿绿的;田野里的稻穗鼓鼓的,小溪的水丁冬丁冬的;笑声漫天飞舞着,笑容挂在脸上满满的真是怀念。忽然有一天,我想到了寻找,寻找什么呀?
哦――,寻找心中那份宁静与欢笑。记得,那已好久不曾出现了。
学校里,教室里,抽屉里,厚厚的一沓试卷不安分地躺着,向我狰狞地笑着。每天在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间徘徊,每天把自己埋在题海里,自己为自己哀悼,每天看着成绩过日子。我突然好想逃离这世界。为什么要离开呀?
哦――,为了寻找儿时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的微笑。似乎,那早已不再了。
电脑上,一个名字叫做聊天室的网页里。我们七嘴八舌的聊着,我们侃着谁和谁分分合合,聚聚散散;谁爱上了谁,谁恨着谁。哪个明星又怎么样了,是胖了瘦了,还是高了矮了。我们就在这里无聊地侃着,谁也不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敞开。这个世界,满是虚伪,满是伪装。真可怕。为什么觉得可怕呀?
哦――,因为我们在心底寻找着单纯与坦诚相对。可是,那好象很久以前就消失了。
这个世界纷纷扰扰,我们还得生活,只是,别忘了寻找你心底的感动,那最让你动容的地方。
继续寻找、寻找